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

  • 字数: 600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作者: (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
  • 商品条码: 978721306644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8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最负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巴黎烧 了吗?》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再度联手为全世界读者奉上一部纪实文学经典——《 为你耶路撒冷》。 两位作者用长达两年时间,采访了大量历史参与 者,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一兵,从媒体记者到小店服务 员,并披阅了浩如烟海的图书、报纸资料,以及第一 手的珍贵文件,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写成本书 。 本书详实记录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围绕耶路撒冷 发生的一次次战争与博弈。作者再现了众多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通过推土机一般扎实的叙述,以《清明 上河图》式细密的描摹,惊人地还原历史现场,呈现 了历史最真实和迷人的细节。
作者简介
法国《巴黎竞赛》记者,现居巴黎。两位作者合著有纪实文学经典《巴黎烧了吗?》,作品拥有数百万读者,并被译为超过30个语种。 姚蓓琴,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译有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合译)、《克尔凯郭尔日记选》等。 晏子慧,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士(2012年),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亚洲研究硕士(2014年)。现就职于上海华爱公益基金会,译有《为你,耶路撒冷!》(2015年)等书。 晏可佳,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译有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合译)、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合译)等。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两位作者合著有纪实文学经典《巴黎烧了吗?》,作品拥有数百万读者,并被译为超过30个语种。
精彩导读
对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而言,以户·阿弗里尔在 贝尔切里多大街20号的出现,标志着斗争进入了最新 阶段。这是生死攸关的阶段——寻找武器捍卫自己, 如同寻找灌溉农田的水源一样残酷。直到1936年,用 来守卫基布兹和驻防村庄的武器,都是从那些击退抢 掠者的阿拉伯人手里买来的五花八门的步枪。有一年 ,海法港口运来了一批拖拉机、压路机、蒸汽锅炉等 貌似平常的货物——那些机器的空腔和缝隙里都塞满 了武器弹药——从而一举结束了杂乱无章地采购武器 的做法,开始了一个更为系统地装备哈加纳的时代。 干这桩买卖的,是一个前警察局探长,耶胡达· 阿拉基(YehudaArazi),后来做了橘子出口商。他 是个很有计谋的美男子,耍阴谋诡计的本领,和对漂 亮女人的品味一样高超。为了掩护在华沙总部的活动 ,他从公开拍卖的槌子下,把一个债务缠身的农机商 店店主解救了出来,并控制了这家商店。每周六,等 到最后一名工人下班,阿拉基就和感激涕零的店主一 起,拆卸花了一个星期组装好的拖拉机和压路机,塞 满武器后再把它们重新焊接好。经过三年的拆卸、组 装,阿拉基这家小小的农机商店,向巴勒斯坦走私了 3000支步枪、226挺机枪、10000颗手榴弹、300万发 子弹,还有数百门迫击炮,而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 走私了三架小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加纳开始了史上最不 寻常的武器采购计划。可以说,这是从1945年初夏的 一个夜晚,在特拉维夫一家路边的咖啡馆开始的。那 天晚上,哈伊姆·斯拉文尼(HaimSlavine)正在读 报,目光停留在一条华盛顿特区发来的电讯上面。该 电讯说,美国军工领域有70万台几乎全新的机床,将 在未来数月内变成一堆废铁。斯拉文尼站了起来,回 到家,向大卫·本-古里安起草了一封信,信里写道 :摆在巴勒斯坦犹太人面前的,是历史再也不会提供 第二次的机遇。他强烈要求买下这些机器,并把它们 偷运到巴勒斯坦,以此奠定现代军火工业的基础。 斯拉文尼是一个坏脾气、性格暴躁的天才,精通 化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再加上他对哈加纳军火计 划的巨大贡献,能够确保他的来信得到重视,被仔细 阅读。斯拉文尼白天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电站主管, 夜里就成为哈加纳疯狂的化学家。他把两居室的公寓 厨房当作小型武器实验室,生产TNT炸药,并实验制 造手榴弹。他的来信转给了本-古里安,当时这位犹 太人的领袖还在琢磨数星期前他的美国访客从雅尔塔 带回的信息。在本-古里安看来,这封信将使得他的 人民日后与阿拉伯人决一胜负变得具体可行。 他命令斯拉文尼立刻去纽约,要他联系美国最著 名的犹太家族的贵族后裔。自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 结束时作为海军上尉访问巴勒斯坦以来,鲁道夫·G ·苏纳伯恩(RudolfGSonneborn)在他生活中只关注 两件事——犹太复国主义和家族化工垄断企业。在本 -古里安的请求下,他组织了一批美国犹太复国主义 者领袖,成立了一个名为苏纳伯恩研究所的团体。其 成员由苏纳伯恩亲自挑选,他们保守秘密,不论在地 域还是实业领域上都在美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他们的帮助下,斯拉文尼开始工作。他把自己 和一叠偶然在纽约报摊发现的过期的《技术机械》一 起,关在一家宾馆房间里。他从这些旧杂志的照片中 ,仔细记住军工业必备的机器零件细节。然后,为了 避免自己水平有限且口音重的英语引起怀疑,斯拉文 尼装扮成聋哑人,开始出发游历美国的各个机床中心 。他从一个城市游历到另一个城市,装扮成废金属零 售商,购买钻床、车床、研磨机、镗床。有些机器的 功能仅限于生产军火,因此必须根据美国法律予以破 坏。这些机器的零件散落在各处,为了找到这些他不 能购买的零件,斯拉文尼还组织了一队清扫工,去冲 洗国家垃圾场。每件机器买回来后,都会装运到斯拉 文尼位于帕克大道2000号一处废弃的奶牛场的总部。 到这次庞大的购买使命结束时,斯拉文尼已经获 得了能够日产50000支步枪或机枪所需子弹的设备, 可以完成1500道必要工序、用于制造机枪生产流水线 的机床,以及制造81毫米迫击炮的装备。斯拉文尼用 废金属的价格,按重量计算,购买的这一大批机器, 只花掉区区200万美元。按照数月前这些机器的新品 价格计算,其总价超过7000万美元。 运送到巴勒斯坦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设备的体量 太大,以至于耶胡达·阿拉基那种把一些小件物品装 进蒸汽锅炉的老伎俩已经用不上了。用尽全部的技巧 和耐心,在奶牛场将这些机器组装成功之后,斯拉文 尼又将它们拆卸成螺栓螺母。当他做完这些工作后, 总共有75000只零件散落在奶牛场的地板上。斯拉文 尼亲自分类,按照他发明的编码一一编号,然后经过 毫无规律的拣选,将这些零件混合、装箱后,再以虚 构的阿拉伯制造商的名义,在申请进口35吨纺织机械 并获官方出口特许后,将这些零件运往巴勒斯坦。由 于被彻底打乱,过海关时,只有天才工程师才有可能 识别这些机器零部件的真面目。一箱又一箱的零部件 ,就这样经英国海关溜了进来,为了加快速度,有些 关节还要好好打点一番。(那些海关官员在当时的困 难时期油水颇丰。1969年秋天,在纽约,鲁道夫·苏 纳伯恩向本书作者之一估计,当一些关键货物运进巴 勒斯坦时,为让英国海关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 约25万美元研究所的经费转入了在瑞士银行的账户。 ) 到联合国投票巴勒斯坦分治的那天晚上,这些装 箱的零件已经妥善地隐藏在巴勒斯坦各地的基布兹里 面,就等着拆箱组装了。在投票和英国人完全离开巴 勒斯坦之间,漫长的延宕,令犹太人的领袖陷入两难 境地。他们是否应该冒着被英国人发现的危险,立刻 组装斯拉文尼带进来的装备,以便在英国人离开的那 天就能满负荷生产?或者,他们是不是更应该将这些 设备妥善地隐蔽起来,直到英国人离开,虽然明知他 们的国家诞生后的最初几周里,他们最需要的这些武 器会因此无法投产? 最终,丢失这些装备的风险看来实在太大了。对 曾经在特拉维夫那家咖啡馆里展望过军工业的工程师 而言,这一决定使他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推迟了。这 个时刻就是,当他的最后一台机器组装完毕并且开动 时,哈伊姆·斯拉文尼可以引以为豪地说:他将有 75000个部件的机器,从他在纽约的奶牛场装运到以 色列的基布兹,途中没有丢失哪怕一只螺帽、一颗螺 丝钉、一片垫圈。(P070-074)
目录
序曲 第一部 耶路撒冷:“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1.在法拉盛草地公园做出的决定 2.“终于,我们是一个自由的民族了。” 3.“父已归。” 4.两位前往布拉格的乘客 5.两个民族,两种军队 6.“我们将绞杀耶路撒冷。” 第二部 耶路撒冷:窝里斗 7.“我们不是邻居吗?” 8.哈加纳的圣诞老人 9.荒谬之旅 10.“巴伯·艾尔·瓦德峡谷,在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11.果尔达·梅厄的25个“司提反” 12.“从天而降的拯救。” 13.“我们将变得坚如磐石。” 14.白光一闪 15.一个不大可能成为劳伦斯的人 16.堪萨斯城的男士服装店老板 17.车队过不来了 第三部 耶路撒冷:围城 18.一间兀立在地狱里的房子 19.“用你的牙齿紧紧咬住耶路撒冷。” 20.保险杠上的十个字 21.“昨晚我们干掉的一个阿拉伯人。” 22.代尔·亚辛的和平 23.“再见,亲爱的……” 24.“进攻,进攻,继续进攻。” 25.格拉布·帕夏带来的口信 26.“我们还会回来的。” 27.“石头扔完了就去死吧。” 28.一票之差 29.最后的晚餐 30.以珥月的第五天 第四部 耶路撒冷:一座分裂的城市 31.“这些人必能担当。” 32.“一年中最美的那个月。” 33.“去拯救耶路撒冷。” 34.“一代人的哀歌。” 35.“约瑟夫救了耶路撒冷!” 36.“拿下拉特龙。” 37.通往应许之地的门票 38.“不惜一切代价执行任务。” 39.拉特龙的麦田 40.“记住我幸福时的模样……” 41.“在耶路撒冷道一声晚安,说一声再见。” 42.“我们将开辟一条新路。” 43.“阿拉伯人民将永远不会原谅我们。” 44.为生者干杯 45.30日停战 46.美中不足的号角 尾声 人物小注 鸣谢 各章注解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