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文学学术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1届理事会第2次会议论文集)

现代文学学术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1届理事会第2次会议论文集)

  • 字数: 430
  • 出版社: 海峡文艺
  • 作者: 编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文
  • 商品条码: 978755500445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 的《现代文学学术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会第11届理事会第2次会议论文集)》是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论文集。论 文主题围绕“学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展开,主要研 究领域涉及四个方面:(一)新史料的发掘和研究; (二)民国史视角与现代文学;(三)现代散文研究 ;(四)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
目录
第一辑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创新的点、线、面、体 再谈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 ——由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所引发的研讨 文学史撰中的著作型与教材型谱系与传统 ——以现代中国文学史写作为例证 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观、历史观文学教育问题 田仲济文学史研究和编纂实践的当代意义 语言与思想:文学教育城堡的质料与基座 繁荣之下的现代文学学科发展问题和思考 中国近代文学史绪论 论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通俗文学入史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思考 论中国现代文学场的形成 ——以性叙事为例 第二辑 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 略说“民国文学”的边界、张力与危险 民国佛教期刊上的白话诗创作 略论《极乐地》的文学史意义 民国校园文学的里程碑 ——论西南联大学生创作 第三辑 晚清文人的末世体验与文学转型 批“灵学”破“鬼相”:新文化倡导中需予以重视的一场“硬仗” 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 旅游产业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现代散文学论纲 中国散文主体性理论的现代性变革 欧化与汉语文学语言的生长 “大众化”问题再认识:从左翼到延安 论1949年前工农作者的写作讨论与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射现象 论陈独秀文学思想的启蒙现代性和政治先锋性 鲁迅“世界人”概念的构成及其当代思想价值 鲁迅研究的六个面向 关于作家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以郭沫若为例 论郭沫若自传写作的现代意义 戏剧性:曹禺的人格结构与戏剧创作的互释 生产与消费视野中的新都市小说 第四辑 新史料的发掘与经典作品的重新评价问题 ——以萧军《八月的乡村》为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的辨析和运用 ——以胡风社团研究为例 结社与建党 ——民初浙江第一师范文人文学与政治活动考论 40年代延安文艺专科性丛书述略 民国时期新疆伊犁地区新文化发展和现代国民意识的确立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加述考辨与《子夜》主题辨正 关于《朱光潜传》的一些新史料 ——兼及互联网搜集材料的新手段 周瘦鹃对《简·爱》的言情化改写及其言情观 “黄陆案”与中国现代文学“爱情”叙事的转型 大后方的文学期刊 ——以陪都重庆为中心 日据时期台湾的报纸出版发行及与之关联的文学活动 粉饰逆伪意识形态的书写策略 ——从王森然的《周作人先生评传》说起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地主形象的三次“修改”及其意识形态意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