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暗的火/新文本译丛

微暗的火/新文本译丛

  • 字数: 183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译者:梅绍
  • 商品条码: 978753275443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7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结构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 ”、“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 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 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 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这部《微暗的火》恰恰又与纳博科夫自己的写 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 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 们颠来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精彩导读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一八九八年七月五日生,一九 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卒)在他一生最后二十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 体的长诗,共四章,九百九十九行,写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纽卫镇他的住宅 。这部由八十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 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 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十四行浅蓝线部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 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示隔行,而且他总 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 第一章(一百六十六行)篇幅较短,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所描绘的飞鸟幻 日令人兴趣盎然。第二章,您最喜爱的一章,和那令人震惊的力作第三章, 长度相等(均为三百兰十四行),各占二十七张卡片。第四章在篇幅上又回复 到同第一章相等,只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最后四张是他逝世那天写的,仅留 下修改稿而不是清稿。 约翰·谢德是个办事有条理的人,总在半夜里把每天定额完成的诗句誊 清,即使后来又誊写一遍,我猜想他有时会那样干的,他在那张或多张卡片 上并不注明最后订正的日期,而是注上修改稿或首次清稿日期。我的意思是 说,他保留实际创作日期,而不记下第二遍或第三遍润饰修订的日期。我目 前的住处前面正对着一个闹哄哄的游乐场。 我们由此而掌握了他的创作全部日程表。第一章于七月二日深更半夜开 始写起,七月四日完成。他过生日那天着手写另一章,七月十一日完稿。另 一周完全致力于第三章。第四章于七月十九日开笔,正如前述,最后三分之 一(第949—999行)仅是修订的草稿。这一部分外表极为粗糙,到处是毁灭性 删除和变动很大的嵌插,而且字迹也不像清稿上面那样严格遵守卡片上印的 杠杠而常常越界出线。其实您一旦纵身跃入,逼着自己在那混乱不堪的表面 下睁开两眼窥探清澈的底层,就会发现那原来精确得真是美不胜收。其中没 有哪一行诗断裂脱节,没有一处令人产生疑问。这一事实足以表明某报(一 九五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刊登的一篇报导严重失实,那是该报记者对一位自 封为谢德研究者的采访,这位先生根本没见过这部诗稿,却断言那是“由一 部支离破碎的草稿拼凑起来的,没有哪个篇章够得上称为定稿”——这种诋 毁纯属那帮家伙的恶毒捏造,他们与其说是想对一位伟大诗人由于死亡而中 断创作表示惋惜,还不如说是旨在毁谤这首诗的现任编辑兼注释者的能力, 或许还对他的诚实表示怀疑哩。 另一声明是赫尔利教授和他那个小集团公开发表的,涉及诗的结构问题 。我摘自同一篇采访报道:“谁也闹不清约翰’谢德打算把这首诗写多长, 不过他留下的遗稿也许只体现了他隐隐约约观察到的一杯酒里的一小部分成 分,这也绝非不可能的事。”又是一派胡言!撇开那种响彻在第四章通篇里 的真正内在证据的洪亮号角声不谈,希碧尔·谢德(在一份一九五九年七月 二十五日的文件上)也肯定地说过她丈夫“压根儿也没打算把这首诗写得超 过四个部分”。对谢德来说,第三章就是倒数第二章,而且我本人有一次跟 他一块儿在夕阳下散步闲聊时也听他这样说过,那当儿他仿佛在大声自言自 语,一边回顾全天的工作,一边比划着那种可以原谅的洋洋自得的手势;与 此同时,他那位言行谨慎的伙伴一直徒劳地想法儿叫自己的长腿摇摇晃晃的 步子跟那位头发蓬乱的老诗人颠颠簸簸的曳步相适应起来。不仅如此,我甚 至还可以断言(正像我们的身影,即使我们不在了,还照样朝前走那样)这首 诗只剩下一行没写(那就是第1000行),它想必跟第一行雷同,想必也就使全 诗完成结构上的对称;这也就是说,中部那两大相等、丰富而坚实的部分, 同它们两侧较短的部分,共同形成一对各占五百行诗句的翅翼,于是铿锵的 乐声真可说是绝了。我了解谢德的组合才能和敏锐而和谐的平衡感,因此不 可能设想他会照别人瞎猜那样胡乱扩展而使他这个水晶体破了相,如果这一 切还不足以说服人——其实完全够了,够了——我在七月二十一日傍晚那次 惊心动魄的场合中,还听到我这位可怜的朋友亲口宣称他的创作劳动已告结 束,或者接近尾声了。(参见我对第991行的注释。) 我把这八十张卡片上面的宝贵内容最后细看了一遍之后,就用橡皮筋扎 住,虔诚地放好。另外还有十二张薄薄一摞卡片,上面写的一些额外的对仗 诗句都在那一阵最初起草的混沌状态中完成了各自短暂而有时含混的使命, 我也把它们夹好,跟那批主要产品一起放进一个牛皮纸做的口袋里。谢德通 常对待他那些草稿的态废是,一旦觉得不再需要就把它们焚毁:我清清楚楚 地记得有一天耳晨,阳光灿烂,我站在门廊那儿亲眼目睹他在后院焚毁了整 整一大堆,他站在那个焚化炉微暗的火前面,真像一位低头监视的官方送葬 者,纸张在这种类似中世纪焚毁异端邪书的处刑当中化为黑蝴蝶随风飘荡而 去。但是,他保留了这十二张卡片,因为上面有些尚未利用的佳句在那批草 稿废堆中熠熠发光,也许他朦胧地期望再从这些废弃而可爱的后备诗句中挑 出若干来取代清稿中某些段落,要么更有可能的是因为他暗自偏爱其中这句 或那句优美的短诗,却出于结构上的考虑而忍痛割爱了;要么就是因为谢德 夫人不耐烦,使他只好暂时搁置不用,等那份一无瑕疵、大理石般光滑的最 后打字稿打出来之后,就会证实那还是很有价值,或者使那句给替换下来的 、本来最爽目的诗句显得又累赘又不纯。此外,恕我在此添一句,他本来有 意把他的诗念给我听,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因为我知道他原本有这个意思。 P3-6
目录
前言 微暗的火 评注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