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后记
学术既需要不断前瞻性构思,所谓要有学术规划,也需要阶段性总结,这种阶段性反思对于青年学人的成长尤其不可或缺。通过回望自己某一阶段所走过的学术之路,去看看这一阶段的自己读了什么书,思考了什么问题,学术特点和亮点是什么,短板和不足是什么,然后再去针对性地调整和充实。比如,下一阶段是否需要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进行新的拓展,是否需要在学术的辨识度上倾心倾力,项目式研究与自我学术兴趣两者是否得到兼容,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
这本书里收录的是2017年至今四、五年间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多先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的还产生过一定的学术影响。发表拙作的刊物有《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文艺报》等,其中《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文学关系考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新世纪长篇小说空间叙事的旧制与新途》等文章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同时或分别转载,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或荣誉。我是2011年博士毕业,攻读博士期间以及博士毕业之后的几年里,我大多数精力都是围绕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展开的,做了几个项目,形成了一些成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后来不得不放弃了原先研究及其相关延伸研究。近几年,我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重新凝练和聚焦新的研究内容,比较关注的方向有新世纪小说研究,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写作资源与当代作家的写作关系等方面。这本书收录的即是这几个方向的研究论文。从研究对象来看,所选择的作家、文本、思潮、现象几乎都是新世纪最近二十年的,因而,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论稿,体现了我最近几年的阅读、思考和学术表达。这本小书里的大多数文章,我自己是满意的,因为这些文章融入了自己阐释的激情,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有几篇文章表达了我内心的桀骜不驯,抒发了我对“好学术”的毫无保留的赞赏和对“问题学术”毫不留情的挞伐。在学术文章越写越长、越写越绕、越写越反胃的当下,我总在不断提醒自己不断警惕: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学术肖像和学术口吻变成自己讨厌的那副德性。我在写文章时并不看重理论,也从不会为了刻意立新论立奇论而故作惊人之语,我看重的一是问题,二是立场。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要旨和归宿,没有问题导向,所谓研究会丧失航向,会不知所云,会成为没有逻辑的梦呓。立场是指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是研究者通过扎实可靠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优劣甄别和价值估衡,价值立场上的中庸和骑墙是值得警惕的,妄图追求“去价值化”的学术研究,也是拙劣的。
新世纪至今已过去两个十年,过去的这二十年,世界和中国无论是内部秩序还是外在形态都在经历着变动不居的历史变革。文学处于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既是时代的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见证。米勒在上个世纪所说的“文学死了吗”的忧虑似乎并未成真,文学依然鲜活而多姿,只不过,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既不中心,也不边缘——对整个社会的大结构和大秩序而言,文学确实称不上有多少直接的生产力,因而,文学和文学研究确实是人们的“业余” 生活和文人赖以为生的“手艺”而已;另一方面,文学似乎也不边缘,在人们的心目中,文学依然有光,依然能够带来美学享受和精神食粮,文学依然是文学知识分子们津津乐道甚至倚重的生存要地。新世纪二十年的文学,是关于时代的见证,而我的跟踪、关注与解读,既是一个职业批评者的专业使命,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理解和言说时代的方式。
书名为《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借鉴了美国文学理论大师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本书中的“镜”是指系列论文试图对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真相进行忠实的勾勒与呈现,“针”是指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态度介入新世纪文学创作、批评和现场,针砭问题与局限。本书共分三辑,分别为“新世纪文学理论维度”“新世纪文学典型现象”和“新世纪文学经典释读”。可以说,这本集子是我阐释新世纪的一段心迹,虽很用心和勤奋,但一定不免浅陋和问题,诚望读者诸君能够接纳并批评。
最后,要诚挚地感谢金理兄的辛勤奔走和无私接纳,使小书能够成为“微光”的一员。金理兄的热情和无私,既体现了他在策划“微光”丛书中确立的“开放”和“谦逊”的态度,也体现了作为同辈人翘楚惯有的大度和友善风范。感谢金理兄! 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16日
沈杏培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