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那卡的曙光

那卡的曙光

  • 字数: 190
  • 出版社: 华夏
  • 作者: (美)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苏
  • 商品条码: 978750807648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乌干达的首都坎帕拉开车到那卡叶兹村要一整 天,在这祥和宁静的起伏山丘与农地田野间,那卡的 孩子们与破碎的梦想、营养不良及没有文化为伴。 在这里,两美元就能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礼拜, 十五美元就能买到一学期的书。 杰克逊在当地一座小农场里长大,幸运的是,父 母勉强付得起他的学费。他在学校表现卓越,得以进 入国立大学,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当他和妻子回到乌干达时,很震惊地看到许多人在他 父母家门外排起长队,想向他求助。其中很多人生活 艰困,难以扶养死于艾滋病的亲人的孩子,他发誓要 为孤儿们开设国内第一所免费学校。 面临着几乎不可能跨越的种种障碍,杰克逊从一 英亩土地开始,和当地人一块一块石头地盖起了一间 间教室…… 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苏珊·林维尔编 著的《那卡的曙光》是一段奋力拯救一代儿童的艰辛 历程,这是一个关于反哺、梦想与承诺的感人故事。 《那卡的曙光》是那卡的孩子们在黑暗中努力睁 大眼睛,看到越来越多星星闪烁的温情画面。
作者简介
苏珊·林维尔,生物学家与作家,现居费城。 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乌干达出生长大,现居美国。毕业于乌干达马卡雷雷大学,曾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发展部主任,乌干达那卡与乌塔巴艾滋孤儿学校创办人和校长。 自2001年起,他开始自筹款项在乌干达农村修建免费学校,以挽救当地大量的艾滋孤儿。时至今日,已有两座学校建成,除此之外,净水、农业支援和图书馆项目也开展起来,使曾经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社区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上万名的孤儿得到了良好的照顾。杰克逊对当地社区的改造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他由此获得了2012CNN年度英雄,并登上《时代》周刊。杰克逊的远景是,到2020年,那卡计划将救助和服务十万名孤儿。
精彩导读
第1章 我家门前的长队 那是乌干达的圣诞节假期,我随哥哥弗兰克·图 姆沙彼穿过自家泥巴墙房子的大门出去的时候,太阳 才刚刚升起。 放眼望去,我家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一路延伸 到村子里那条杂草丛生的小道上。排在队首的是个无 精打采的男人,身穿一件破衬衫,肩膀处早就裂开了 缝。他身后是我们的一个远房亲戚,她身上裹着一件 大花长裙(短袖方领长衫,是乌干达妇女的一种传统 民族服饰,其特点为松散宽大、色彩艳丽、长度及地 ),手里牵着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孩,身旁跟着两个浑 身上下只穿着短裤的小男孩,身后还站着一个十几岁 的少女。再往后看是几位妇女,她们被几个小孩团团 围住,还有三个中年男人在互相交谈。剩下的人则孤 零零地站在那里排着队,其中自然少不了一只眼失明 的詹姆斯,这对他来说有些反常——他几乎每天早上 都是在酒馆里度过的。 我想,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要知道,乌干达 西部遍布着许多土壤肥沃的香蕉种植园,还有数不清 的大豆、木薯梯田。这里的地势连绵起伏、茶树漫山 遍野,犹如一幅流动的自然风景画,特色物产漂洋过 海被运往世界各地。虽然如此,可还是有那么多人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钱人屈指可数,这是为什么? 对此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已经到了公元1989年, 可我们这里既没有电,也喝不到干净的水,连最起码 的医疗保健都没有,就更别说教育了。肯定是哪里出 了问题,我真心希望能出现一些转机。 “特威西,来和我坐到一起。”兄长弗兰克指着 那张三条腿的凳子跟我说。 “真的吗?” “嗯。” 听到这里,我的心激动得快跳出来了。每逢节假 日,弗兰克的老板都会允许他借用公司的车返乡过节 。在乌干达,圣诞节不是赠送礼物的时候,但弗兰克 早早就把那辆号称“四驱之王”的丰田越野车的后备 箱塞得满满的。什么衣服、苏打水、成袋的大米,还 有其他一些只有城市里才能买到的食物,应有尽有。 除了把这些东西拉回家里,他还要为村里其他人提供 些帮助。我看着兄长一个人认真地做这些事已经好些 年了,让我参与进来和他一起做还是第一次。 “帮我做记录。”弗兰克说着就递给我了一张纸 条和一支只剩一小截的铅笔头。十年间,弗兰克一直 都很瘦,可他也一直很结实。他注重仪表,穿的衣服 很讲究。当我还是个懵懂的小男孩时,他就已经在古 巴接受军情官的训练了。如今我已高中毕业,而他留 在金贾(乌干达第二大城市,也是乌重要的工业城市 ,因1870年英国探险家斯比克发现此地为世界上最长 的河流尼罗河源头而闻名。面积734平方公里,常住 人口约60万,南靠维多利亚湖,距首都坎帕拉约80公 里)工作和生活,这个城市远在乌干达的另一边。 站在队首的男子整理了一下他那磨破了的衬衫, 他试图让自己显得正式一些,不过他的脚上没有鞋子 。 “有需要帮助的吗?”弗兰克用当地土语鲁克加 语问候道。 “你好!”说着,这个男子就伸出一只手来,“ 我是伊曼纽尔·穆赫瑞扎。” “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呢,穆赫瑞扎?” 穆赫瑞扎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说:“我的兄弟死 了,我得照顾他的三个孩子,可我自己还有两个孩子 。我答应过他让孩子们读完小学,可我现在根本没钱 去付学费和书本费。” 学费和书本费只需要几千先令,也就是两三美元 。但对于那卡叶兹村的许多人来说,那比他们一个月 挣的钱还多。 “他们在哪所学校?”弗兰克问。 “那卡叶兹村小学。” “别担心,”弗兰克说,“我会负责这五个孩子 的教育开销的。”说完,他示意我记下这个请求。 穆赫瑞扎抬起头,微微咧开嘴笑了。 “谢谢你,弗兰克先生,谢谢你。”他紧紧握着 弗兰克的手。 我总是为弗兰克的慷慨大方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所 折服,事实上,当年我在坎卡兹寄宿学校时就一直以 他为榜样。作为食物监察员,我的职责是确保膳食按 时送达,每个学生都得到公平的份额。 一天晚上,麦片没有熟透、豆酱也做得太老,并 且上面还有象鼻虫的卵和幼虫。学生们都不肯吃,我 也觉得自己应该支持他们争取更好食物的请求。 为此学校爆发了一次小小的骚乱,部分公共财产 被损坏。有人把我告到了校长那里,我也因此停了职 。因为害怕回到家里无法面对父亲,我只得在朋友家 捱过了两个星期,亏得最后由一位亲戚做担保,我才 得以复职。 我没想到我试图去帮助别人,结果反而是让自己 陷入极大的困苦之中。好在学生们最后都得到了健康 卫生的食物,让我感到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那位妇女是我的一个亲戚,她门牙发黄 ,长裙下摆染上不少了红土。 “你好,娜玛娅!”我握了握她的手。 “我会做得更好的,”她说道,“但是你,特威 西格耶,你是多么健康啊,你父亲抚养你们的时候可 从不吝啬食物!” 她的孩子营养不良,因为缺乏蛋白质,肚子都鼓 鼓的。我们确实很幸运,父亲有一大片香蕉种植园, 这基本上就足够养活了我们。如果遇上灾年,我们还 能卖牛卖羊补贴家用。 不过,对于穿着打扮,父亲就没那么慷慨了。他 的人生信条是衣服一定要穿到很薄、全是洞了才能扔 掉。因此我一直穿弗兰克的旧衣服。像他那样时髦的 人,穿的衣服往往都是名牌,这把我的高中同学弄迷 糊了,他们根本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个来自那卡叶兹 村的穷酸小子会穿着名牌裤子和皮鞋。 我竞选食物监察员的时候就穿着一套弗兰克给我 的海军蓝小猎装,这为我赢得了不少想要借我衣服穿 的男生的选票。在农村,借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娜玛娅对弗兰克说:“我不想靠乞讨度日,可我 要养活四个孩子。我家的鸡、鸭都已经卖光,现在就 只剩下一小块土地和一个漏雨的房子了。”她擦着眼 泪继续说:“如果我们不是亲戚,我是不会来这里的 。” P1-4
目录
前言 第1章 我家门前的长队 第2章 魔鬼之手 第3章 鸡肉里全是骨头 第4章 哥哥的守护者 第5章 穿越影子谷 第6章 婚姻的前景 第7章 大逃跑 第8章 只需一英亩 第9章 计 划 第10章 石头的代价 第11章 信仰的力量 第12章 一箭双雕 第13章 成为男子汉 第14章 仅仅难过是不够的 第15章 两个女孩 第16章 这里无街灯 第17章 与蒙多教授会面 第18章 希望与绝望之歌 第19章 你永远不知道 第20章 美国牛 第21章 倘若不伸手,你就抓不到 第22章 好事多磨 第23章 斯科维亚 第24章 谁是我的邻舍 第25章 大卡车和苏打汽水 第26章 思想与理想 第27章 在漆黑的夜色中 第28章 不只一篇作文 第29章 陆军准将 第30章 又一座坟墓 第31章 老奶奶们的聚会 第32章 毕业典礼 后记 致谢 伸出援手,改变世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