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人的国民性(又名中国人气质120周年纪念珍藏版)
字数: 195
出版社: 中国长安
作者: (美)亚瑟·史密斯|译者:张梦阳//王丽
商品条码: 9787510706240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出版年份: 2014
印次: 1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时期,美国人亚瑟·史密斯以西方传教 士的身份,在华居住达半个世纪之久。他根据自己的 所见所闻,以西方人的视角,撰写了《中国人的国民 性》一书,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人性格图景 。 亚瑟·史密斯编著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于1894 年首次出版,很快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在中国知识 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存在民族劣根性、是否需要改 造国民性的大讨论,这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的一 件大事。中国现代化姗姗来迟的原因究竟何在?—— 这个国人激辩百年的难题,也因为“国民性”话题的 触发,衍生出了“素质论”与“制度论”两派之争。 时至今日,面对中国社会之怪现状,面对依然频 现的“道德危机”,社会上仍不时发生有关国民性的 争论。中国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没有 人掌握终极答案,但亚瑟?史密斯的观察与论断,即 使在今天,也依然发人深省。 今年正值本书面世120周年,为还原其原始风范 ,此次再版特别收录了英文原版书中的所有经典老照 片,为本书的客观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作者简介
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主要编者)、专著三卷本《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国家图书奖)。 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从事相关工作近40年,沉潜学海,终身不渝。 王丽娟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加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与组织绩效、招募与甄选、绩效考核,已发表论文数篇。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精彩导读
一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再没有比这更 悖理的了,居然这样 称呼作为全人类一部分的中国人的一种“气质”。在 中国,“面子”这个词, 不简单地指人的脸,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 其中包含的意义,比 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 哪怕是部分地理解“面子”的意思,我们也必须 注意这样的事实,那 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 戏剧几乎成为这个国 家唯一的娱乐,中国人喜好戏剧,就像英国人喜好体 育、西班牙人喜好斗 牛一样。很轻微的刺激,都能使任何一个中国人进入 戏剧,把自己当作戏 里的一个角色。他像做戏一样装模作样,行磕头礼, 屈下双膝,趴下身子, 往地下叩头,对于这种情形,西方人即便不视为荒唐 可笑,也认为是画蛇 添足。中国人是按照戏剧方式思维的。一旦为了唤起 自己的尊严,他对两 三个人讲话,也像是面对一大群人,他喊叫道:“我 说,这里有你,有你, 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烦恼排解了,他 会说自己是在荣誉和 称许声中下了舞台,如果烦恼没有排解,他就无法下 台,所有这些,只要 看懂了,就要发现它们与实际没有任何联系,对中国 人来说,永远不是事 实问题,而总是形式问题。如果在适当的时候,以适 当的方式,讲了一番 漂亮话,做戏的要求就满足了。我们并不进入幕后, 因为那样将破坏这个 世界上所有的好戏。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做出类似 的戏剧行动就叫有“面 子”。使他们失望,不理睬他们,打断他们的戏,就 是使他们失掉“面子”。 一旦正确领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面子”正是打开 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 这把暗锁的钥匙。 附带说一下,调节“面子”的原则和从中获得的 学问,常常完全超出西 方人的知识和理解力之外。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人办 事中的戏剧因素,误 入无关的事实领域。对于西方人来说,仿佛时常觉得 中国人的“面子”,像 南洋的戒律那样,是一种不容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 的是面子反复无常。 不受法律约束,它仅仅按照世故常情废除和更换。在 这一点上,中国人和 西洋人必须承认差异,他们从来不能在同样情况下对 同一事物得出一致的 观点。在调解村庄纷扰、无休无止的争吵时,“和事 佬”需要仔细考虑如何 保全双方的“面子”,就像欧洲政治家曾经考虑的力 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 状况下,目的不在于实行公正,尽管从道理上讲,也 抱有这种希望,但是 对一个东方人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施的。这样的调停 完全是平衡有关各方 的面子。在诉讼的裁决中,也常实行这样的原则,所 以其结局在很大成分 上可以说是一场拉锯游戏。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是“给他面子”。但是如 果礼物是个人送的,受 礼人应该仅仅接受一部分,很少或者说从来也没有全 部接受,或一律拒 收。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 题。缺点被人指出来, 是“失掉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明显,也必须矢 口否认,一意要挽回面 子。网球丢了,不仅仅是怀疑,而是有证据足以判明 是一个苦力捡到了。 他就会愤怒地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这时很快 发现球在地上(从他 的长袖里掉出来的)故作姿态地说:“这是你‘丢失 ’的球。”。侍女把客人 的铅笔刀藏在他主人的房子里,以后在桌布下面发现 了,就会装作得意洋 洋的样子拿出来给人看,这种情况下,“面子”是保 住了。一个仆人不小心 丢失了一件物品,他知道他必须赔偿,或者从他的工 钱里扣除相当的数目, 于是他提出辞职,并清高地说:“那钱抵赔那银匙子 吧,我不要了。”这样, 他的面子没有损伤,一个人明明知道一笔属于他的债 款无法收回来,也要 到欠债人那里去,严厉的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 有数。他没要到钱, 但保住了他的“面子”,这样才能保证他将来放债时 不再讨不回钱。一个仆 人失职,或者拒绝履行一些职责,当他确知主人要辞 退他时,就会重复以 前的过失,辞职,保住他的“面子”。 对我们来说,保住面子,然后送了性命,似乎是 很不值得的,但是我 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作为一种特殊的恩惠,被杀头 的时候准许穿着官服, 以保住他的“面子”!P1-3
目录
序 /唐弢 绪论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 忽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欺瞒的才能 第九章 柔顺的顽固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守旧 第十五章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与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长乐 第十九章 孝心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 连坐受法 互相牵连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 译后评析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四版后记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