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 字数: 181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孟繁华//程光炜//陈晓明|总主编:程光
  • 商品条码: 978730126455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繁华、程光炜、陈晓明三人都是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界的杰出学者。《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中,面 对“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这一共同研究对象,他们 三人基于各自不同的经验、视野,而各有不同的辨识 、描述、洞见。孟繁华侧重于提取典型案例,勾连起 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变化,探究民族心史;程光炜 侧重于以作家或作家群体为线索,依托社会语境变迁 ,呈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陈晓明则以思想史贯穿 文学史,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在现代性进程中的独特经 验。
作者简介
陈晓明,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等。 程光炜,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等。 孟繁华,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辽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编委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著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人合著)《想象的盛宴》《游牧的文学时代》《坚韧的叙事》《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等20余部。主编文学书籍8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及大陆多有评论和介绍,百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转载、选编、收录;部分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国文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成果奖、中国文联优秀理论批评奖等。
目录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孟繁华 引言 上编 红色年代:社会主义的文学实践 一 文化领导权的确立 二 海峡两岸的“文学战线” 三 初期社会主义文学的实践与“试错” 四 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 五 “红色经典”的确立 六 “青春写作”与《青春之歌》 七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八 戏剧的“现代化” 九 “一阵风雷惊世界”:“文革”时期的文学 中编 激情岁月:新时期文学的变革 一 1978年与新时期文学 二 人道主义的话语实践 三 现代主义与东方化 四 “归来者”的文学 五 潮流之外 六 先锋文学及其终结 七 分化的文学 下编 千座高原:新世纪文学的狂欢 一 世纪之交的文学景观 二 女性文学的崛起 三 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 四 乡村中国的多重历史 五 被复兴的“传统” 六 中篇小说 七 网络文学与80后、90后文学 八 文学与公共事务 当代文学六十年程 光炜 绪论 上编 当代文学“前三十年” 第一章 文学与历史的概述 第二章 进入前沿的“解放区作家” 一 赵树理的小说 二 柳青的《创业史》 三 郭小川、贺敬之、何其芳等作家 第三章 衰落或转型的“国统区作家” 一 郭沫若、茅盾的生活和写作 二 巴金、老舍、曹禺的生活和写作 三 沈从文的命运 四 臧克家的成功“转型” 第四章 “红色经典”的缔造 一 梁斌与《红旗谱》 二 罗广斌、杨益言与《红岩》 三 杨沫与《青春之歌》 第五章 崛起的工农兵作者 一 李准和《李双双小传》 二 浩然和《艳阳天》 三 蒋子龙和《机电局长的一天》 第六章 “百花时代”青年作家 一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 宗璞和《红豆》 第七章 孙犁等其他作家 一 孙犁的小说 二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八章 “文革”文学的展开方式 下编 当代文学“后三十年” 第九章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一 从“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二 “中国作协”和“社科院文学所” 三 “文学运动”的式微 四 外国文学翻译与先锋文学思潮 第十章 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 一 “《废都》批判”与90年代文学 二 “人文精神”讨论 第十一章 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学 一 “伤痕文学”一代 二 “争鸣作品”及其作家 第十二章 “1985”后文学的多种实验 一 “寻根小说”一代 二 “先锋文学”一代 三 “新写实小说”一代 第十三章 90年代和新世纪文学 第十四章 “后三十年”的重要作家 一 贾平凹的小说 二 王安忆的小说 三 莫言的小说 四 余华的小说 五 路遥小说的“边缘化” 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陈晓明 引言 上篇 开创与清除:“新中国”文学的披荆之路 一 革命文学方向的确立与主体建构 二 开创与清除:文学的建制化与文化领导权 三 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四 宏大的建构:革命历史叙事的展开 五 边缘处的遗漏:历史之外的个人情感 六 历史中的个体: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传奇化 七 超我与小我:共和国的抒情主人公 八 历史化的极限:“文革”时期的文学 中篇 恢复与变革:新时期的文学 一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二 朦胧诗:从地下到新的时代的号角 三 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四 假想的超越:现代派与寻根派 下篇 转型与多元:后新时期之后的文学流向 一 形式的突破: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二 中心的解体:从新写实到晚生代 三 语词的乌托邦:90年代的诗歌 四 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五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六 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