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华夏文明探源(山西河南游学纪实)/行走的课堂游学纪实丛书

华夏文明探源(山西河南游学纪实)/行走的课堂游学纪实丛书

  • 字数: 230
  • 出版社: 知识产权
  • 作者: 编者:付建河//刘文娟//张小萌|总主编:林乐
  • 商品条码: 978751304086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9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中小学游学活动的日益普及,“如何充分利 用游学形式实现教育目的”这一课题便提上日程。付 建河、刘文娟、张小萌编著的《华夏文明探源(山西 河南游学纪实)》立足于一次成功的游学实践,从游 前准备、游学实施和游后总结等方面给出一个范例。 作者没有把不是把游学当成一次简单的综合社会实践 活动,而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开发,从制订课程 标准、编写学习手册,到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几 乎面面俱到,课后并对其进行理论性总结和反思。同 时,本书也记录了游学教学过程的精华片段,汇集了 师生的优秀游记。因此,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游学课程 开发的范本,也可为热爱历史文化、关心人文社会同 时面临中高考任务的学生提供启迪,还可作为喜欢旅 游人士的出行参考。
作者简介
张小萌,北京市第九中学英语教师、课程中心主任。其积极带领教师进行学校课程建设,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其中“行走中国”是学校“根系”传统文化课程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培养有人文情怀、有抱负、有担当、有品位的现代公民而贡献力量。 刘文娟,本科学历,北京市第九中学地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育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重视从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擅长采用谈话法去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曾获得石景山区“青年教学能手”“区先进工作者”“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且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曾获全国、北京市级、区级一、二等奖。 付建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硕士毕业,北京市第九中学历史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曾参与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重大项目“新疆通史”主体工程“新疆通史?隋唐卷”的研究与写作工作,并独立承担了其辅助工程“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的翻译项目,整个项目业已结项,并于201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精彩导读
一、云冈石窟 1游学手册 1)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冈石窟的相关历史背景、佛 教及佛教造像发展的简单知识;通过了解佛教中国化 的过程,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具体内涵,并能阐述 文化交流的意义;通过对历史、地理的深入解读,尝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宗教的产生及宗教情怀 ;通过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对比,提高比较分析能 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获取 、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寻找相关塑像、雕刻来论证 某些历史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 能力;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感受云冈石窟的环境容 量大小;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文物被破坏的原因 ;通过访问调查,让学生总结出云冈石窟的客源市场 情况、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 保护石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游览石窟并与自然 风光进行对比,让学生概括出文化的特点;通过观看 石窟雕像并搜集古代服饰资料,深入论述文化如何影 响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思维特点及认识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 造,领略祖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通过对云冈石窟 的游览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让学生写下 参观云冈石窟的所见所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注重 体悟、及时表达的游学习惯与品质。 2)基础知识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市区以西16 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 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其原称石窟寺、北台石窟寺、 恒安石窟,因明代在石窟旁设云冈堡,故近人调查时 称为云冈石窟。其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延续 至孝明帝正光末年,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最早只有 昙曜开凿的5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 官方和民间的;现存主要洞窟53个,小龛1100多个, 造像51万余躯;按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001年,其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 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 的罗马石雕”。这些石雕因为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 而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中,昙曜五窟即现在的第16窟 至第20窟。各个洞窟的主尊分别为:第16窟施无畏印 的佛立像,第17窟的交脚菩萨像,第18窟的佛立像, 第19窟施无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施禅定印的佛坐像 。昙曜五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第 5窟与第6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 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 计,窟内宽敞,主要造像占去了大部分面积。其中, 第16窟是一个以伎乐驰名的洞窟,中间巨佛立于莲座 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周壁有千佛、佛龛;这些 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妙,或吹笛,或弹琵琶,令 人叹为观止。而结跏跌坐的第20窟露天大佛则被称为 云冈石刻的象征,其佛像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37 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两 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 ;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 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正对山门的第6窟前有清朝顺治八年所建的五间四层 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成了云冈石窟群的 中心。 3)历史知识链接 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至孝文帝太和 十八年(494年),云冈石窟所在地平城(今大同市 )作为北魏都城近百年。太延五年(439年),北魏 灭北凉,迁徙凉州吏民和僧徒于平城,平城佛教得以 迅速发展,同时继续了凉州开窟造像的传统。道武帝 时,沙门统法果带头礼拜皇帝,称皇帝为当今如来, 获得皇室支持,兴盛一时。北魏太武帝信道废佛,太 平真君七年(446年)下令废佛。一时之间,举国上下 ,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 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未被采纳,但废佛的诏 书因此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 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 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第六年,太武帝 驾崩,文成帝即位(452年),下诏复兴佛教,佛教 才又逐渐恢复发展。经凉州禅僧昙曜倡议,在武州塞 开窟5所,从而开创了中原地区开凿石窟的先例。 云冈石窟的开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开凿 即昙曜五窟。传说,其主像分别象征从道武帝至文成 帝5位皇帝。从造像服饰看,有衣纹厚重凸起、线条 简洁的样式,也有衣纹单薄贴身的样式,表明同时受 到犍陀罗造像和秣菟罗艺术的影响。造像以外来佛像 服饰的外观模拟本土帝王的容颜风貌,是一种新型的 佛教造像。 第二阶段的开凿主要集中在中部(第5~13窟) 和东部(第1~3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数量剧增,除皇室外,官吏、僧尼也参与了开凿。洞 窟形式多样化,成组的双窟和模拟汉式传统建筑的样 式是这一阶段洞窟最显著的特点。窟内雕刻日趋富丽 ,手法精湛。壁面流行分层、分段附榜题的汉式做法 。这一阶段后期,出现褒衣博带式袈裟,模仿汉族士 大夫的常服,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服制变化的历史。 P19-21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知行合一:游学课程述要 一、游学及游学研究现状 二、概念界定 三、游学课程开设背景和原因 四、游学课程的特点 五、游学课程的开发 六、游学课程实践效果 七、游学校本课程的相关思考 第二篇 弦歌不辍:山西、河南游学纪实 第一部分 追寻文明——历史、地理游学纪实 一、云冈石窟 二、晋祠 三、乔家大院 四、平遥古城 五、壶口瀑布 六、龙门石窟 七、白园 八、洛阳博物馆 九、二程墓 十、殷墟 十一、岳飞庙 十二、美术(摄影)篇 第二部分 以人为鉴——人与社会游学纪实 一、壶口老人 二、寿宴 三、可爱的河南人 四、偶遇传销 五、归途杂感 第三篇 稇载而归:山西、河南游学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 教师游学日记 第二部分 学生游记选编 一、学习篇 二、感悟篇 三、友谊篇 四、畅游篇 第四篇 玉汝于成:游学的准备与实施 第一部分 北京九中游学校本课程标准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第二部分 行走中国之山西、河南文化之旅安全预案 一、安全负责小组 二、安全负责人要求 三、外出安全要求 四、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五、应急反应措施 六、因天气因素变更活动处理 七、车辆故障处理 八、交通事故处理 九、防火安全预案 十、食品卫生安全预案 第三部分 山西、河南游学相关准备工作及行程纪要 一、山西、河南游学预设行程(宣传手册) 二、山西、河南游学申请报告 三、安全责任通知书 四、山西、河南游学行程纪要 五、山西、河南游学学习纪实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