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乡村中国/文明中国书典

乡村中国/文明中国书典

  • 字数: 237
  • 出版社: 山西教育
  • 作者: 金屏//平瑞芳|主编:赵学文//曹韧//续
  • 商品条码: 978754404984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明中国书典”系列数十册的书典,将向你展示美不胜收的景色。 亲爱的读者朋友,畅游在“文明中国”的书海中,你会感到喜悦和自豪, 会发出赞叹和微笑。 让我们一同——为文明喝彩,为中国加油! 这本《乡村中国》(作者金屏、平瑞芳)是其中一册。 《乡村中国》分为中国乡村探索之路;中国乡村精神之路等数章内容 。
精彩导读
因定县实验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被许多地区仿效学 习,因此其经验亦被称为“定县模式”。 由于在农村开展的平民教育成绩,晏阳初于1943年在美国曾和 爱因斯坦一起被选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十大伟人”。 【思想遗产】 晏阳初从国民性的角度,把当时中国人的问题概括为“愚、穷、 弱、私”四大病症,这病怎么来医治,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根本之道。所 以“定县实验”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教育。 他决心在乡村进行平民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 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分i步走: 第一步,进行社会调查。既对定县历史、地理等进行全面调查,又 对所划“乡村社会区”中教育、经济等方面进行具体调查,做到宏观与 微观、历史与现实、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力求真实可靠。 第二步,培训人才,开展实验。遵循“平民教育”理念,培养具有 “知识力”“生产力”“团结力”“健康力”和“公德心”的“新民”; 依据科 学实验成果,分类培训确能掌握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的“新人”;进行 “六大建设”整体实施实验。 第三步,表证推广。既进行科学实验成果的表证推广,又进行“四 大教育”“六大建设”成功经验的表证推广,使更多乡村受益。 据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的调查材料可知,由于平教会的工 作,定县在抗战爆发前已成为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而平教会当年 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备受国际推崇的赤脚医生制度,广受国内 NGO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国务院扶贫办近些年的“整 村推进”计划,联合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我 们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博士下乡”运动 在晏阳初的带动下,留学生、大学生和教授、学者、医务人员进人 农村。这些留过洋的城里人在泥泞的乡村住下来,开始了带农民成 长、与农民共成长的道路。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期,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 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所以当时的 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为“博士下乡”运动。 而让这些既富于创造力,又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流人物 一起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晏阳初需要花费14的时间“逐渐让 他们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从调查开始的实验 1932年国民政府第二次内政会议后,定县被河北省政府划为县 政建设实验县,这也推动了“定县实验”的进程。 “平教会”先从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 村居民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进行研 究实验各种可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特别注重适用于农民的良好传统和经济负担能力。例 如随识字教育之后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以土产土法为主,研究其得 失,再就西洋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品 种,逐渐融合中西,推广于农村;且采用“表证农家”方式,选择接受识 字教育的中青年农家先试用这些新方法新品种。通过实验,单位产量 大大增加,邻近各村农民闻讯前来参观,钦慕之余,要求“平教会”加 以指导,这样也促成农民自动精神。后来合作社等方式的引进,都是 青年农民自动逐渐组成。 乡村教育方案 1930年7月,晏阳初制订了一个定县乡村建设“十年计划”方 案,其实施的主要内容及方式贯穿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编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以及简单易认的认字 教材,并创办《农民报》,建立广播站,成立农民剧团等。其中特别注重 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生计教育:设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培养“表证农家”,起到示范 带动的作用;建立合作组织,至1935年冬,全县成立合作社达130多 个;推广优良品种,在全县推广优良棉花种子;改良猪种和鸡种。 卫生教育:定县的保健制度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保健员,负责村 单位的保健卫生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机关,负责约 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卫生之最高机关。 公民教育:即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合作心、民族自觉和政 治道德。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创办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等,实施导生传 习制度,以最经济、最快捷、有计划、有组织、能持续、能自动推进的教 育方法,来普及大众教育,达到扫除文盲的目的。 社会式教育:定县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主要是为了解决 农民尤其是平民学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问题,通过同学会这一组织 使平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四大教育,并通过他们把四大 教育推广到农民中去,发挥他们作为乡村建设运动骨干力量的作用。 家庭式教育:就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成员施以相当的 训练,以增强家庭责任感,实现家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家庭中的所 有成员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从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P7 -9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乡村探索之路 一、山东邹平——梁漱溟的实验 二、河北定州——晏阳初的实验 三、重庆北碚——卢作孚的实验 四、江村调查——费孝通的希望 五、江苏昆山徐公桥——黄炎培的尝试 六、晓庄模式——陶行知的启迪 七、温泉屯——大历史的缩影 八、山西张庄——集体化之路 第二章 中国乡村精神之路 一、西柏坡——共和国起点 二、西沟——劳模之乡 三、大寨——曾经的样板 四、小岗——农村改革第一村 五、前南峪村——抗大的摇篮 六、黄家崖——当代愚公村 七、南街村——充满争议的亿元村 八、元宝村——土改第一村华丽变身 第三章 中国乡村创新之路 一、河南乡村——曹锦清的合作理念 二、山西龙水头村——茅于轼的小额贷款 三、河北翟城村——温铁军的定州实验 四、浙江瑞安——农协的“三位一体” 五、河南兰考——以文化为突破的新合作 六、江苏宿迁——新村官模式 七、四川温江——土地流转的尝试 八、上海前卫村——循环经济的摸索 第四章 中国乡村发展之路 一、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带动型 二、河南农村——劳务输出带动型 三、浙江台州——合作社的魅力 四、浙江湖州——和谐新农村 五、珠江模式——和谐新农村 六、晋江模式——村企共建的双赢 七、陕西模式——一村一品的延伸 八、赣州模式——三清三改的创新 第五章 中国乡村影响人物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二、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三、李昌平——敢言的乡官 四、林毅夫——农业经济学家 五、杨本伦——首位硕士村官 六、年广久——乡村第一商贩 七、严宏昌——包产到户带头人 八、雷金河——老坚强的理想和现实 第六章 中国乡村现实困境 一、留守儿童——打工经济的遗患 二、黑恶势力——中国农村的毒瘤 三、环境污染——粗放经济的遗产 四、但求政绩——农村发展的误区 五、上访无路——农民权利的困惑 六、教育危机——影响未来的警示 七、养老问题——农民权利的困惑 八、暴力升级——农民冲突的泛滥 第七章 中国乡村文化遗产 一、张壁古堡——小村落里的军事要塞 二、西湾村——黄河边上的封建城堡 三、安徽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 四、西递——皖南明清古村落 五、云山屯——贵州军事文化圈 六、俞源村——神秘的太极星象村 七、流坑村——宗法社会的缩影 八、田螺坑村——客家文化成绝唱 第八章 中国乡村魅力之乡 一、华西村——新时代的致富之路 二、九星村——中国市场第一村 三、花园村——高科技第一村 四、中洪村——中国农民画村 五、滕头村——中国生态第一村 六、皇城村——借文化崛起的村落 七、张兰村——中国古玩第一村 八、郑各庄——村企合一的典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