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春秋各国的重要史事。《史记》上说《左传》是春秋末年鲁太史左丘明所作,这一说法基本是可信的。作为重要的史学、文学名著,《左传》内容丰赡,记述翔实,而且善于以简洁笔墨状写繁复的历史事件,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晋代贺循语),饮誉千秋,对我国史学与文学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题解】
本文记载了春秋初期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政治斗争。通过郑庄公与胞弟共叔段为争夺君权而钩心斗角,最后发展成军事斗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当时权力争夺的尖锐复杂以及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
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非常成功,作者紧紧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夺最高权力这一中心,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语言简洁洗练,善于选择典型的言行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如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共叔段的狂妄自大,贪婪忤逆;姜氏的乖戾昏聩,偏心干政。祭仲老成持重、公子吕急躁直率的个性,均通过他们的语言而表现得栩栩如生;而颍考叔的机智善谏则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现,手法巧妙。人物的主从关系处理得也很好,郑庄公为主要人物,共叔段和姜氏为次要人物,祭仲、公子吕、颍考叔为衬托人物,在相互比照烘托中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精于剪裁,文章详略、取舍恰到好处。详写矛盾的起因、发展和结局,略写战争。虽是叙事,重点却在写人。在不过千字的短文中,通过充满戏剧色彩的矛盾冲突,着意刻画出郑庄公、共叔段、姜氏以及智者颍考叔四个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历史人物。其细节描写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庄公寤生”、颍考叔献礼和“食舍肉”“隧而相见”等描写都活灵活现,对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到很强的作用。
初a,郑武公b娶于申c,曰武姜d。生庄公及共叔段e。庄公寤生f,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⑦g请于武公,公弗许。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郑武公为什么不答应立小儿子为世子?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h。公曰:“制,岩邑i⑨也,虢叔j死焉。他邑唯命。”请京k,使居之,谓之京城大l叔。祭仲m曰:“都城过百雉n,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o,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p,非制也,君将不堪q。”公曰:“姜氏欲之,焉辟r害?”对曰:“姜氏何厌s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t使滋蔓,蔓难图u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进谏,希望遏制共叔段势力的发展,庄公却没有答应。从“子姑待之”可以看出,庄公心里已有打算。
既而大叔命西鄙v、北鄙贰w于己。公子吕x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y。”公曰:“无庸z,将自及@7。”
公子吕的进谏方式与祭仲的截然不同,采用的是激将法。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8,至于廪延@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0。”公曰:“不义不昵#1,厚将崩。”
大叔完聚#2,缮甲兵#3,具卒乘#4,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5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6,大叔出奔共。
书#7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8,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9;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0,难之也。
古代礼制严密,“伯”“克”两字用法不符合应有礼仪,这样写表明了作者的贬责态度。这充分展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一字褒贬,微言大义。
遂置姜氏于城颍$1,而誓之曰:“不及黄泉$2,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3封人$4,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5。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6之。”公曰:“尔有母遗,繄$7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8焉?若阙$9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0!”遂为母子如初。
从郑庄公的这句话中,你读出怎样的情感?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1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a 初:当初。《左传》中追叙以前事情的常用语。
b 郑武公:春秋时郑国国君,名掘突,前770—前744年在位。郑是姬姓诸侯国,国都在今河南新郑。
c 申:姜姓诸侯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
d 武姜:春秋时期,国君夫人的称呼由国君谥号和女子姓氏组合而成。
e 共(ɡōnɡ)叔段:共是国名,国都在今河南辉县。叔是长幼次序。段是人名。因其后来逃亡到共国,故称。
f 寤生:逆生,难产。
g 亟(qì):屡次。
h 制:地名,一说即虎牢关,在今河南汜水西。
i 岩邑:险要的城镇。
j 虢(guó)叔:春秋时东虢国国君。东虢国,国都在今河南荥阳,被郑武公所灭。
k 京: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距郑国都城较近。
l 大:同“太”。
m 祭(zhài)仲:字足,春秋时郑国大夫。
n 雉:古代城墙度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o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p 不度:不合礼法制度,指城墙建筑超过标准。
q 不堪:承受不了,意为控制不住。
r 辟:通“避”。
s 厌:满足。
t 无:通“毋”,不要。
u 图:图谋,设法对付。
v 鄙:边远的地方。这里指边境地区。
w 贰:两属。原来归国君管辖,现在共叔段要求也归自己管辖。
x 公子吕:字子封,郑国大夫。
y 无生民心:不要让百姓(由于有两个国君)产生二心。
z 无庸:不需要。
@7 自及:自己走向灭亡。
@8 收贰以为己邑:指共叔段收原来两属的西边、北边两个边境地区为自己专管。
@9 廪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0 厚将得众:地盘大将会有更多百姓。
#1 不义不昵:不义,指君臣关系不合礼义;不昵,指兄弟关系不亲。
#2 完聚:修葺城郭,聚集粮食。
#3 缮甲兵:修整铠甲和武器。
#4 具卒乘(shèng):准备士兵和战车。
#5 帅:同“率”,率领。
#6 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辛丑,干支之一。古代以干支纪日。
#7 书:这里指孔子所修的《春秋》。
#8 弟:同“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9 克:指通过战争打败。
$0 出奔:出走,逃亡。《春秋》中写某人“出奔”即指其有罪,但在兄弟相争这件事上,郑庄公也有罪责。
$1 城颍:地名,郑国边境城市,在今河南临颍西北。
$2 黄泉:地下的泉水,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3 颍谷: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4 封人:管理边疆事务之官。
$5 食舍肉:吃饭时把肉留下来。
$6 遗(wèi):赠予,送给。
$7 繄(yī):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8 何患:有什么忧虑的。
$9 阙:通“掘”。
%0 泄(yì)泄:舒畅快乐的样子。
%1 施(yì):推及,延续。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称武姜。生庄公和共叔段。生庄公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因此起名叫“寤生”,姜氏于是很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要立共叔段为世子。她多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到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便死在那里。其他城邑唯命是从。”姜氏替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他住到那里,那里的人称呼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百雉的规模,便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如今京不遵守法度,不符合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要控制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怎么能够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点给共叔段安排住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再滋生蔓延就不好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难以根除,何况是国君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义的事情做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本来是国君直接管辖的西边和北边两个边境地区也要归自己管辖。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统治,您将如何处理这件事?如果要把国家让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让给太叔,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要自己走向灭亡。”
太叔又收已经两属的西边和北边两个边境地区为自己专管,领地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剪除他了,地盘再大将得到更多的民众。”庄公说:“不遵守君臣道义,不亲近兄弟,地盘再大也将要崩溃。”
太叔修筑城郭,屯聚粮草,修造铠甲兵器,准备好士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姜夫人将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庄公听说了他起事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京的百姓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跑到鄢,庄公的部队到鄢去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太叔出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悌,因此不称呼其为弟;两人如同两个国君在斗争,所以说“克”;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在教育上有失误,示意这是庄公的本意。《春秋》上不说“太叔出奔”,是责难郑庄公。
于是庄公将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就后悔了。
颍考叔作为颍谷管理边境事务的官员,听说这个情况,到庄公那里献礼。庄公赐给他酒菜,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留了下来。庄公问他为何留肉,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我有老母亲,凡是我吃过的食物我母亲都吃过,但还没有吃过国君的羹汤,请允许我把羹肉送给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留肉给她吃,偏偏只我没有!”颍考叔说:“敢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故告诉他,并告诉他自己后悔了。颍考叔回答说:“国君您有什么忧愁的呢?如果挖地直到泉水处,在地道里见面,那么谁能说这种做法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地道中赋诗道:“大的地道之中,心情和睦快乐!”姜氏出来时赋诗说:“大的地道之外,心情舒畅快乐!”于是如同当初一样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评论说:“颍考叔有纯粹的孝心,爱他的母亲,推及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不会匮竭,永远会影响到他的同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臧僖伯a谏观鱼
《左传·隐公五年》
【题解】
鲁隐公要到棠地观鱼,大夫臧僖伯劝谏,委婉批评了鲁隐公违礼的行为,阐释了国君应该遵守的礼制和行为规范。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是因为这一行动不符合当时国君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不符合礼制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隐公远离国都到棠地观鱼,并非为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本身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他才没有反驳臧僖伯的谏言,最后另找借口前去。这说明在当时,即使身为国君也要受到礼的制约。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点、论据、论证都紧紧围绕着“礼”字。另外,劝谏的起因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仅体现了劝谏的委婉,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在于当时的整个礼制。
春,公将如棠b观鱼c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d大
事e,其材足以备器用f,则君不举g焉。君将纳民于轨物h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i,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j、夏苗k、秋狝l、冬狩m,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n,入而振旅o,归而饮至p,以数军实q。昭文章r,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s于俎t,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u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2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a 臧僖伯:春秋时鲁国公子,名(kōu),封于臧。僖是谥号,伯为排行。他是鲁隐公的伯父。
b 棠:一作唐,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
c 鱼:通“渔”,捕鱼。
d 讲:讲习,训练。
e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等。
f 器用: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用物资。
g 举:行动。
h 轨物:法度和准则。
i 物采:物品华美的外表。
j 春蒐(sōu):指春天打猎。蒐,搜寻,谓搜寻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
!1 夏苗:指夏天打猎,谓捕猎伤害庄稼的禽兽,为苗除害。
!2 狝(xiǎn):指秋天打猎。狝,猎杀。
!3 狩(shòu):指冬天打猎。狩,围猎。
!4 治兵:指练兵、比武等军事演习活动。
!5 振旅:整顿部队。
!6 饮至: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
!7 军实:指军用器械、粮饷和缴获的东西。
!8 文章: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
!9 登:装入。
@0 俎(zǔ):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祭品的礼器。
@1 皂隶:古代贱役,这里指负责这些工作的杂役。
@2 矢:陈列,摆出。
【译文】
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足以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要关注和接触它。国君是将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叫作‘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来显示它的华美,叫作‘物’。事情不符合‘轨’和‘物’就叫作‘乱政’。乱政的事情多次发生,就是国家衰亡的原因。所以国君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季的狩猎活动,都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此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军队,回到国都时要对军队进行整顿,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物采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大事的威仪。鸟兽的肉不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其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用来制作军事器物的,君主就不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仆役们的事,是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隐公说:“我将要到边境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观赏捕鱼。僖伯推说有病而没有随同前往。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是说他去棠地观看捕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曹刿a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题解】
本文记叙了鲁国与齐国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称“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简明扼要,叙事简练,详略得当。全文分两部分。前半部分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可以交战的条件:庄公前两个回答都被曹刿否定了,最后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被曹刿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忠之属也”。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司法公正的普遍情绪,体现出民本思想以及理性的光辉。后半部分是对战争过程的概括描述,不写具体的战争场面而集中笔墨刻画曹刿指挥的情况,表现出曹刿对战争进程和局势把握的精准,最后通过曹刿之口揭示取胜的原因,表现了曹刿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指挥艺术。语言精练,概括力强。“肉食者鄙”“一鼓作气”两个成语直接出自本文,而“取信于民”“以逸待劳”两个成语也是从本文概括出来的。
十年春b,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c谋之,又何间d焉?”刿曰:“肉食者鄙e,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f,弗敢专g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h,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i,虽不能察,必以情j。”对曰:“忠之属k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l。”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m。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n。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o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p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q,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r,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a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b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
c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贵族、当权者。
d 间:参与。
e 鄙:浅陋,这里指眼光短浅。
f 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安,指安身。
g 专:自己专用享受。
h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
i 小大之狱:大小不同的诉讼事件,指官司。
j 必以情:一定按照情理公平处理。
k 忠之属:尽心分内之事一类。
l 请从:请允许我跟随。
m 长勺: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n 三鼓:指敲击三次战鼓。
o 驰:驱车追击。
p 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
q 一鼓作气:第一次敲击战鼓,战士们士气最高涨。
r 彼竭我盈:敌人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军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您。”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不会保佑您。”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公正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观察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溃败的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对方的勇气已经消耗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齐是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宫之奇a谏假道
《左传·僖公五年》
【题解】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本文主要记载宫之奇反对借道的理论,他提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观点,比喻生动准确,非常有说服力。他还反驳了虞公“同宗”和祭祀丰洁的迂腐之见,提出德行和民心才是立国和保国的关键。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敬鬼神,不否定祭祀也不否定鬼神;二是指出立国之关键在德行,只有德行才能团结民众。孔子提出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便是从前代历史上继承来的。本文语言精练,“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都是古谚语,经过宫之奇的运用便流传下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也都非常有哲理而被后世广泛运用。
晋侯b复假道c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d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e,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f、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g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h。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i,勋在王室,藏于盟府j。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k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l乎?亲以宠m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n丰洁,神必据o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p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q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r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s,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t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u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v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a 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夫。
b 晋侯:指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77—前651年在位。
c 复假道:再次借道。鲁僖公二年,晋国曾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
d 表:国家疆域的外围、屏障。
e 玩:忽视。
f 辅车相依:像颊骨和牙床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辅,颊骨。车,牙床。
g 昭: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里设神位,位次在左的称昭,在右的称穆,左右更迭分别辈分次序。大伯(即吴太伯,又作泰伯)、虞仲(即仲雍)、王季(即季历)是周太王之子,在昭位。下文的虢仲、虢叔分别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便是在穆位。
h 不嗣:没有继承爵位。吴太伯是长子,理应继承君位。但他看出父亲喜欢季历之子姬昌,如果自己继承君位,下一代国君不会是姬昌。他也看出姬昌有圣徳,于是和二弟仲雍一起离家出走,没有继承君位。
i 卿士:在王室执政的大臣。
j 盟府:主管盟誓典册的官府。
k 桓庄:桓叔及其儿子庄伯,是晋献公的曾祖和祖父。桓、庄之族与晋献公血缘关系很近。
l 逼:逼迫,威胁。
m 宠:尊贵。
n 享祀:祭祀活动。请鬼神接受祭祀的食品。
o 据:保佑,依从。
p 实: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提示语。后面“惟德是依”“惟德是辅”的“是”也是同样用法。
q 黍稷:泛指五谷,指祭祀食品。
r 繄(yī):是。
s 冯依:凭依。冯,通“凭”。
t 不腊:不能举行腊祭。腊,古代年终的祭礼。
u 更举:再次起兵。
v 馆:驻扎。
【译文】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来讨伐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谏道:“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和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也会随着灭亡。晋国的贪心不可以助长,外来的敌军不可以忽视,借道一次已经算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借第二次呢?谚语所谓的‘颊骨和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要遭受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宗,怎么会害我呢?”宫之奇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愿意服从传位嫡长子的规矩,主动放弃,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他们是文王的执政大臣,对王室是有功勋的,记载他们功勋的典册还收藏在王室档案库里。晋国就连虢国都要灭亡,对于虞国还有什么爱呢?况且虞国能比晋献公的曾祖桓叔、祖父庄伯更亲吗?晋国对于桓、庄两族应该是很亲爱的,桓、庄两族有什么罪过呢?而把他们都灭掉了。不就是因为晋献公感觉受到了他们的威胁吗?至亲之族因为职位尊崇而有威胁,还加以杀害,何况是一个国家对其有威胁呢?”
虞公说:“我祭祀鬼神的祭品丰盛而干净,鬼神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亲近人,而是保佑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人,只是辅佐有德的人。’又说:‘并不是祭祀的五谷散发出香气,而是明德才有香气。’又说:‘祭祀人的物品没有变,而唯有有德的人的祭品才是被接受的祭品。’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团结,鬼神就不接受祭品。鬼神所凭据依靠的,就在德行了。如果晋国取得虞国,然后修明德行而用散发出香气的祭品贡献给鬼神,难道鬼神还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意见,答应了晋国大使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能再进行腊祭了!就在这次了,晋国不用再次出兵了。”
冬天,晋国灭掉虢国。军队返回时就驻扎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