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时代的喧嚣/诗意人生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时代的喧嚣/诗意人生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 字数: 190
  • 出版社: 敦煌文艺
  • 作者: (俄)曼德尔施塔姆|主编:汪剑钊|译者:
  • 商品条码: 978754680629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2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时代的喧嚣》主要收录了曼德尔施塔姆的自传 、书信和文论等,内容涉及作者童年时的感受和初涉 文坛时的交往等。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诗人个性的 形成,彼得堡的帝国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氛 围。作者的叙述虽然零碎、朦胧,却以其真切、生动 和诗意而让读者易于接受。
作者简介
俄罗斯诗人、阿克梅派代表诗人。曾因一首讽刺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诗受到政治迫害,直至神经错乱,最后瘐死狱中。1956年为第2次被捕平反,1987年为第1次被捕平反,恢复名誉。 主要作品有:诗集《石头》《哀歌》《诗选》《沃罗涅日笔记》,散文集《时代的喧嚣》《埃及邮票》等。
精彩导读
我第一次见她是在一九六二年冬天的普斯科夫, 当时,我和几位朋友 一同去普斯科夫看那里的教堂(应该说,那些教堂是 整个帝国最漂亮的教 堂)。听说我们要去普斯科夫,安娜·安德烈耶夫娜 ·阿赫马托娃建议我们 去见一见当时在该地师范学院教英语的娜杰日达·曼 德尔施塔姆,并让我 们把几本书转交给她。我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我之前不知道她还活 着。 她住在一套两居室的公共住宅里。其中一个房间 里住着一位住户女代 表,其姓氏就像是命运的嘲弄,叫“非茨维塔耶娃” ,另一个房间则属于 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曼德尔施塔姆。这个房间 与普通美国家庭的浴室 差不多大,只有八平方米。房间的大部分面积为一张 大铁床所占据,另外 还有两把维也纳式椅子,一张带有小镜子的五斗橱, 还有一个床头柜,这 床头柜也当桌子用,上面摆着几只剩有残羹的盘子, 旁边是一本简装英文 书,以赛亚·伯林的《刺猬和狐狸》。这本红皮书籍 会出现在这间斗室, 有人敲门时它也未被藏到枕头下面,这个事实本身恰 好也表明,喘息时期 业已开始。 后来得知,这本书也是阿赫马托娃送来的,在半 个世纪的时间里,阿 赫马托娃始终是曼德尔施塔姆夫妇最亲近的朋友,起 初是他们夫妇两人的 朋友,之后则仅为娜杰日达一人的朋友了。阿赫马托 娃自己也两度守寡: 她的第一任丈夫、诗人古米廖夫被契卡、亦即克格勃 的前身所枪毙;第二 任丈夫、艺术学家尼古拉·普宁死于同一机构设置的 集中营。阿赫马托娃 竭尽所能地帮助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曼德尔施 塔姆,在战争时期可以 说是救了后者的命,她将后者偷偷带到塔什干,作家 协会的部分成员当时 被疏散到那里,在塔什干,阿赫马托娃与娜杰日达· 曼德尔施塔姆分享自 己的那份定量口粮。阿赫马托娃的两任丈夫均为国家 所灭,她的儿子在集 中营里受苦(总共被关了十六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尽管如此,阿赫 马托娃的处境还是要比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好一 些,即便仅仅因为, 官方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承认她是一位作家,还允 许她住在彼得格勒或 莫斯科。而对于人民公敌的妻子而言,大城市的门则 是紧闭的。 数十年里,这位女性四处奔逃,藏身于伟大帝国 的一个又一个偏僻小 镇,她在一个新地方安顿下来,只是为了一旦感觉到 危险讯号便立即再逃 走。身份虚假的状态渐渐成了她的第二天性。她个子 不高,身体瘦弱。她 一年比一年更加干瘦,缩成一团,她似乎试图让自己 变成一种没有重量的 东西,以便能在逃跑的时候很快地抄起来,塞进衣服 口袋。她自然没有任 何财产,没有任何家具,没有任何艺术品,没有任何 藏书。书籍,甚至连 那些外文书,从来都不会在她那里放得太久。她读完 之后,看了之后,就 马上把它们退还给别人,她对书籍的处理方式也应该 像对她自己一样。在 她最遂顺的时期,即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她 位于莫斯科郊区的那 套一居室住宅里,最贵重的物件就是厨房墙上那只能 发出布谷鸟报时声的 挂钟。窃贼到了这里会感到失望,顺便说一句,带着 逮捕证赶到这里来的 那些人也同样会感到失望。 在那些“遂顺的”年代,即她的两部回忆录在西 方发表之后,这间厨 房的确成为一块朝觐之地。几乎每天晚上,那些熬过 艰难时世或是在后斯 大林时期涌现出来的精英们都会围坐在一张长木桌边 ,这张桌子要比普斯 科夫的那个床头柜大十倍。能感觉到,她在试图挽回 她被摈弃的那几十 年。但这只是我的怀疑,不知为何我记得更清楚的还 是她在普斯科夫那间 斗室里的模样,或是她坐在阿赫马托娃彼得格勒住所 里的沙发角上的模 样,她有时偷偷从普斯科夫跑到彼得格勒来,或是她 现身于什克洛夫斯基 夫妇莫斯科住处的走廊深处时的模样,在没有找到自 己的住处时,她就住 在什克洛夫斯基家里。我之所以对这些模样印象更为 深刻,或许是因为她 在那些时候更接近她的本质,即一位被抛弃的女子、 女难民,或是像曼德 尔施塔姆在一首诗中对她的称呼,即“穷女友”,这 种身份她实际上一直 保持到她生命的终点。 P179-180
目录
自传 时代的喧嚣 孩童的帝国主义 暴动和法国姑娘们 书柜 芬兰 犹太式的混乱 霍夫曼和库别里克的音乐会 捷尼舍夫学校 谢尔盖·伊万内奇 尤里·马特维伊奇 爱尔福特纲领 西纳尼一家 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 “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老爷皮袄……” 第四篇散文 诗人自述 文论 阿克梅主义的早晨 词与文化 论交谈者 论词的天性 人道主义与当代 书信 致吉比乌斯 致索洛古勃 致妻子 致父亲 致俄共(布)中央出版局 致妻子 致阿赫玛托娃 致《莫斯科晚报》编辑部 致《文学报》编辑部 致妻子 致特尼扬诺夫 致楚科夫斯基 致斯塔夫斯基 致父亲 致波波娃 致库津 致斯塔夫斯基 致库津 致父亲 致家人 附录 文明的儿子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1899—198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