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潘军论

潘军论

  • 字数: 230
  • 出版社: 安徽文艺
  • 作者: 陈宗俊|
  • 商品条码: 978753967399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潘军论》是一部文学评论。本书分上下篇, 上篇由“潘军的小说创作”“潘军的话剧创作”“ 潘军的散文创作”等部分构成,宏观分析了潘军的 创作特色、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它在 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对潘军的创作经历、小说及文 学随笔的思想蕴含和审美特征、批评界的争论作出 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分析。下篇从微观的视角,就 具体具体作品对潘军展开了全面解读。重点分析研 究了《日晕》《风》《独白与手势》《重瞳》等经 典作品,引申出“命运叙事”和“跨问题写作”“ 成长思考”的灵魂拷问。本部作品既有坚实的理论 框架,又有详细的学术内容,具有文学价值和学术 价值。作品篇末附了潘军小说的访谈录及创作年表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陈宗俊,安徽怀宁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作家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飞翔与行走》《潘军论》《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史论》(合著)等著作。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与成果鉴定专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作家协会特约批评家、南京财经大学当代中国散文诗创作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奖项。
目录
序 陈晓明 导论 潘军研究四十年 上篇 第一章 潘军的早期小说创作 第一节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写作 第二节 早期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 第二章 潘军小说的先锋特质 第一节 怀疑与批判精神 第二节 第一人称叙事 第三章 潘军小说的皖江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 皖江地域文化在小说内容上的表现 第二节 皖江地域文化在小说语言上的反映 第三节 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识 第四章 潘军小说中的意象——以“水”为例 第一节 “水”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 第二节 “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潘军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 都市人性的拷问 第二节 人的尊严的维护 第三节 写实+写意的艺术 第六章 潘军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潘军散文的类型 第二节 潘军对散文艺术的探索 第七章 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回乡后小说的主要思想内涵 第二节 回乡后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下篇 第八章 《日晕》:在故土与他乡之间 第一节 对乡土历史与现实的发问 第二节 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反思 第三节 对乡土小说“怎么写”的探求 第九章 《风》:心灵的历史 第一节 “暧昧”的历史 第二节 如何讲述历史 第三节 一种历史小说写作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第十章 《独白与手势》:一代人的成长 第一节 成长时空的个人化与历史化 第二节 成长的“身体维度” 第三节 成长的“教育维度” 第四节 成长的“成长维度” 第十一章 《死刑报告》:法与情的纠缠 第一节 法治建设的现实关注 第二节 死刑文化的深层思考 第三节 人的处境的审美追问 第十二章 《重瞳》文本系列:一次跨文体写作的成功尝试 第一节 《重瞳》文本系列的版本 第二节 故事:重新解读与借题发挥 第三节 技法:“第一人称”与“诗骚”手法 结语 飞翔与行走的写作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