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

  • 字数: 120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译者:南治国//彭俊
  • 商品条码: 978753273309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04
  • 印次: 7
定价:¥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 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 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 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 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 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 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 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 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 。 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 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 ·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翻开这本书 ,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有《哲学的慰藉》(200()年)、《拥抱逝水年华》(1997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以及最近的《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2012年)。他于2008年创立了一所“生活学校”,该机构(通过伦敦、墨尔本和里约热内卢的分校)以书籍、研讨会和会谈的形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建议。2009年,阿兰·德波顿创立了一所名为“人居建筑”的机构,旨在让高品质的建筑走进大众。
精彩导读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1. 在伦敦通往曼彻斯特的高速公路旁,有一家用红砖搭建的加油站。加 油站只有一层高,有玻璃橱窗,从那里可以俯瞰下方的高速公路,以及路 旁单调的平坦无垠的原野。加油站的前院悬着一幅巨大的塑胶广告旗帜。 上面的内容是一只煎鸡蛋、两根香肠和成堆的烤菜豆。它招揽来过路的司 机,也吸引了邻近田野里的一群羊。 我是在傍晚时分到达这家加油站的。西边,天空正布满红霞。加油站 的一边是一排景观树,在过往车辆持续低闷的噪音里,还能听到树丛里的 鸟鸣。我已经在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孤独地看车窗外天边的云起云聚; 看路旁草坡外市镇里的灯火闪烁,看公路大桥和车窗外超前的大车小车的 匆促背影……车厢里的空调机制冷时,总发出连续不断的噼哒声,像是有 回形针不停地落在引擎罩上。下车时,我已觉昏眩。我的感官也需要调整 ,重新适应脚下坚实的土地,习惯拂面的微风和夜即将来临时似有若无的 天籁。 餐馆里灯火通明,有些太过暖热。墙上挂着咖啡杯、糕点和汉堡包的 巨幅照片。一位女招待在给自动饮料售卖机添加饮料。我拿了一只托盘, 沿着金属台面滑过去,买了一块巧克力和一份橙汁,在餐馆全是玻璃窗的 那一边找了位子坐下来。大块的窗玻璃被带状的米色油灰所固定,油灰湿 湿的、粘粘的,我都禁不住想用指甲去抠它。窗外,草坡往下,一直伸延 到高速公路边。隔着茵玻璃看过去,六个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车辆无声疾驰 ,车流优雅而对称,在渐浓的夜色里,每辆车的车型和颜色已不可辨,只 能看见由红、白两色钻石般闪亮的车灯串成的彩带朝着相反的方向,伸展 到无尽远处。 加油站里的顾客并不多。一位女士正悠闲地转动茶杯里的茶叶袋。一 位男士和两个小女孩在吃汉堡包。一位年纪稍长蓄着胡须的男人在做填字 游戏。没有人交谈。整个的氛围让人易于冥想,也会略觉伤感——只有隐 隐约约的吹奏管乐的轻快节奏和柜台上一张照片里正要张口咬一块熏肉三 明治的女人靓丽的微笑,让人稍觉轻松。餐厅正中央的天花板下悬着一只 纸板箱,伴着空调出风口送出的微风不安分地晃动。纸板箱上写着餐馆的 促销广告——买任何一种热狗即可获得免费的葱油圈。纸板箱形状奇怪, 还倒置着,看来这并非完全是餐厅主管所设想的形状,一如罗马帝国偏远 国土上的那些里程碑石,其形状背离了帝国中心标准的设计规范。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加油站的建构很糟糕。整个餐厅里都能闻到一股 燃油味,还有地板清洁剂中柠檬香精的气味。餐厅提供的食物油腻腻的, 餐桌上有星星点点已发干的番茄酱,这是早已离开的旅客留下的纪念。尽 管如此,在我看来,这远离喧嚣、子然独立在高速公路一旁高地上的加油 站,还是有些诗意的。它的情状让我联想到别的一些同样能让人意外地发 现诗意的地方,如机场大楼、港口、火车站和小旅馆等等;它也使我联想 到一位十九世纪作家和一位二十世纪的画家的作品,这位十九世纪的作家 对人类较少注意到的旅行地点有着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受其启发,那位 二十世纪的画家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2. 查尔斯·波德莱尔于1821年生于巴黎。很小的时候,他就不愿呆在家 里。五岁时,父亲死了。一年后,他母亲再度结婚,对于继父波德莱尔没 有好感。他被送到多所寄宿学校读书。由于不守校规,他一再地被这些寄 宿学校逐出校门。长大后,他发现自己和中产阶层的生活格格不入。他和 母亲、继父争吵,穿剧台上才使用的黑色斗篷,在自己的卧室里挂满德拉 克洛瓦的名画《哈姆莱特》的平版复制品。在日记中,他抱怨自己深受折 磨,其根源之一是“一种可怕的病魔——对家的恐惧”,其次则是“幼年 便有的孤独感。尽管有家人,特别是有学校里的朋友,一种注定终生孤独 的宿命感总也挥之不去”。 他梦想着能到法国以外的地方,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另一个大陆 上,让他彻底忘却“平常的生活”——这是一个让他发怵的字眼。他梦想 到一个更温暖的地方去,到《旅行的邀约》中的对偶诗句描述的神奇之所 去,那里一切充满“秩序、美丽/华贵,静谧和活色生香”。然而,他明白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曾经告别北部法国的阴沉的天空,结果是沮丧 而归。他动身离开法国,其目的地是印度。在海上航行了三个月后,他乘 坐的船遭遇了海上风暴的打击,停靠毛里求斯检修。毛里求斯岛林木葱翠 ,环岛都是热带棕榈树,这正是波德莱尔曾经梦想一游的地方。但糟糕的 是,他始终不能摆脱一种伤感和无精打采的状态,因而对未竟之旅产生怀 疑,认为即便是到了印度,情形也不会更好。于是置船长的一再劝说于不 顾,他坚持返航回到法国。 这段旅行使他终其一生对旅行又爱又恨。在《旅程》中,他充满讽刺 意味地想象从远方归来的旅行者的叙述: 我们看见星星, 波涛;我们也看到了沙滩; 尽管有许多麻烦和突如其来的灾难, 就像在这里,我们总觉厌烦。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能出外旅行,也觉察到旅行对自己强烈而持久 的吸引力。结束毛里求斯之旅回巴黎后不久,他便梦想着再到另外一个地 方旅行:“现实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 有人喜欢靠近暖气片的病床,有人喜欢靠窗。”好在他并不因为自己是这 众多病人中的一个而感羞愧:“对我而言,我总是希望自己在一个我目前 所居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地方去永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波德 莱尔有时梦想着旅行到里斯本,那里气候温暖,他会像蜥蜴一样,躺在太 阳下便能获得力量。里斯本是个水、大理石及光的都市,让人自在从容, 敏于思索。然而,对葡萄牙的幻想还未及完结,他又想,也许在荷兰,他 会更快乐。接下来,他马上又想为什么不是去爪哇,波罗的海?甚至为什么 不是北极,在那里,他可以在极夜的黑暗里观察彗星是如何划过北极的天 空!目的地其实并不重要,他真正的愿望其实是想离开现在的地方,正如他 最后总结的那样:“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只要它在我现在的世界之外!” 波德莱尔看重对旅行的幻想,认为这是一种标记,代表高贵的追索者 的灵魂,对此类追索者,他称之为“诗人”:他们从不满足于故乡的所见 所闻,尽管他们清楚他乡也并非尽善尽美;他们情绪多变,时而希望满怀 ,看待世界如孩童般理想;时而绝望无从,愤世悲观。像朝圣的基督徒, 诗人注定生活在一个陷落了的世界里,但同时,他们又不肯认同一种变通 的、较少妥协的世界。 同这些观点相反,在波德莱尔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 实:终其_生,他都为港口、码头、火车站、火车、轮船以及酒店房间所吸 引;那些旅程中不断变换的场所让他觉得比家里更自在。一旦感受到巴黎 的压抑,觉得巴黎的生活似乎“单调狭窄”,他就会离开,“因为想离开 而离开”,旅行到一个港口或火车站,在那里,他能听到内心的呐喊: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 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 在一篇关于波德莱尔的论文中,T·S·艾略特指出波德莱尔是19世纪 展示现代旅游地和现代交通工具之美感的第一位艺术家。艾略特写道:“ 波德莱尔……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浪漫乡愁。”这包括:“告别之诗和候车 室之诗。”或许,我们还可以加上“加油站之诗”和“机场”之诗。 P28-34
目录
推荐序(余秋雨) 译者序 出发 Ⅰ 对旅行的期待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动机 Ⅲ 异国情调 Ⅳ 好奇心 风景 Ⅴ 乡村与城市 Ⅵ 壮词 艺术 Ⅶ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Ⅷ 对美的拥有 回归 Ⅸ 习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