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

  • 字数: 407
  • 出版社: 译林
  • 作者: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译者:裴达
  • 商品条码: 978754473255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3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是卡洛斯·富恩特斯1999年发表 的作品,讲述了德国移民的后裔劳拉·迪亚斯丰富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她 与亲人和朋友们的悲欢离合,以及她所见证的墨西哥从1905—2000年的各 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通过劳拉的一生 和家世,展现了这个处在拉丁文化与美国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边界地区的国 度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揭示了有着特殊历史、文化和种族渊源的墨西哥人 民的苦难,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年生于巴拿马。曾在美国、墨西哥、蒙德维德奥、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的圣地亚哥、里约热内卢、日内瓦上学。曾任墨西哥派驻日内瓦的各国际组织的代表,墨西哥驻法国大使。1984年获墨西哥国家文学奖,1987年获塞万提斯奖,1994年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1992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盲人的歌》、《烧焦了的水》和《水晶的边界》,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良知》、《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换皮》、《神圣的区域》、《我们的土地》、《一个遥远的家庭》、《老美国佬》、《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狄安娜,孤寂的女猎手》、《墨西哥的五个太阳》等。
精彩导读
这就是我所承担的工作。我之所以坚持在底特律开机,是有原因的。 我想摄下一个伟大的工业城市的废墟,作为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恐怖的20世 纪当之无愧的墓志铭:我既不是为了警世,也不想记录贫困和畸形启迪后 人,更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我是一名摄影师,我既不是神奇的塞巴斯蒂安 ·萨尔加托,也不是威严的黛安·阿布斯。如果我是一名画家,我情愿拥 有安格尔那无忧无虑的透明和培根内心的痛楚。我曾试图作画,但没有成 功。我并没有屈服。我认为镜头是我们这一时代的画笔,我在这里受雇去 完成一个目标,但是当前——我预感至——是为了实现另一个全然不同的 目标。 我起得很早,想在摄制组到达迭戈的壁画以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是2月 份的一天,早晨六点左右,我等待着黑暗,我守望着它。然而这漫漫长夜 让我心神不宁。 “如果您想购物或者看电影的话,旅馆可以派专车接送。”前台告诉 我。 “商业中心离这里不过两个街区。”我又好气又好笑地回答。 “我们可不想担责任!”侍应生虚伪地笑着,他长相平庸,没有什么 值得记住的地方。 这家伙不知道我要去很远的地方,要去一个比商业中心远得多的地方 。我将无意中到达这满目疮痍的地狱的中心。我疾步行走,把像一面面镜 子一样堆聚在一起的摩天大楼甩在身后——这是一个为抵御野蛮人的进攻 而新建的中世纪的城市——十余个街区过后,我便消失在这片遍布垃圾堆 的贫瘠的土地和黑暗的荒野中。 我每迈一步——由于持续的黑暗,这每一步都是盲目的,因为我唯一 的眼睛是镜头,我是一位现代波吕斐摩斯,我的右眼贴在莱卡相机的单目 镜上,左眼紧闭,像个盲人,我的左手前伸,如同一只警犬,摸索着,有 时双脚磕磕绊绊,有时深陷进一种闻不到又看不见的东西里——陷入一个 不但持久而且再生的黑夜中。在底特律,黑夜生生不息。 突然,照相机在我的胸前跳了一下,我感到光圈干涩的撞击——这里 有两个光圈,一个是我的,另一个是莱卡相机的——我的感觉更加深刻了 ,笼罩着我的并非冬日黎明前的漫漫长夜;想象使我懂得,那也不是新生 的黑暗,白昼不安的伴侣。 这是持久的黑暗,与城市不可分离的黑暗,是它的伴侣,它忠实的反 映。我兜着圈子在一片灰色的旷野中央沉思,那里水洼遍布,胆怯的步履 踏出转瞬淹灭的小径,光秃的树木比战后的景致更加幽暗。远方,荒废的 房子幽灵般若隐若现,上世纪的住宅屋顶破烂不堪,倒塌的烟囱、残破的 窗户、斑驳的门廊、支离破碎的大门。有时,一棵干枯的树木温柔又轻佻 地挨近满是尘垢的天窗。一把摇椅孤独地摇摆着,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使我隐约想起了记忆中的其他时刻…… 这孤独的田野和寥落的山丘,重现了我学生时代的记忆。我的双手拿 起相机,而我思想的相机在咔嚓咔嚓回放着:墨西哥城,因河而闻名的布 宜诺斯艾利斯,因海而闻名的里约,混账的加拉加斯,可怕的利马,没有 神圣信仰的波哥大,和无可救药的圣地亚哥。在这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 市,在这个汽车之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这个流水作业与最低工资的摇 篮,就在此刻,我拍摄着我们拉丁美洲城市的未来。一切都是我拍摄的对 象,一辆辆旧车被遗弃在最为荒凉的牧场里,突然出现的街道洒满了碎玻 璃片,零售店闪烁的灯火……那里卖的是什么? 在这座巨大漆黑的坟墓中,这些唯一光明的角落里卖的是什么呢?带 着几分疑惑,我走进了一家小店,想买一杯冷饮。 像天色一样灰暗的一对夫妇看着我,他们的眼神里交织着嘲弄、顺从 与邪恶的好客。他们问我要什么,并且告诉我,这里什么都有。 我有点不知所措,也许这是一种习俗,但我还是用西班牙语要了一杯 可乐,他们愚蠢地笑着。“我们迦勒底人只卖啤酒和葡萄酒,”男人说, “可不卖毒品。” “还卖彩票。”那女人补充说。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回到旅馆,换下那双被忘却的污秽弄脏的鞋子。我 看看表,就要开始第二天的拍摄了。摄制组在大堂里等我。准时不仅是我 的好名声更是我服众的法宝。我一面穿衣,一面看着窗外的风景,在底特 律,这个既属于基督又属于真主的城市,阳光照在摩天大楼和清真寺的顶 部。世界的其他部分依旧沉浸在茫茫黑暗之中。 我们的摄制组来到了艺术学院。首先,我们穿过了那片无际的荒野, 荒野上街区连着街区,时而可见维多利亚式建筑的废墟,在城市沙漠的尽 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它的中心)有一座建于世纪初的宏伟建筑。她保存 完好,宽敞整洁。顺着宽阔的石头阶梯拾级而上,穿过玻璃与金属的大门 ,便可以进到内部。她仿佛是充盈着不幸的匣子里的一卷幸福的弥撒经文 ;她是一位老人,肃然而又欣悦,因为她比自己的所有后代都长寿;她是 无泪的拉结”,这就是底特律艺术学院。P2-4
目录
第一章 底特律:1999年 第二章 卡特马哥:1905年 第三章 韦拉克鲁斯:1910年 第四章 圣卡耶塔诺:1915年 第五章 哈拉帕:1920年 第六章 墨西哥城:1922年 第七章 索诺拉大街:1928年 第八章 改革大街:1930年 第九章 洋际火车:1932年 第十章 底特律:1932年 第十一章 索诺拉大街:1934年 第十二章 水藻公园:1938年 第十三章 巴黎咖啡馆:1939年 第十四章 各地,个地:1940年 第十五章 罗马区:1941年 第十六章 查布尔特佩克—波朗科区:1947年 第十七章 兰萨罗特:1949年 第十八章 索诺拉大街:1950年 第十九章 奎尔纳瓦卡:1952年 第二十章 特博斯特兰:1954年 第二十一章 罗马区:1957年 第二十二章 里约热内卢广场:1965年 第二十三章 特拉特洛尔科:1968年 第二十四章 罗萨区:1970年 第二十五章 卡特马哥:1972年 第二十六章 洛杉矶:2000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