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一风同(一位美国医生在华30年)/西方的中国形象

道一风同(一位美国医生在华30年)/西方的中国形象

  • 字数: 20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美)爱德华·胡美|主编:黄兴涛//杨念
  • 商品条码: 97871010709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7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北协和,南湘雅”,湘雅医院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本书《 道一风同:一位美国医生在华30年》是由创办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美国 医生爱德华·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 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 胡美医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受到正规的 医学教育,但他并不盲目排斥中医,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看待中医,并对 湖南的人民有很深的感情。他在以一个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 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 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一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道一风同: 一位美国医生在华30年》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 录。
作者简介
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1876—1957),美国人,出生于在印度传教的基督徒家庭,是位虔诚的基督徒。189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01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03—1905年在印度从事鼠疫预防工作。1905年夏,接到雅礼会邀请携妻带子前往长沙。1906年,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1914年,他与颜福庆共同努力,促成雅礼会与湖南育群学会合作,创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此后,他担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直至1927年返回美国。在华期间,他积极传播基督教,提倡现代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和医学工作水平。基于二十多年的实际经验,他出版了有关中国医学的著作,主要有Doctors East,DoctorsWest(Jarrold&Sons LTD,1946),The Chinese Way in Medicine(The Pres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40),Doctor’s Courageous(Harper&Bros,l950)等。
精彩导读
为什么离开印度呢?我的父亲和祖父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我是在孟买 执业的唯一的美国医师。我出生在阿莫德那格,在孟买长大。从我家后院可 以看到前往加尔各答、马德拉斯、阿格拉和德里,以及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村 庄的火车。黎明时,我站在家门口,向前往棉纺厂上班的工人出售小册子, 获得自己的第一份收入,以换取糖果。这些可口但被污染的糖果使我感染了 伤寒,在康复过程中我决定成为一名医生。印度是我家,我常常希望在那里 工作。 从霍普金斯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后不久,我被美国公共卫生部派往印度, 定期报告当时正肆虐的黑死病。我的职责之一就是检查前往美国港口货船的 清洁,保证足够的防鼠措施,根据规则对货船的每个角落进行消毒。此外, 我接受了著名的俄国科学家哈夫金(Haffkine)瘟疫实验室方法的培训,他发 明的抗瘟疫的疫苗拯救了无数印度及各国人民的生命。为什么要离开有确定 机会的印度,而前往处于危机中的中国去面对未知的境遇呢?为什么要带着 我们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泰德(Ted)前往日俄正激战的中国海域呢? 在前往印度的前一年,我就听说了耶鲁大学使团的中国计划。我知道当 时在纽黑文安森·斯德克斯(Anson Stokes)家召开的著名会议,当时该计划 已经在朋友间传颂。他们被告知耶鲁计划的原型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印 度的使团。那时,我第一次收到前往中国的邀请。我被邀请与瑟斯顿 (Thurston)会面,他是在1902年较早被任命的人员,也是最早被派往中国的 医师。我的印度背景使我当时拒绝了。为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又被提及呢? 我再次回到比奇医生信中提到的“开设医科大学”。在印度,我没有这 样的机会,因为政府已经在主要省会城市开设了医学院。此外,当时美国社 团显然不准备使用基督教赞助在印度建立医学院。我在印度的工作前景开始 黯淡。也许在中国有更好的机会。犹豫几周后,我决定前往中国。 乘船穿越印度洋时,我不停想起父亲爱德华·萨科特·胡美(Edward Sackett Hume)。当年他带着年轻的新娘前往孟买,担任一所男女同校中学 的校长,在那里度过了近三十年。他教我热爱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些古典语 言伴随我一生。他的影响使我将东方的孩子们当作童年的朋友。 我还回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出生在马都拉。六十年前,她的父亲约翰· 艾迪·钱德勒(John Eddy Chandler)穿越印度洋,在印度南部做传教士度过 余生。 我想起祖母给我讲述的,有关她与祖父罗伯特-维尔森·胡美(Robert Wilson Hume)1839年一起到达印度的旅程中的生动故事。他们乘坐坚固的双 桅船“维尔利号”离开塞伦前往孟买。我似乎可以看见“维尔利号”在印度 洋与雨季作斗争的情形。祖母曾告诉我,尽管她很高兴与丈夫分享使团经历 ,却很难接受他坚持在婚礼上交换圣经而不是戒指。他说,戒指对一位传教 士夫人来讲太世俗了,他要她留下珍贵的胸针,尽管胸针在当时是贵妇人服 装的重要部分。离开家和朋友非常不容易。 祖母故事中最吸引人的是她与桑给巴尔苏丹的会面。当“维尔利号”在 桑给巴尔补给水和其他物品时,好客的苏丹邀请船长和乘客到王宫参加欢迎 宴会。客人们坐在宽敞的客厅,苏丹指着角落里的某物,问游客们是否知道 它是什么。那是维多利亚女王送给他的礼物。一架老式的正方形钢琴,被倒 放着,四角朝天,好像某种巨大的虫子。 祖母告诉苏丹那是什么,他命令仆人把钢琴摆放好。祖母是位娴熟的音 乐家,正为离开她的钢琴而悲伤。她为苏丹演奏了所有记得的欢快的曲子。 他不停要求弹奏新的曲目。一会儿,他派遣给手下一份差事。几分钟后,宽 敞的中门打开了,助手带着六个年轻的桑给巴尔女人返回。苏丹带着她们来 到祖父面前,指着祖母说:“先生,请你带走这些年轻的女人,将她留给我 。” 这是祖母在东方的第一次冒险经历。现在我也要前往未知的土地。1905 年,在进入太平洋的途中,我想象着将面临什么。 不久,我就发现,沿着中国海岸线,从香港到达上海的四天航程中,得 知不会卷入战事算是个不小的安慰。一天下午,船长在布告板上贴出了一则 消息,宣布日俄刚刚签署了停战协议。日本获胜了。现在中国海域不会再有 战事了。 6月19日下午,船体四周的水明显混浊起来。在甲板上,路过的大副停 下来告诉我们,凌晨时分已经到达了长江口。我们努力睁开双眼,可以辨认 出类似太平洋珊瑚礁边缘,仅仅高出海浪的海岸线。 不久,船身紧急左转,我们发现已经身处挤满各种船只的黄浦江中,这 里有小船,还有汽轮。最惊人的是,我们在海滨遇到的舢板,船首的每一面 都画有一只巨大的眼睛。大副发现我们好奇地关注到这个现象时,告诉我们 中国海岸的所有舢板都装饰有这样的眼睛。人们认为,没有它们,船只就看 不见前面的路。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们在中国内河来来往往时,也发现这些 警惕的眼睛使水手和乘客们安心。 P2-4
目录
致谢 前言 01 伟大的旅程 02 封闭的拱门 03 长沙城 04 西拱门大街 05 “五十文!不能再少了!” 06 “他不懂医!” 07 第一批住院病人 08 医疗竞争者一 09 广告支出…… 10 “先生,我来谢谢您!” 11 注射医疗一 12 医院的邻居 13 形式多样的救护车 14 “一块翡翠!” 15 “即使他是位外国人” 16 伟大的太平门 17 “时机还未成熟” 18 文化传统 19 “他赶走了瘟疫!” 20 “看护和守卫的专家” 21 潮宗街 22 家庭控制着治疗 23 韦尔奇博士奠基 24 城墙之外 25 灵魂的世界 26 好伙伴一 27 不平静的十年 28 卫生改革 29 城市的救星 30 “是的,但是……” 31 “你将在黎明被枪毙!” 32 “百年之计” 结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