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远自述

学远自述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上海交大
  • 作者: 万学远|
  • 商品条码: 978731332455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了作者自上20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亲身经历,生动而真切地描绘了在时代演进中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深刻变化,以亲历者的身份与读者分享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上海市和浙江省政府工作的若干事例。本书根据作者的人生阶段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青年时代记忆、上海工作往事、难忘浙江记忆、引进国外智力、我们要永远回忆他们(国外专家们)。从中,我们既可以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省市领导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能直接领略到许多领导同志的战略远见、改革意识、以及举重若轻、当机立断的领导艺术和能力。
作者简介
万学远,1941年生,湖北黄冈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后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常委、秘书长,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浙江省省长;1997年至2006年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党委书记、局长。
精彩导读
五十年代高中生活 20世纪50年代我读高中 时,有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 事,就是校徽上“湖北省武 昌实验中学”几个字是毛泽 东主席的手迹。其实,这并 不是毛主席为学校题名,而 是毛主席曾经写信给学校一 位老教师,学校就按信封上 的字迹做成了校徽。我至今 保存着这枚白底金字的珐琅 质校徽,珍藏着这份对当年 高中生活的美好记忆。 如愿以偿的报考 1956年我初中毕业。初 中升高中要参加统一的考试 ,我自己去报名、填志愿, 办理各种手续,不用家长管 。考完后,过一段时间,学 校发榜,我就去学校公告栏 上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报考了湖北省武昌实 验中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第一,我初中是住读,高 中也要找一个可以住校的学 校;第二,想找一个好学校 。实验中学是1920年创办 的老学校,校风好,是湖北 省重点中学。那时进学校读 书全凭考试,不用托人情、 开后门。我自己认为学习成 绩还可以,就报考实验中学 ,结果考取了,分在高一 (4)班。我初中是在武昌第 十中学读的,它在武昌黄鹤 楼之南。校舍是过去的孔庙 ,大成殿做了学校礼堂,两 边的厢房就是教室。相比之 下,实验中学校址是清代乡 试的贡院,显得气派多了; 又是公认的“要求严,学风 好”的好学校,正是我理想 的学习环境。 当时在实验中学学校大 门口的小路当中,有一个四 柱三门的木牌楼,上面有“ 惟楚有材”四个字。考进实 验中学,抬头看见这古朴的 木牌楼,一种作为湖北人的 自豪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 也成了“人才”。后来听说那 是清末贡院留下来的建筑。 “惟楚有材”一词出自《左传 》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后清朝顺治年间湖广巡抚 林天擎赞美湖广人文之盛, 他说:“惟楚有材,自昔艳 羡。”长沙岳麓书院大门联 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又传说牌楼上“惟楚有材”匾 额是曾国藩的手迹。木牌楼 由于风吹雨打、日晒夜露, 也无人维修,到1958年时 就垮了。 设施完善的学校 走进实验中学校门,有 一条“红石大道”。这是一条 由整整齐齐的红色长方形大 砂石铺成的路,是当年贡院 留下的历史遗迹。那时称为 “大道”,其实长不到一百米 ,宽只有七八米。可能那时 我们还在少年时代,个子小 ,看什么都大,道两边种的 法国梧桐更显得十分高大, 夏天绿树成荫,在梧桐树边 ,还种着一株株夹竹桃。这 红石大道伴随了我们三年, 是我们早晨读外语、背生词 的好地方。 红石大道的正面是红砂 石台阶,拾级而上就是女生 宿舍。女生宿舍是一间大屋 ,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木 制双人床。相比之下,男生 宿舍的条件好多了,是新建 的三层楼房,每层有十多个 房间,每个房间12平方米左 右,放4张双人床,住8个人 。男生宿舍的北面是“凤凰 山”,上面驻守着保卫长江 大桥的高射炮部队。我们班 级在山坡上开出一小片地种 玉米,同学们与部队战士关 系很好。 男生宿舍东面是后操场 ,有一条250米长的椭圆形 跑道,这在当时的中学里算 是正规的操场了。我们上体 育课和早晨锻炼都在这里, 我每天起床后要去操场跑4 圈以上。有两位体育老师教 过我们,一位叫蔡长春,另 一位是蔡老师的助手。我们 高中毕业时,体育要达到“ 劳卫制”二级标准。“劳卫制 ”全称是“劳动卫国体育制度 ”。要达到这个标准,像我 们这样体质好、平时又坚持 锻炼的同学不成问题,而对 个子比较小、体质比较弱的 同学却是困难不少。“劳卫 制”二级标准中最难的是跑 100米和400米。学校操场 小,这两项测验就放在武汉 长江大桥上。 武汉长江大桥是当年苏 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 1957年通车时由郭沫若先 生剪彩。大桥建成后,上面 车辆不多,晚上桥面就成了 我们的操场。体质好的同学 在桥面上跑,一次测验就通 过。体质差的很难通过,大 家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让 体质差的同学沿着两头引桥 的斜坡向下跑,如果还通不 过,就让两个同学拉住他的 手拖着跑,旁边敲锣打鼓帮 他加油。记得卢运鸾和郭松 云同学就是这样被拖着达标 的。 P2-3
目录
第一章 青年时代记忆 五十年代高中生活 交大求学和留校工作 延边慰问下乡知青 江西赣南的一年生活 交大七十年代老邻居 附文:回忆倪伯伯 到上海团市委工作 引导青年积极向上 少先队工作的两件事 上海共青团工作的成效 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 第二章 上海工作往事 青年联合会里交朋友 到市政府办公厅工作 忆汪道涵同志在上海 汪道涵同志为人师表 加快上海的住宅建设 交大闵行校区的建设 研究如何改造南京路 彭浦机器厂如何发展 深切怀念朱宗葆同志 倪天增同志心力衰竭去世 市政府办实事得民心 为什么编印每日动态 “三多”和政府改进措施 赴香港的学习和研讨 上海发生的一次地震 两列火车的相撞事故 处理黄浦江沉船事故 宋庆龄故居过往逸事 犹太人的上海情结 上海汇丰银行铜狮子 驻沪总领事马年趣事 办公厅的买房与分房 教育我怎样当秘书长 建立交大校友会北京分会 告别上海去浙江工作 第三章 浙江难忘岁月 从上海到杭州 我怎么被选为省长的 杭州西湖引水的往事 诸暨香榧和西施故里 诸暨人的性格和特点 王一品是湖笔的真传 金华火腿腌制的奥秘 绍兴黄酒的独特之处 宁波得天独厚的优势 义乌小商品市场由来 温州市的经济和教育 金乡镇生产美国警徽 温州打雷和台州下雨 丽水曾是最穷的山区 天目禅源寺韦驮菩萨 天目山上有棵“大树王” 浙江第一次祭大禹陵 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 在浙江山区扶贫建校 浙江山林股份合作制 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台风和多灾的浙江省 浙江人工养殖扬子鳄 在杭州的三件趣事 赠送礼品的学问 金庸签名送书给我 南怀瑾与金温铁路 陈立夫曾想叶落归根 第四章 引进国外智力 “一村一品”促进兴农富民 “围栏轮牧”发展畜牧业 节水灌溉是一场革命 发展西部的旅游经济 “智力拥军”工作新天地 引智工作中学习知识 中美培养法律人才 引进项目管理的理念 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 香港是培训人才基地 探索建设一流大学 交流防洪减灾的经验 旱区打井到国外取经 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 公安刑侦的国际交流 “非典”疫情与应急管理 设立“友谊奖”和“炎黄奖” 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成果 第五章 永远怀念他们 张劲夫是引智开拓者 威望很高的爱泼斯坦 阳早、寒春与延安精神 自称业余影星的沙博理 原正市与水稻“旱育稀植” 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