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

  • 字数: 242
  • 出版社: 安徽人民
  •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俄)露·安
  • 商品条码: 978721206019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收录弗洛伊德与莎 乐美在1912年—1936年之间往来的200多封书信及明 信片。每封信都表现出作者之间这种真诚的信任和理 解;所涉猎的话题及人物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书信都 难以比拟的。无论是私人话题,还是说艺论道;无论 是对大自然的感慨,抑或是对学术的阐述,字里行间 都流露着一种挚友般的至诚真情。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由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所著。
精彩导读
尊敬的教授: 在您的信中,您好心地提及是否有私下会谈的可 能。我常常迫切地 想要把经过反复研究之后我在某些问题上得到的想法 告诉您。如果我的 思路足够清晰,也许我可以在信中向您表述一些。请 允许我随意从一个 话题入手,试着将我的想法付诸文字。 在上次的晚问讨论会,离开时,您曾和费德恩博 士①展开了辩论,就是 关于身体残疾的孩子常常认为自己是正常的,而有神 经症倾向的孩子,即 使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仍会认为自己有缺陷。在这 一问题上,费德恩博 士或多或少倾向于支持阿德勒所提出的不同意见,那 就是自卑情结的产生 常常源于机体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通过与他 人的比较,这种心理转 化成为嫉妒、仇恨,以及一种膨胀夸大的理想自我。 而在我看来,正好相反。最初的反应应该是对保 护的强烈需求,而 且离群的欲望降低;只有在所有现实发生的和假想的 侮辱出现后,以及在 博得怜悯同情遭到拒绝后,自我意识加剧才会接踵而 至,导致了抑制最 宽泛意义上的(借用您的话说)性需求。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他认为这不仅是生理上状态 的问题,也是精神层面 上的问题。这是纯粹的环境理论),这种自身压抑的 需求也会表现出来,因 为——在我看来——这正是他所谓的“次级的”、进 一步的“防御”。起初针 对自卑心理所建立起的防御则是补偿性的、夸大的自 我观念,在之后的防御 及其为防止自卑感复发所设立的预防措施,发挥妥协 作用的原始本能意识会 悄悄回归。当然,最终结果是阳刚且永恒不变的,而 这些手段却是阴柔女性 化的;在目光短浅的观察者眼中,这些现象都是独立 而毫无关联的。但问题 就是,将其看做纯粹方式的构想是否同样肤浅,它们 是否不止是伪装,而且 是伪装出的伪装,换句话说,虽然自我观念认为,是 利用其象征目的,但事 实上,为了达到其目的,并没有将自我观念作为形象 和比喻来利用。 我发现,阿德勒对性需求的象征性解释十分令人 信服。假如将其理解 为一种相互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以性的角度出发和 自我观念的角度出发 经历同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象征元素的协助下, 不断地在两方面建立 我们的人格——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从我们无 意识的根源涌出的。 在我看来,我们通常所称的“常态”即是双方面的象 征意义互相协助、彼 此受益的生理过程,而病态就是它们互相干扰,彼此 滥用。所以,我很高 兴听您最近提起(在您的课堂讨论后,您说过几句话) ①您最近研究的课题 就是性和自我本能的冲突。您之前的理论构想也与此 有关,但似乎最终的 强调点都落在性元素上。而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 压抑”,也就是强调抑 制的因素,进而强调冲突本身。只是由于原本的调查 结果主要依据的是歇 斯底里症的研究,所讨论的临床现象完全由性行为的 替代形式主导。我们 当然可以说在这种临床现象中,抑制都是不成功的, 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扭 曲,性欲望总是占据上风。 而在另一方面,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案例中,抑 制表现得更为明显, 爱与恨互相冲突,两者交替占据上风。真实的精神病 症“自我型神经官能症” 只能被理解为自我相对地战胜了性欲;妄想症患者的 自我仍然与外界保持着 关系,即便是一种仇恨和仇恨恐惧的关系;而在痴呆 症患者中,冲突则完 全没有了,可以通过同情来构建的桥梁已经断裂了。 性行为虽然仍旧发生, 却只限于对其自身,虽然这种退行到幼稚的自我性行 为形式,与在孩子身 上发生的作用几乎相反。因为尚未获得自身主体的所 有权是一回事,之后 剥夺其客体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间有着鲜明的区别 。 我想,在对比病态孤僻症患者与“原始”人类时 ,我们应该多加谨慎, 虽然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相似的想法。前者是在 内心崩溃状态下产生 这种想法的,而对原始人类而言,虽然他们的逻辑更 为混乱、可塑性更强, 但这些都是性欲和智力在健康状态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这种相互 作用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健康或是病态,冲突矛 盾或是和谐共存—— 在任何时代都遵循着与现代相同的典型轨迹。 因此,我还相信,我们所谓的“升华”①很可能 不只是文明的产物,不 是单纯地从性欲逐渐向智力转化,而是始终不断在两 者之间调整。若两者 相互扰乱就会引发神经官能症,所以不带有任何负面 内涵的“升华”就意 味着健康,也就是两者的创造性的结合。我认为过程 中的彼此让步并不是 固有存在于人性本质中的,毕竟除了那些至关重要、 作用重大的,所有智 能与文化成果都是虚假与虚无的。而在另一方面【如 您在最新一期的《年鉴》 (Jahrbuch)中的论文②中所论述的】,所有的性都具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 (这有别于其他快感渴望),即渴望超越瞬间的目标, 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转 变:但它毕竟只是从一种由渴望向理智转化的过程。 但我必须就此搁笔了!已经洋洋洒洒写了这么长 ,若是您允许我和您 通信,我以后应该写得精炼简短一些。 我已经预先告知,今天无法去听课。十分抱歉。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P12-15
目录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