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生媒体人(花花公子掌门人讲述新闻媒体的从业经历)

天生媒体人(花花公子掌门人讲述新闻媒体的从业经历)

  • 字数: 89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法)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译者:毛燕
  • 商品条码: 97873001408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7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天生媒体人》中,热拉尔将为人们讲述桦榭菲力柏契集团辉煌而传 奇的历史。当然,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刊物以及桦榭菲力柏契 集团成功经营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书中也讲述了法国媒体界鲜为人知的内 幕,以及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卓越媒体人背后的精彩故事。 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写道:“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天生媒 体人》清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好奇心、想象力和对他人的兴趣会开启这个 令人向往的行业的大门。
作者简介
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1946年3月27日生于巴黎。1972年从国家行政学院毕业后,作为桦榭家族成员,他并没有直接进入父亲领导的桦榭集团,而是出任了《花花公子》法国版杂志社社长。35年后(1997年),他成为世界最大的杂志媒体集团——桦榭菲力柏契的董事长,任职到2006年。2007年,进入HR银行。 他不仅亲历了20世纪后半期法国媒体界的风云变幻,而且直接参与了菲力柏契集团对桦榭集团的收购。在达尼埃尔菲力柏契和热拉尔德罗克奠雷尔等人的领导下,桦榭菲力柏契集团迅速扩张,旗下拥有260种刊物,年发行量10亿份,覆盖41个国家。其中《Elle》、《巴黎竞赛画报》、《每周电视》、《星期日报》、《女界》等十几个刊物大为畅销,集团也成功打造了事誉全球的国际化品牌。
精彩导读
1968年5月16日,我在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Po)读最后一个学年。这 里的气氛同其他地方一样,处于沸腾状态。前夜极度动荡不安,到处流传着 耸人听闻的消息:大学生在拉丁区被杀害。之后,人们知道这不是事实。但 是,16日这天早晨,我们这一届的一个学生组织了游行。我们必须行动!游 行队伍形成了,向国民 进发,似乎有攻占它的样子。这位同学实际上 很和善。许多年后,我有机会遇见他,他从事着一项最传统的职业:财政审 查。 我认为,这段回忆概括出1968年5月事件的双重性:这是一场自发的、 有创造性的、轻松的运动,但却带有恶意。在1968年的那个春天,我丝毫没 有受到这些巴黎政治学院学生革命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注定有一个美好的 职业,然而他们却不惜任何代价,执意蹚这潭浑水。的确,在这场危机中出 现了一些特别有分量的口号:“跑吧,同学,旧世界就在你的身后”,“人 不能做增长率的情人”,以及那句著名的口号,“铺路石下就是沙滩”…… 这个时期真爽,考试取消了,人们四处闲逛,街头有大智慧。但是,我很快 注意到特权阶级的话语表现出来的思想骗局,他们把自己装扮成另一种模样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假革命者,未来将会十分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我当时只有22岁。但是,我不相信虚伪的事情,不相信被人们过早地肯 定的这一时期的政治正确。此外,在成人中,集体逃避和这一代人的负罪感 混合在一起。他们认为,年轻人原则上是对的,应当给他们空间。这令我反 感,我认为这是一种懦弱,更何况1968年运动严厉批评的是我心中的楷模戴 高乐将军,我更愿意认为他才是革命者。 我从不否认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戴高乐主义情结源于我父母。他们两人 都参加了那场大战。 同许多法国人一样,我父亲伊捷·德罗克莫雷尔(Ithier de Roquemaurel)在1939年应征入伍。复员后回巴黎工作。1944年6月盟军在诺 曼底登陆,他又毫不犹豫地加入第二装甲师,解放巴黎。他参加了停战前的 所有战役,此后,被授予十字勋章。 我母亲有着同样非凡的经历,也许更令人惊叹。她隐居在涅夫勒省的家 里,照料两个婴儿(我哥哥生于1939年,我姐姐生于1942年)。她参加了抵抗 运动,而这一切多多少少是背着我父亲的。她不惧危险,令人敬佩。当时, 我母亲确实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她为英国情报网工作,负责迎接、安置 和护送空降到该地区的英国情报人员。这一切都是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氛围中 进行的,既有安逸的城堡生活,又有极其危险的行动。到处都是德国人,而 我母亲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德国人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位年 轻的贵族夫人,两个孩子的母亲,会参加抵抗活动。这种光荣抵抗行为为她 赢得了十字勋章。更奇妙的是,她还获得了盟军最高司令部颁发的荣誉勋章 ,仅有一千名为解放法国作出巨大贡献的法国人获此殊荣。 我父母这种经久不衰的戴高乐主义信仰始于这个时期。但是,从我母亲 在战争期间的态度中,还应当看到家族的另一项重要品质:不因循守旧。这 种不因循守旧的态度成就了我的人生,这主要得益于我父母一直非常尊重我 的决定和愿望,无论是就学,还是后来的择业。 我父亲毕业于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也许缘于此,我在通过中学毕业 会考后,因物理和化学成绩优异,选择进入了初等数学班,为进入工程师学 校作准备。从十六七岁起,我开始迷恋炸药,在家里建起一个小实验室,自 诩是真正的爆破专家。我饶有兴趣地制造出首批硝化甘油液,它们完美地爆 炸了!我开始研究更危险的爆炸物——雷酸汞,这是一种混合物,稍有不慎 就会爆炸。当时,实验室里的炸药足以炸毁整座房子,而我父母却对我完全 放手。直到今天,我还自问,是什么魔力保佑我从未出现事故。然而,这种 对物理和化学的酷爱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正如一位老师对我讲的,我对 数学“一窍不通”。我为此十分沮丧,但这毕竟是事实。这位老师建议我去 高等商业学校,但我更喜欢巴黎政治学院。 从这个时期起,我已经对媒体产生了兴趣,尽管我本人还没有明确意识 到。几年前,还是在高中时,我曾负责一份叫《学生作家》的小报。我与编 辑委员会一起参观了《法兰西晚报》(France-Soir)报社,留下了很深的印 象。要知道,20世纪60年代《法兰西晚报》的销售量为150万份,这使得它 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比今天的法国电视一台(TF1)的影响还要大得多。 我和小报的同学们一起,见到了主编皮埃尔·拉扎雷夫(Pierre Lazareff) 和社长罗贝尔·萨尔蒙(Robert Salmon)。我们参观了编辑部,观看了排铸 机,欣赏了转动的轮转印刷机。这一时刻令人激动。当时,这个领域还主要 靠人力,噪音很大,到处都是铅字,与现在的安静凉爽的编辑部环境不可同 日而语。 导致我选择巴黎政治学院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一直喜欢思想争论,这事 说来话长。毫无疑问,这是我这一代人的特点。8岁时,听人们谈论奠边府 战役;12岁时,听人们谈论戴高乐重新掌权,以及共和国的更迭;16岁时, 听人们谈论将军们发动军事政变,看到坦克车从楼下驶过,向国民议会大厦 集结;22岁时,听人们谈论1968年“五月风暴”;在我选择职业的这几年中 ,形势日趋严峻,无人可以避开政治争论。更何况在我家,政治讨论是家常 便饭,而且非常开放。我父母并不固执己见,也不强加我们任何选择,还鼓 励我们就一切问题展开争论。因此,我家有关时事政治问题的讨论总是很热 烈。 P1-5
目录
前言 跑吧,同学 菲力柏契之前的桦榭 伙伴们,你们好 初生牛犊 词语的分量 我们会回来的 路易·桦榭家族 远征美国 全球化的弄潮儿 奇怪的荧屏 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 从白纸到黑屏 贴近生活 十年思考 封面风波 一个时代的结束 未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