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通俗经济学(原书第4版)

通俗经济学(原书第4版)

  • 字数: 526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美)托马斯·索维尔|译者:唐任伍//王
  • 商品条码: 978711138728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3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通俗经济学(原书第4版)》由托马斯·索维尔编著。   为什么前苏联的制造企业要保留几乎一年的库存,而像丰田这样的日本 公司的库存却只够几小时使用?为什么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的人均自然资源是 日本和瑞士的几倍,而日本和瑞士的人均收入却是乌拉圭的两倍、委内瑞拉 的好几倍?为什么政府不能通过印刷更多的钞票来使每个人变得更富有?为 什么阿根廷的小麦歉收却使乌克兰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为什么政府的最低工 资管制,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人失业?为什么位于低收入社区的商店,对同样 的商品或服务往往收取更高的价格?为什么对收入征税并不能有效改变贫富 差距?为什么贫穷国家汽车的使用时间一般要比富有国家汽车的使用时间长 ,使用时间长代表经济更有效率吗?为什么许多企业的员工都在加班加点, 且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企业还是不愿意雇佣更多的人员?为什么政策初衷 与最终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所有这些令人费解的经济现象,只要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便不难理解其 背后的真相。在《通俗经济学(原书第4版)》这部写给普通人的经济学巨 著中,托马斯·索维尔利用来自世界各地、跨越几个世纪的生动案例,既不 用图表、方程式也不用专业术语,仅仅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来解释经济学基 本原理,帮助普通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现象,从而 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现任斯坦福大学“罗丝与米尔顿·弗里德曼”学会的高级研究员。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并在政府部门担任经济学顾问。 索维尔的研究广泛,覆盖经济、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并且总是先于他人,其著作和专栏极具参考性。 他的代表作有《基础经济学》《被掩盖的经济学真相》《美国种族简史》等。其文章和随笔多次发表于《财富》《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以优美典范的文风著称。 索维尔获得过多项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美国人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
精彩导读
第1章 什么是经济学 无论一个人是保守派的一员还是激进派的一员,是一位贸易保护主义者 还是一位自由贸易主义者,是一位世界主义者还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是一位 牧师还是一位异教徒,了解经济现象的因与果对他而言都是有用的。 ——乔治 J.斯蒂格勒 要理解在媒体上和政治活动中讨论的大多数经济问题,所需要的仅仅是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然而,这些原理却是大多数民众所不知道的, 也普遍被政治家、记者甚至经济学领域之外的许多学者所忽视。 这些经济学原理适用于世界各地,并已应用于有记载的数千年历史。这 些经济学原理适用于非常不同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 义或其他任何经济制度,并且适用于不同的民族、文明和政府。那些曾导致 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物价水平上升的政策,数千年后,也导致了美国物价水平 上升。开罗、香港、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和纽约等地实施的租金控制法案, 导致了一系列相似后果。在实施相似农业政策的印度和欧盟国家,也同样产 生了类似后果。 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实践的差异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经济原因造 成了以下情况:在前苏联,制造企业要保留几乎一年的库存;而在一些像丰 田一样的日本公司存留的库存供应却只够几小时使用,因为新的零部件和设 备可以在一天中几次被运送到工厂,并且它们从货车上卸下来后就直接被组 装到正在生产的汽车上。尽管这些企业的库存政策差异很大,但却都是以理 性为基础。 经济学不单单是一种理解模式或解开令人费解的难题的方法。它关注的 焦点在于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这一水平如何受个人或组织的决策 所影响。要做到这一点,一种方法是考察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所产生的激励 ,而不是只考察其所追求的目标。这意味着结果比动机更重要,不仅包括这 些决策、政策和制度的直接结果,而且还包括其长期的间接影响。 有良好意愿是再容易不过的了,但是倘若不能对经济如何运行有正确的 理解,则良好意愿可能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即使不是大多数,也 有相当数量的经济灾难是出于为人民造福的政策好意而造成的。事实上,如 果那些曾提出或支持这些政策的人懂得经济学的话,这些灾难本是可以避免 的。 许多人对经济学的重要性有一致看法,但对于“什么是经济学”却有不 同的理解。如果认为经济学是教你如何赚钱、经营企业、预测股市未来波动 的一门学科,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事实上,经济学并非个人理财,也非企 业管理,预测股市走势也不能被简化为一个可靠的计算公式。 要理解什么是经济学,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经济体。大多数人可能会 把经济体看做是生产和分配物品和劳务的一个系统。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错 ,但不够准确。传说中的伊甸园也是一个生产和分配商品和劳务的系统,但 它却与经济无关,因为在那里样样东西都应有尽有。没有稀缺性,就没必要 节约,也就没有经济学。杰出的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曾给出了一 个经典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对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换句话说,一国关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生产中的使用决 策决定了该国的生活水平,而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 这些决策及其结果比资源本身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有些国家虽然拥有丰富 的自然资源国民却生活贫穷,而像日本和瑞士等国家尽管拥有相对较少的自 然资源但却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的人均自然资源价值是 日本和瑞士的好几倍,但日本和瑞士的人均收入却大约是乌拉圭的两倍、委 内瑞拉的好几倍。 影响这些产出决策的不仅仅是个人、企业或政府。对经济产出产生最重 要影响的是由哪些永久性制度来决策,即采用哪种经济制度、在哪种法律制 度中运作和受哪种政治制度所控制。在分析所有这些决策和检验其所产生结 果的证据时,一定要时刻牢记:使用的这些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可以用于 其他用途的。当一个政治家承诺他的政策将增加一些令人满意的物品与劳务 供给时,我们就应该问一个问题:这是以哪些物品与劳务的减少为代价的呢 ? 那么,稀缺是什么意思呢?稀缺是指每个人想要的物品总和大于其实际 存在量。这意味着并没有简单的“双赢”解决方案,只能认真地、有时甚至 是痛苦地进行权衡取舍。这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常常被人们深深地误解,甚 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例外。例如,《纽约时报》曾有一篇专题文章描 述经济困境,并以此表达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担忧,而这一阶层却是有史以来 在地球上居住的最富有的人群之一。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在自家游泳池里游玩的画面,但它的主标题却是“美国中产阶级,只能勉强 度日”。这篇文章的其他小标题包括: 愿望不能满足,计划未能实现 目标仍然遥不可及 储蓄很少却享用一些奢侈品 简言之,尽管美国中产阶级拥有超乎其他国家人们(甚至也包括前几代 美国人)想象的财富,但美国中产阶级的欲望仍超出了他们可以轻松支付的 能力。中产阶级自己和这位作者都认为他们“只能勉强度日”,并且那篇文 章引用一位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的说法“预算对这些人的限制真是太大了”。 但是限制他们的并不是像预算一样人为的东西,而是现实。现实中从来没有 足够的东西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限制所在。这才是稀缺性的 真正含义。 尽管美国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增长了51%,但是中产阶级家 庭还是“不得不为了并不高的收入而辛苦工作”,在那篇文章中美国福特汉 姆大学的一位教授如是说。然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人是否也认为待在装有 空调的办公室工作、享有喝咖啡时间的美国人工作很“辛苦”,这就值得怀 疑了。不过,对于美国中产阶级来说,他们认为自身状况并不能完全令人满 意,甚至会令人苦恼。 据《纽约时报》报道,有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要超支信用卡,这样才能 使他们的财务处于正常状况。 杰拉尔丁·弗雷泽说:“但是,如果我们作了错误的决定,来自账单的 压力就会回升,那可是很痛苦的。” 从学术界到新闻界,包括中产阶级自己,对所有这些人来说,令人很奇 怪的是现实中竟然存在一个叫做“稀缺性”的东西。这意味着既要尽力带来 高产出,又要在花费时承担个人责任。然而,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能比稀 缺性更具说服力,所有对于节约的要求都与稀缺性有关。 不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策、实践或制度,也不论它们明智、高尚与否, 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物品完全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不论我们的经济制度是社 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还是其他类型的,“未满足的需要”都内嵌于 我们社会之中。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区别在于进行权衡取舍的制度方式 不同,任何经济制度都不能避免权衡取舍。 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消费者如何对已有物品和劳务产量进行消费的安排 ,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是关于如何从稀缺资源中生产这些产出,即把投入转 变为产出。除了稀缺性,“多种用途”也是经济学的核心。如果每种资源只 有一种用途,那么经济学就简单多了。但实际上,水本身既可以用来制造冰 块,也可以用来制造水蒸气,而当与其他东西相结合时,它还可以用于生产 许多混合物和化合物;硝化甘油是一种烈性炸药,但在医学上,它还可以用 来缓解胸痛;同样,石油不仅可以用来生产汽油、煤油等燃油,而且还可以 用于生产塑料和凡士林;铁矿可用于生产从回形针到汽车,再到摩天大楼的 钢筋骨架等各种各样的钢铁制品。 那么,应该给一种资源的每一用途分配多少这种资源呢?任何一个经济 体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而且每个经济体确实在有效或无效地以这样或那样 的方式回答这一问题。经济学的全部就是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不同类型的 经济体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作出关于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决策,这些决策对整 个社会生活影响深远。例如,在前苏联,尽管其工业生产量少于美国,但其 工业用电量却比美国大。为了生产既定量的产出,前苏联要用更多的钢铁、 水泥和其他资源。这种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低效率使得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 源的国家(可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都丰富),享有较低 的生活水平。又如,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有的石油产量多于其消耗的几个国家 之一,然而丰富的资源并不能自动生产大量的物品。 在21世纪初的中国,生产既定产值需消耗的能源大约是日本生产同等产 值所需消耗能源的7倍。生产效率,即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比率,并不仅仅 是经济学家所谈论的某个术语,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当想象生产 过程时,我们应该考虑实际的东西,如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铁矿、石油、木 材等和从生产过程另一端产出的食品、家具和汽车等,而不是把经济决策仅 仅看做是关于货币的决策。 尽管“经济学”这个词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钱,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货 币仅仅是人们为生产真实物品而造出的工具。如若不是这样,政府仅仅通过 印刷更多的货币就可以使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富有。决定一个国家贫困或富裕 ,不是货币的多少,而是这个国家拥有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经济学并不是研究有关特定个人或企业财务状况的学科,它研究整个社 会的物质福利状况。例如,当经济学家在分析物价、工资、利润或国际贸易 余额时,要考虑的是对经济体系不同部分所作出的决策,是如何以一种提高 或降低全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方式来影响稀缺资源的配置。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发表意见或发泄情绪的话题。它是对以特定方式 做特定事情时会造成什么结果的一种系统研究。在经济分析中,一位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家(如奥斯卡·兰格)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一位保守主义经济学 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本书要 探讨的正是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 尽管和科学领域一样,在经济学中也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基 本原理知识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正如化学和物理的基本原理不是见仁见智的 问题一样。例如,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分析,并不只是爱因斯坦个人的观点 ,我们可以从广岛和长崎的经历中明白这一点。对于一个特定的日子,经济 表现不大可能是大起大落的,但20世纪30年代那场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千百万 人陷入贫困,即使在最富有的国家也未能幸免。在许多国家,虽然食物供给 过剩,但仍有很多人营养不良。这场经济大萧条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 要超过1945年广岛和长崎的死亡人数。相反,曾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的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对其经济政策作出变革时,经济便开始迅速增 长。据估计,有2000万印度人在过去10年内摆脱了贫困;每日生活费用为1 美元或少于1美元的中国人,其人数从3.74亿(这是1990年中国人口数量的 1/3)下降到了2004年的1.28亿,而现在只占中国不断增加的人口总数的 1/10。换句话说,大约2.5亿中国人由于经济政策变革而富裕。 正是这些事情使得经济学研究变得重要,这可不只是关于个人观点或情 绪的事情。经济学是一种分析工具,也是一个受过检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 从这一知识体系中得出的原则。 要作出合乎经济学的决策,并不一定要涉及货币。当一个军事医疗队到 达一个有各种各样伤员的战地后,他们面对着一个经典的经济学问题:如何 分配这些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医生 、护士或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药物。一些伤员濒临死亡边缘,而且几乎 没有救活的可能;而另一些伤员如果得到及时救护,就很可能活下来;还有 一些伤员只受了轻伤,不管他们是不是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都很可能会康复 。 如果医疗队不能把它的时间和药物有效地分配,它就会把时间花费给那 些不需要紧急救护的伤员或那些不管对他们做什么都很可能会死亡的伤员, 而另一些伤员将会无谓地死去。尽管没有任何金钱交易,这却是个经济学问 题。 大多数人甚至不愿去想象我们不得不作出这些选择。但事实上,正如我 们所看到的,一些美国中产阶级为不得不作的较为温和的选择和权衡取舍而 苦恼。但生活不会问我们想要什么,它让我们自己作出选择。经济学就是试 图教我们作出这些选择的方式之一。 P1-6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什么是经济学 第一篇 价格与市场 第2章 价格的作用 价格与成本 供给、需求和“需要” 第3章 价格控制 价格上限与短缺 价格下限与过剩 价格控制中的政治 第4章 综述 原因与结果 激励与目标 稀缺与竞争 第二篇 工业与商业 第5章 企业的兴衰 对变化的调整 知识协作 第6章 利润与亏损的作用 利润 生产成本 专业化与分销 第7章 大型企业与政府 公司 垄断和卡特尔 监管委员会 反托拉斯法 第8章 综述 知识与决策 市场与非市场行为 赢家与输家 第三篇 劳动与报酬 第9章 生产率与报酬 生产率 报酬差别 资本、劳动与效率 第10章 劳动力市场规制 就业保障 最低工资法 集体谈判 工作环境 第11章 综述 分配与不平等 “劳动”的奥秘 第四篇 时间与风险 第12章 投资与投机 投资 投机 库存 投资回报 现值 第13章 风险与保险 债券 可变回报与固定回报 保险 第14章 综述 时间与金钱 经济调整 时间与政治 第五篇 国民经济 第15章 国民产出 合成谬误 产出与需求 国民产出的衡量 第16章 货币与银行系统 货币的作用 银行系统 外国银行系统 第17章 政府职能 法律与秩序 外部成本与收益 激励与约束 第18章 政府财政 税收 政府债券 对物品与服务的收费 政府支出 政府责任 第19章 综述 政府作用 零和思维 合成谬误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第六篇 国际经济 第20章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基础 国际贸易限制 条件变化 第21章 财富国际转移 国际投资 其他转移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 第22章 综述 贸易的作用 国际投资的作用 第七篇 经济学专题 第23章 市场之谜 价格 品牌 利润的作用 “涓滴”理论 第24章 “非经济”价值 市场与价值 拯救生命 “未满足的需要” 通俗经济学 第25章 经济学史 重商主义者 古典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的作用 第26章 结束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