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什么是大师级作品(Ⅱ了如指掌)

什么是大师级作品(Ⅱ了如指掌)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 作者: (德)哈乔·迪希廷|主编:安悱|译者:姜
  • 商品条码: 97875463396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6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如何一眼识别并理解艺术的本质?《什么是大师级作品(Ⅱ了如指掌) 》通过讲解现代艺术的各个阶段及其作品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大师级作品(Ⅱ了如指掌)》通过讲解来解释:大师级作品究 竟有哪些特点呢?是耀眼的颜色?是完美的表现技法?是强有力的画面组 合?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主题再现?还是画面的原创性?本书由(德国)哈 乔·迪希廷著。
精彩导读
在德国,抽象主义绘画中的结构画派的集大成者当属包豪斯艺术。而 其中康定斯基和克利对绘画因素的基础研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20年 ,保罗·克利(Paul K1ee,1879—1940)成为了受聘于包豪斯艺术学校的第 一批教师。在那里,他不仅在玻璃绘画工作室担任各种领导职务,而且还 在纺织工作室教授关于色彩和形式的理论。 在课堂上,克利以一种形象生动的、隐喻的方式分析绘画的元素,以 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主义绘画中各种元素的作用。克利的艺术理论的重点 是运动,因为“运动是所有事物发生发展的基础”。因此,他在课上运用 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明美术构图中运动过程的各种可能性。克利还将他的运 动规则运用在包豪斯艺术特别注重研究的色彩上。他用互补色之间的摆动 规则,比如红色和绿色,在越来越弱化的混色中展示不同的灰度层次。然 而,克利并非只用色彩和形式进行创作的纯粹抽象主义的忠实追随者。对 于他来说,重要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并将其与各科学领域联系起来:“ 艺术不是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将事物变得可见。” 克利在包豪斯艺术学校期间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1931年,他被杜 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聘为教授。然而,迫于纳粹艺术政策的压力,1933年, 克利不得不离开了德国,远走伯尔尼。在包豪斯最后的日子里,克利创作 了这幅巨型的画作《帕纳塞斯神坛》。这幅画是对他在包豪斯的艺术经历 的总结:在由蓝色和橙色两种互补色中渐次变换的彩色光栅中紧密排列着 一个个光点。这些光点通过一种对此强烈的透明涂层在彩色的层次中形成 了一种闪闪发光的运动。克利以“复调”的概念创作了几个这样的构图。 “复调”的概念来自17世纪的音乐。在当时的“赋格技法”(以约翰·塞巴 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为代表)中用于指代同时出现而相 互重叠的声部。克利将这一概念引入到绘画艺术中,用于指代复杂而具有 多个层次的图画结构。 和仅仅由一个抽象的色彩矩阵组成的其他“复调”绘画不同,这幅画 中还有其他的元素。然而这些元素在内容上或者说在释义上还没有确定下 来,留给我们多种解释的空间。从标题(“帕纳塞斯神坛”)上看,画面上 部的三角状线条通常被理解为大山,面那个红色的圆圈则被理解为这一自 然景色中的太阳。画面下部带着向上的角度的弧形线条在这种联系中被想 象成是一道门。如果把这幅画与克利1928年的埃及之旅相联系,那么我们 可以从画面中看到金字塔和神庙废墟,因为克利曾被它们深深吸引。 引人注目的还有画中的丰富的色彩层次。它们不但赋予了画面以深度 ,而且使整个画面结构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画中楔形的色彩排列反映了 克利一贯主张的运动规则。在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于1936年3月将这幅画购入 之后,克利在技法说明中指出了这幅画的抽象主义风格。在这个说明中, 那个“红色的太阳”仅仅被当成了一个“温暖的圆圈”。所以我们不能确 定哪种说法更具说服力,相反,正是在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多种解释性赋予 了这幅画抽象艺术中的“大师级作品”的身份。克利在“复调绘画”中看 到了绘画之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因为绘画可以将空间一时间的维度生动 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幅画的题目跟(1725年由约翰·约瑟夫·富克斯 [Johann Josef Fux]编著的)著名的音乐教科书《到诗国之路》有着紧密的 联系。题目所赋予的音乐联想与画中严谨的构图融合到了一起,丰富的色 彩令人仿佛置身于一部复调音乐中。P67-70
目录
引言 什么是现代? 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主义的萌芽 通往抽象艺术之路 现代主义的危机——1945年以后的艺术 后现代主义和第二现代主义 融合与重组 巴勃罗·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1907 乔治·布拉克:《水瓶、小提琴和静物》,1909/10 翁贝托·博乔尼:《街上的噪音刺人房间》,1911 费尔南·莱热:《穿蓝色连衣裙的女人》,1912 罗贝尔·德洛奈:《同时性的窗》,1912 马塞尔·杜尚:《下楼梯的女裸体,作品2号》,1912 抽象与超越 瓦西里·康定斯基:《梦幻即兴曲》,1913 皮耶·蒙德里安:《一号构图》,1921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白底黑方》,1920年代初 阿历克谢·冯·雅弗林斯基:《爱情》,1925 保罗·克利:《帕纳塞斯神坛》,1932 沃尔斯:《醉酒的船只》,1945 梦和本能 乔治·德·基里科:《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肖像》,1914 马克·夏加尔:《小提琴手》,1912/13 马克斯·恩斯特:《西里伯斯的大象》,1921 霍安·米罗:《数字,黄道十二宫,爱上一个女人,1941年6月12日》 萨尔瓦多·达利:《欲望之谜》,1929 勒内·马格里特:《图画的背叛》,1929 感伤与流行艺术 杰克逊·波洛克:《作品2号》,1950 威廉·德·库宁:《女人1号》,1950-1952 巴尼特·纽曼:《谁会害怕红黄蓝三色?》,1969/70 马克·罗思科:《无题》、(《画在红底和白底 上的紫色、黑色、橙色和黄色》),1949 弗兰克·斯特拉:《晚礼服的拼接》,1960 贾斯帕·约翰斯:《到达,起程》,1963/64 罗伯特·劳申贝格:《峡谷》,195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