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

  • 字数: 300
  • 出版社: 广东人民
  • 作者: 郑万里//苏小红//陈恒才//冷启迪//杨
  • 商品条码: 978721807160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节点,在当时 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上,关注华侨华人100多年在海外的奋斗历 程,以及他们在与异质文化相撞相融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磨砺和觉醒,重 现了海外侨界的先进人物们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不惜倾家荡产、舍生 取义的辉煌业绩和爱国精神。 在《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这部书中,作者郑万里、苏小 红、陈恒才、冷启迪、杨彦华以文学的笔法和史家的眼光,去关注华侨华人 100多年来在海外的奋斗历程,并关注华人华侨这个复杂的群体,在与异质 文化相溶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作者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节点,大胆反映当 时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宏观断面的心灵史研究,深入描写 100多年来华侨华人与祖国荣辱与共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杨彦华,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冷启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陈恒才,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苏小红,《中山日报》首席记者:现任,《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曾获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山市第三届十佳记者、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 郑万里,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文学评论专著《诺贝尔文学之魅——人类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报告文学集《走过大漠》、随笔集《万里抒笔》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获奖。
精彩导读
14 愈挫愈勇流亡路 人走到什么地步才叫穷途末路?1895年的孙中山。一定有 过这种感觉。否则他不会发出“当此之时,革命前途,黑暗无 似,希望几绝”的慨叹。然则,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一个谷底何尝不是一座新高峰的开始? 1895年重阳节的广州起义,无异于放了一枚“哑炮”,不仅断送了陆皓 东、朱贵全、丘四等40余名勇士的性命,也让孙中山开始了亡命生涯。首次 起义失败的打击是巨大的,还未来得及舔舐伤口,收拾残局,就要在颠沛流 离中开始新的征程。 孙中山本来打算留在香港,然而,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政府已答 应清政府的请求,宣布五年之内禁止孙中山等人入境。孙中山只好与陈少 白、郑士良乘坐“广岛丸”号离开香港,东渡日本。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 、妻 子卢夫人,以及子女也知在家乡必遭迫害,于是逃往澳门,再转檀香山,被 孙 中山好友陆灿护送到孙眉家中。 11月的日本,北风呼啸,寒气紧逼,但这似乎并不能冰冻一个革命者的 狂热。 “广岛丸”停靠在横滨,自此以后,横滨和神户两地的华侨,则经常看 到 一个个头不高、目光炯炯的男人在华人聚集区激情澎湃地表达反清革命的 理想。 在横滨刚落下脚,就能如此心无旁骛地宣传革命,孙中山靠的是华侨冯 镜如。 这位冯先生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冯展扬先生,曾 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太平军)而被捕人狱。为免受株连,便东 逃日 本,在横滨山下町开设文经商店(又名文经活版所),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 业。 有了反清家族渊源,二人话语投机,相见恨晚,“堂堂中华古国,面对 外 国入侵却是如此无能和不堪”—愤怒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冯镜如的 邀请下,他和陈少白、郑世良三人搬到冯的文经印刷店二楼住下。 期间,他们商议在日本成立兴中会,冯镜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邀请 自己胞弟冯紫珊和熟知的华人谭发、梁达卿、黎炳垣、赵明乐、赵峄琴、温 遇 贵等十余人开会商讨组织横滨兴中会的事,这些人有不少是店主或外国洋 行的华人经理,生活、事业稳定,但对清政府都有不满情绪,经过大家商议 , 决定推举冯镜如为横滨兴中会会长。为了鼓励横滨的兴中会会员积极反清 和向海外华人宣传反清主张,孙中山将随身携带的《扬州十日》、《原君》 、《原 臣》等书籍交给冯镜如,请他的文经印刷店帮忙印刷并发给海外华侨。 日本岛的自然风光使孙中山一直 沉重的心情开始放松下来。一日,孙中 山突然关注起冯镜如的装扮来,他看 到冯镜如没有长辫,且穿着皆异于当 地华人,于是问道:“冯先生何以不留 辫子?” 冯镜如答:“早年家父因与红兵 (太平军)相识,被捕后经亲友营救才 脱离羁押,为了躲过大清官府的迫害, 父亲带着我们一家流落日本,在此艰 辛创业,对于大清国来说,我已不是他 的臣民,本来我们汉族人就不蓄辫子 的。近期看到大清国在中日战争中 一败再败,我深为自己是清国人而 屈辱,故而断发改装,发誓不与大 清朝廷为伍。” 孙中山甚为赞同:“我给你印 刷的《扬州十日》那本书,当年满清 皇上入关之后,因为我们汉人不肯 蓄辫子,他们竞有了所谓‘留发不 留头’的政策。扬州屠杀十天,我汉 族同胞的血腥是惨痛的。现在,这 腐朽的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我们 真的该剪掉辫子了。” 言语间,一条长辫子应声落 地,陈少白也随即剪掉,冯镜如看 到孙、陈二人皆剪去辫子,知道其革命决心之宏大,于是帮他们买来西装, 换 掉了那身长袍马褂。穿上西装,孙中山与陈少白相互打量,感觉神清气爽多 了。 孙中山言:“从此,我们再不是清国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像冯镜如、孙中山这般坚定地要做清朝的掘墓人。 当冯镜如发动日本华侨建立兴中会的时候,孙中山本以为这些华侨都和冯 镜如一样,对清王朝恨之入骨,在日本发展反清组织大有可为。然而,时隔 几 天之后,发现这些人会的华侨各有各的想法,入会目的各不相同,不少人对 出钱出力武装反清心有顾虑。 倒不是因为怕出钱出力,而是怕广州起义失败的结局继续降临革命者 头上,最终弄得鸡飞蛋打空忙一场。 华侨的消极情绪不是没有道理,在革命主张尚未成熟、革命组织尚未健 全、革命目标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何以推翻一个统治了中国两 百多年的满清王朝? 就在这时,日本坊间突然传来清政府要日本引渡孙中山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孙中山并不慌张,在这之前,他已经通过内线知道了清 政府把他列为广州起义主谋的信息,并悬赏1000大洋捉拿他。 在《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谕军机大臣等……该匪首孙文、杨衢云纠合会党类,竞至四五万人之 多,在省城租定民房,潜谋不轨,该督等岂竞毫无见闻!著谭钟麟、成允严 密 访查,务将首犯迅速捕获,以期消患未萌。 清政府的大阵仗通缉,不但没有吓倒孙中山,反而使他在海外的名气大 增。 孙中山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后,决定离开日本,前往美洲了解 海外华人对反清问题的看法,宣传反清主张。临行前,冯镜如和胞弟冯紫珊 给了孙500元路费,希望他把武力反清这面大旗举下去。 孙中山从冯镜如手中接过500元钱,紧紧握着冯镜如的手说:“镜如先 生如此情深义重,这次日本之行吃住皆在你处,现在又独任这500元路费, 我真是感激啊!” 孙中山拿出100元交给郑士良,请他回香港处理有关事务,再拿出100 元交给陈少白,让其在日本继续活动,自己则带300元前往檀香山,打算到 那儿与家人作短暂团聚之后再往美洲,发展兴中会组织。 1896年1月,漂泊的行船到达檀香山,孙中山立即前往茂宜岛看望大哥 孙眉和家人,向哥哥报告了广州起义失败经过,孙眉宽慰几句,鼓励他继续 干下去,这使孙中山沉重之余又燃起了希望。 孙眉又拿出一部分钱给弟弟,让他作革命经费。孙中山拿到钱后,第一 件事就是将500元钱寄给远在日本的冯镜如兄弟。冯紫珊在1920年写信给 冯自由时提及此事,他说当时给这500元就是想作救国牺牲,但没想到孙中 山寄还回来——这是一个忠厚而有信义之人。 整整半年时间,孙中山与家人未能安心享受难得的团聚,因为他的行踪 还在清政府使馆的密切关注之下。檀香山旖旎的风光并未让他醉心其中,他 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檀香山的华侨中,“予到擅岛后,复集合同志以推广兴中 会,然已有旧同志以失败而灰心者,亦有 新闻道而赴义者,惟卒以风气未开,进行 迟滞”。而众多华侨对于他所鼓吹的革命 也只是“应者寥寥”,“仅得邓荫南与胞兄 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亲友数十人 之赞同而已”。 四月的檀香山阳光灿烂,但是孙中山 的心情却没法明媚。一个人的出现在灰暗 中点亮了微光:一日,孙中山正走在路上, 忽然看见有一辆马车迎面而来,他一眼就 认出车上坐着的是恩师康德黎夫妇。激动 的孙中山一下子跳上了他的马车,老师一 时没认出剪了辫子、改穿洋装的孙中山, 差点把他当做歹徒。孙中山大笑起来,说:“我是孙逸仙。”康德黎大吃一 惊,康 氏夫妇是在回国途中经过檀香山,到岸上观赏风光的,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 他一直牵挂的中国学生。 康德黎劝说他重操医生旧业,并希望他到英国学习医科。但孙中山告诉 老师。自己计划周游世界,做一次环球考察,争取华侨对中国革命的最大支 持,同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下一站是美洲,不久后将去法国、英国,即 与老 师再见。康德黎颔首告诉学生,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 康德黎留下了他在伦敦的住址,两人握手言别。师生二人的这次邂逅, 为 孙中山要去法国留下了伏笔。有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康德黎在伦敦,如果 不 是在檀岛巧遇,或许孙中山就不会去伦敦。如果不去伦敦,当然就不会有伦 敦 蒙难。如果没有伦敦蒙难,孙中山的名气就不会那么大,当然号召力就没有 那 么强,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这些如果,只能算是一种假设,不能代表历史。 而历史往往是由很多偶然组成的。但偶然不是假设,它在深层次上昭示 着历史的必然。孙中山忆及此事言:“檀岛之邂逅,真有天幸存焉。否则吾 尚无 由知彼之归国,彼亦无由知吾之来伦敦也。” P91-95
目录
序 引子 黄花挽歌 第一章 血泪交融的金山梦 01 南粤一家人的悲惨命运 02 美国西部淘金人 03 太平洋铁路上的血泪身影 04 梦魇“天使岛” 05 加州大地上的中山部落 06 华人坟场的归乡梦 07 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上书 第二章 被蓝色波涛唤醒的东方人 08 茂宜王传奇 09 檀岛上的东方少年 10 从橡胶园出走的革命家 11 蹈海英雄陈天华 12 中西扩论会名震檀岛 13 兴中会走上历史舞台 第三章 “伦敦蒙难”震惊侨界 14 愈挫愈勇流亡路 15 震惊世界的伦敦蒙难 16 一波三折大营救 17 华侨眼中的当今英雄 第四章 一场狂飙式的思想论战 18 惊魂未定初纷争 19 策略高超战檀岛 20 南洋直捣“帝师梦” 21 决战东瀛倡革命 第五章 趟过历史河流的“英雄” 22 黄兴舍小我成就同盟会 23 倒孙风潮中的末路英雄 24 刘师复与无政府主义 25 血溅五步真壮士 26 回光返照紫禁城 第六章 大路朝天的洪门义士 27 尊为“洪棍” 28 木屋被拘 29 改组洪门 30 游埠筹饷 31 变产救国 32 走向新生 第七章 南洋吹响革命号角 33 华侨称他“孙大炮” 34 从保皇派到革命追随者 35 倾家荡产的革命家 36 怡保志士的血色浪漫 37 侠骨柔情徐宗汉 第八章 古老帝国走向共和 38 孙中山奔走丹佛 39 美洲华侨扬眉吐气 40 南洋侨胞为民国义捐 41 欧洲华侨华人拥护孙中山 42 一批留欧学生旋即回国 第九章 赢弱母体上的共和蓝图 43 华侨是革命之母 44 曙光一现的临时约法 45 宪政流血第一人 46 献身教育开启民智 47 践行实业救国理想 48 航空救国志在冲天 尾声 延绵的强国梦 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