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智交互心理学(精)/21世纪心理科学新探索出版工程

人智交互心理学(精)/21世纪心理科学新探索出版工程

  • 字数: 350
  • 出版社: 浙江教育
  • 作者: 吴燕//周晓林|总主编:林崇德
  • 商品条码: 978757229313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借鉴了机器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成果,并将其融入人智交互研究领域,是一部独具创见的学术著作。作者首次提出了“人智协同”的概念用以探究人与智能体的合作模式,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实证案例解释和拓展了传统人智交互的理论体系,旨在从全新视角揭示人智交互的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
吴燕,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实验室”成员,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入选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 周晓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精彩导读
第一章人智交互导论 ? ? 2021年国庆期间,一则男子用脚把酒店机器人踹出电梯的新闻上了热搜。据西部决策网10月5日在其官方微博账号的视频报道,10月2日晚,四川成都的一家酒店内,机器人进电梯时被电梯内的男住客阻止。该男住客先轻踢了机器人一脚,当机器人第二次欲进入电梯时,被该男住客用力踢翻在地。5日晚,酒店方表示,机器人有损坏,但拼装起来还能继续工作。因正值国庆佳节,故没有向客人索赔。 该视频新闻在微博上的阅读次数达1.4亿,原视频播放量达854万次,单条微博评论数为9841条。评论中描述机器人的高频词有可爱、可怜、心疼、委屈等,描述男住客的高频词有素质差、有病、垃圾、欺负等。有网友表示:“机器人虽然没有生命,但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同样应该被人类温柔以待。”也有网友认为机器人是“不明爬行物”,因此引发抗拒行为情有可原。还有网友提出疑问:(1)入住之前酒店是否与住客达成关于机器人服务的一致意见?(2)机器人属于哪种类型的服务人员?(3)如果人类在密闭空间对机器人产生恐惧,那么人是否有自我保护和避险的权利?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对机器人属性的界定和对机器人权限的关注,还涉及人与机器人互动中的权利保障等。这些评论表明:人们一方面对机器人持有较高的同情和善意,对“虐待”机器人行为表示谴责;另一方面也对人智共处的人类处境表达了关切和困惑。 这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网友热议,直观地显示出人们对人智共处的态度和反应。不可否认,人类已经进入与人工智能(Arti?cialIntelligence,AI)共生的时代。人智交互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智能体已经走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与人类进行零距离互动,其影响力和渗透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1世界机器人报告》,全球工厂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正在快速增长:每10000名员工拥有126台机器人,这是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新平均值,几乎是5年前的两倍(2015年为66台)。就年销售额和运营存量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目前在全球排名第9位(246台),而5年前的全球排名是第25位。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营业额达到6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2%。与此同时,新型消费服务机器人的营业额增长16%,达到44亿美元。尽管全球当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新机器人的销量仍小幅增长0.5%,2020年全球出货量为384000台,这一趋势主要由中国市场的积极发展所主导。根据该报告,2020年所有新安装的机器人中有71%安装在亚洲(2019年为67%),其中最大的使用量在中国,安装量强劲增长了20%,出货量为168400台。这是有记录以来单个国家的最高值。运营库存达到943223台,比2019年增长了21%,2021年将突破100万台大关。如此高的增长率表明我国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2022世界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增长了37%。其中,欧洲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北美,占32%,最后是亚洲,占30%。2021年销售量最多的5类专业服务机器人分别是物流机器人、酒店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以及农用机器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2年度全球工厂中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553052台,同比增长5%。其中,亚洲占73%,欧洲占15%,美洲占10%。作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2022年的安装量达290258台,同比增长5%,刷新了2021年的纪录。自2017年以来,机器人安装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紧随其后的是日本,2022年的安装量增长9%,达到50413台。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的机器人制造国,其机器人产量全球占比达46%。美国2022年机器人安装量增长10%,达到39576台,其增长驱动力集中在汽车行业,该行业2022年的安装量达14472台,增长率为47%。 2023年12月5日,202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2%。在超过一半的国民经济门类领域中,都有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旺盛,潜力巨大。国家的顶层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规划》从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检测认证能力3个方面做出相关部署,对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将引领中国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使中国力争成为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进步的全球领先者。2023年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经济发展(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和社会民生(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十大应用重点领域,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最近几年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部署期。从2022年到2024年12月,每个月都会发布新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这些模型,如DeepSeek、ChatGPT、StableDi?usion和DALL-E2,能够执行越来越广泛的任务,从文本处理与分析到图像生成,再到前所未有的优质语音识别。这些智能模型在回答问题以及生成文本、图像和视频等方面的表现举世瞩目。智能系统的发展也带来了复杂的道德挑战。基于多项研究和大量原始数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4年4月发布了《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该报告总结了年度10项要点:(1)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务上胜过人类,但并非在所有任务上都领先。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英语理解方面,AI表现出色,但在竞赛级数学、视觉常识推理和规划等更复杂的任务上依然落后于人类。(2)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依旧由产业界主导。2023年,产业界发布了51个著名的机器学习模型,而学术界发布了15个。同年,产学合作产生了21个著名模型,创下新高。此外,新发布的基础模型中,有108个来自产业界,28个来自学术界。(3)前沿模型成本持续飙升。据估算,先进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成本已达到历史高峰。例如,OpenAI的GPT-4使用了价值约7800万美元的算力资源进行训练,而谷歌的GeminiUltra的计算成本高达1.91亿美元。(4)美国领先于中国、欧盟和英国,成为顶级人工智能模型的主要发布国。2023年发布的著名人工智能模型中,有61个来自美国,21个来自欧盟,15个来自中国。(5)严重缺乏对大语言模型责任的健全和标准化评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的责任承担缺乏标准。包括OpenAI、谷歌和Anthropic在内的领先开发人员主要依据不同的人工智能责任基准测试他们的模型。这种做法限制了对顶级人工智能模型风险及局限性的系统比较。(6)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激增。尽管去年人工智能私人投资整体下降,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激增,比2022年(约30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达到252亿美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OpenAI、Anthropic、HuggingFace和In?ection,都获得了新一轮极为可观的融资。(7)人工智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2023年,多项研究证实了人工智能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这些研究还表明,人工智能有可能缩小高低技能工人之间的技能差距。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发出预警,指出在没有适当监督的情况下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8)得益于人工智能,科学进步进一步加速。2022年,人工智能开始推动科学发现。2023年,陆续推出了与科学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例如,提高算法排序效率的AlphaDev和加速材料发现过程的GNoME。(9)美国的人工智能法规数量急剧增加。2023年,人工智能相关法规从2016年的1项增加到25项。仅 2023年,人工智能相关法规总数就增长了56.3%。(10)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焦虑。来自益普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2023年,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3到5年内极大地影响他们生活的人,比例从60%上升到 66%。此外,52%的人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感到焦虑,比202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52%的美国人对人工智能感到担忧多于兴奋,这一比例在2022年是37%。实际上,同一机构于2023年发布的《2023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是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态度最积极的人群之一,比例远高于美国。根据2022年益普索的调查结果,78%的中国受访者赞同“使用AI产品和服务是利大于弊的”,在所有接受调查国家中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沙特阿拉伯(76%)和印度(71%)。 在全球大力发展智能技术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个越来越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新伙伴,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对人智交互的了解有多少?我们该如何看待智能体?如何对待智能体?如何与智能体进行交互?智能体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固有的认知?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可能会像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与我们朝夕相伴,日夜相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并可能改变我们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方式。身处人智共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场由技术带来的生活变革呢?本书将主要从用户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索人智交互的现状和未来。
目录
第1章 人智交互导论 1.1 人智交互的定义 1.2 人智交互的研究概述 1.3 以人为导向的人智交互研究 第2章 人智交互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1 交互对象 2.2 交互场景 2.3 量化方式 第3章 人对智能体的社会知觉 3.1 面孔感知 3.2 言语感知 3.3 触觉感知 3.4 社会性接触 3.5 动作感知 3.6 体型感知 3.7 社会判断 3.8 社会知觉小结 第4章 人对智能体的态度 4.1 理论模型:恐怖谷假设 4.2 人对机器人的主观态度 4.3 态度小结 第5章 人对智能体的社会认知 5.1 心理理论 5.2 共情 5.3 归因 5.4 社会分类 5.5 情绪加工 5.6 社会认知小结 第6章 智能体对人的社会影响 6.1 理论假设 6.2 社会从众 6.3 说服 6.4 社会在场 6.5 服从 6.6 表扬 6.7 社会影响小结 第7章 人与智能体的社会交互 7.1 道德判断 7.2 偏见与歧视 7.3 吸引 7.4 依恋 7.5 社会拒绝 7.6 群际关系 7.7 攻击 7.8 亲社会行为 7.9 社会性决策 7.10 文化差异 7.11 个体差异 7.12 社会交互小结 第8章 人智交互心理学研究展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