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寻找优质教养(如何做i时代的好父母)

寻找优质教养(如何做i时代的好父母)

  • 字数: 18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美)格洛里亚·德加埃塔诺|译者:谭苗
  • 商品条码: 978730314209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2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因为我们生活在产业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商 业文明,儿童真正的人性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格洛里亚·德加埃 塔诺所著的《寻找优质教养——如何做i时代的好父母》跟我们以前见过的 图书可不一样,它阐述了在忽视人性的社会中亲子教育面临的挑战。《寻 找优质教养——如何做i时代的好父母》有助于激发广大父母的教育智慧, 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教育决策建议,支持他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人性化需求 和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
格洛里亚·德加埃塔诺,既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又是一位大众演说家,还是一所亲子教育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和CEO。她的亲子教育培训机构为全美国的家长朋友们提供有关亲子教育的服务,同时也为亲子教育人员和咨询师开设研究生课程,帮助其成为具备职业认证资格的亲子教育培训师。
精彩导读
i父母角色的转变 20世纪上半叶,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可谓千篇一律, 无非就是教孩子干这干那,让孩子怀揣父母教给的“本事”从家 庭走向社会。“亲子教育”的概念还未提出,当父母的也没有可 参考的亲子教育图书,更不用说那些可以传授亲子教育技能的 家长培训机构了。尽管工业化的浪潮开始呈现猛涨趋势,有关 亲子教育的新技术也初露锋芒,但父母们依然坚持用传统的教 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20世纪早期的父母最主要的育儿工作就是保证孩子们吃 饱穿暖,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直到他们开始自力更生,结婚生 子,才会离开父母的庇护伞。“雏燕”终于长成了“雄鹰”,可以 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翅翱翔了。那个时代的父母首先要为了生 计奔波,繁重的体力劳动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家庭生活的 欢乐时光少得可怜。家庭主妇们整日为芜杂的家务劳动所累, 身边永远少不了叽叽喳喳要这要那的孩子们。据我的母亲回 忆,1920年,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每个周日去教堂就是全家 集体活动的时候,一大家人共进午餐,真是无比的欢乐啊。而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除了周日以外,她放学回到家就是做 作业和帮着干各种杂活。我的外祖父母当然更是忙碌不堪,外 公是一名煤矿工,长时间的辛苦作业自不必说,外婆则在家里 为七个孩子操劳,大大小小的家务事也常常让她忙得晕头 转向。 我母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7她的记 忆中有很多叔叔阿姨和兄弟姐妹的身影,大家经常在饭桌前谈 笑风生,边吃边聊,心情无比的畅快。虽然我的母亲没有电视 和电脑的陪伴,也没有电子游戏可玩,但是在她周围总是不乏 关爱她的大人们,良好的人际互动对母亲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这种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对于成人和儿童都不无裨益。 这说明单纯依靠父母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孩子在与其他成人的 互动中更能获取有益的技能。 20世纪早期,心理学领域中还出现了一种关注人的发展 的新理论。作为行为主义的先驱者约翰·B.沃森,在1928 年就对父母朋友们提出了下列建议: “最明智的儿童教养方式就是要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父母 要耐心细心地看护孩子,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并且要在孩 子面前时刻保持理性和谨慎的行为态度。千万不要拥抱和亲吻 孩子,也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臂弯中酣睡。最多可以在跟孩子 说‘晚安’的时候轻轻亲一下他的额头,在清晨摇一摇他的小 手。尽量让孩子长时间待在后院里玩耍,当然不要忘记在后院 竖起一圈围墙,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如果还是不太放 心,那么父母可以在院墙上安装一个偷窥镜,或者拿望远镜偷 偷观察孩子们的举动。父母要从孩子出生之时就要时刻保持这 种小心谨慎的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这样才能克服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大西洋月刊》将上述建议称为“上帝对父母的恩赐”。可是 我想起了生活在旧时代的祖母和外祖母,她们一个在意大利, 一个在波兰,要是她们听到这个建议肯定会把脑袋摇得像拨浪 鼓:“这简直太荒谬了!”其实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父母 们都会对沃森的教育建议嗤之以鼻。不过没关系,在那个年代 电视机还没有进入家庭,收音机也是个新鲜玩意儿,所以这些 不靠谱的教育建议根本就没几个父母知道,而且父母们也根本 没有去寻求外部教育建议的需要,结果就是父母们对所谓的 “专家建议”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 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无数个美国家庭承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沮 丧难过的消极情绪成了美国家庭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战争 期间,美国妇女从家庭走向了工厂,在更广阔的职业天地里对 “独立”和“能力”作了新的诠释。而一批从战场上走下来的男人 们则受益于美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他们走向学校,被输 入新鲜的思想。在战后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 日益显露,开始了对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狂热追求。美国的家 庭慢慢向郊区迁移,原来的大家庭模式已不复存在,人们曾经 固有的社会关系被陌生的人际关系所取代。因此,到了20世 纪50年代,年轻的父母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育儿工作, 于是开始寻求外界的支持,他们做好了倾听外部意见的准备。 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倡导父母要向教育专家学习如何进行 亲子教育;而不要再依赖于身边的亲戚朋友,从而完全颠覆了 传统的亲子教育模式。斯波克的观点是希望父母在教养孩子的 过程中尽量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最好把孩子的活动控制得像 钟摆一样有规律,要让孩子们成为父母的“朋友”。而与之相悖 的观点和理论也不断涌现,结果导致了父母愈加迷惑,不得不 应对新的挑战。父母们希望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物质帮助和精 神支持,希望孩子们不用承担父母一辈所承担的压力和重任, 他们认为要当好父母就必须要溺爱溺爱再溺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十年间,亲子教育又出现了重要的 转变,这一转变对我们的现代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9 年,“亲子教育”这个词汇开始出现在字典中,这意味着人们开 始更多地关注儿童。而1856年诞生的词汇“父母身份”则一直 是用来定义那个时代的父母角色的。 P2-5
目录
第一章 i时代父母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重新强调父母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最重要的需要:爱意融融的亲子关系 第四章 基本需求之二:丰富的精神生活 第五章 第三种基本需求:积极想象的能力 第六章 第四种关键需求: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第七章 第五种基本需要:乐于付出和奉献 第八章 追求源自人性的文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