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仰望星空(这个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修订版)

仰望星空(这个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修订版)

  • 字数: 220
  •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
  • 作者: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译者:佘
  • 商品条码: 978753168805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仰望星空(这个 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修订版)》节奏时缓时急,画 面感强烈,读起来令人满足,内容亲密又有趣、机智 又发人深省。即使读者不打算亲自踏上曼妙之旅,也 会和本森在步道尽头一样,舍不得离开。作者用他理 性的思考,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幽默、旅行、羞 怯、专长、平等、乐观、幸福等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 看法。本森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不论历 经多少失败、几多失意,都能将希望长存于心底。
作者简介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任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于1885—1903年期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Essayson 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我心无惧》(Where No Fear Was)、《向死而生》(TheGate of Death)、《对话寂静》(The Silent Isle)、《无冕之王》(Men of Might)、《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雅致生活》(The Thread of Gold)、《黑夜炉火》(Thy Rod and Thy Staff)、《花香满园》(Joyous Gard)、《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精彩导读
第一章 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我很热爱它,但我并不被它所奴役;自由 ,我很向往它,但我从未被它所束缚。我常常在家里 做生活实验,用它检验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但知易 行难,不过好在只是实验而已,况且作用在我这个卑 微之人身上,于大众也无伤大雅,所以各位看客切莫 大惊小怪。社会上,有着许多对生活充满积极向往之 人,因此,我对自身所做的实验,并不感到懊悔和沮 丧。如果诸位问我:做这些事情是否值得?我的答案 只有某种遗憾之情。 当我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作为一个单身汉, 在一年之中有约摸半年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而另半年 则老老实实待在一处,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 也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到底要干吗?于是,我便不想 继续待在大学宿舍里,并非因为我经济拮据所致,而 是因为在校园里,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一些人情世 故中疲于奔命。虽然,我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不少情 投意合的朋友,但我却不想自己成为一只到处游荡的 鸽子,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寻觅栖身之地。 与很多在各种社交场合下疲于奔命的人不同,我 喜欢一个人独处,在皓月当空时,一个人静静地咀嚼 思想,让灵魂与自己的心神一次次碰撞,接受昨天、 今天、明天各种思潮的洗礼。综合以上因素,我便极 为喜欢在自家的火炉旁、椅子上、书堆里,寻找惬意 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是迫我屈就于其他家庭里的一 些繁文缛节,受制于他人的安排,那就仿若将我扼杀 了一般。当门铃意外响起,要是我不得不搁下手中的 笔,强迫自己满脸堆笑地迎接不速之客,那便等同于 拿刀戕害我。此外,若是在别人的牵引之下,到我不 愿去的地方,那将是对我的折磨。即便如此,我也必 须抛下心中的向往,接受或者忍受这些俗事,因为我 最担心的还是失去与他人的交往。 在我一些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要在与各式 各样的人打交道中一点点消磨,但是,我的内心却常 常涌出一种向往,即过上一种静思与反省的生活。当 我一想到要到处与人作恭维式的拜访时,内心就倍感 烦闷,因为这些流于表面的应酬形式,恰恰是一种缺 乏活力的生活方式。当我不得已而为之时,我就时常 叮嘱自己不能过于放纵,而要时刻增加自身的活力。 手中之笔,一直是我难以割舍的手足,它既是指 引我生活的良师,也是排遣我胸中寂寞的益友。与那 些形式上的拜访不同,创作对于我来说,可以做到对 灵魂的解读、情感的宣泄、情操的陶冶,是一种充满 激情、阳光的举措。 要想不被这些流于形式的拜访所干扰,还有一剂 “婚姻”药能将自己解脱出来。但是,婚姻不能草率 ,更不能等同于儿戏,要是出于完成一种责任,或者 提高生育率而婚配,那么,就我本身而言,拥有婚姻 的可能性也在逐渐缩小。虽然,我承认世界上那些幸 福美满的婚姻表现得唯美和高尚,我也愿意放弃所有 ,而对爱情矢志不渝,但是,这种狂热的激情终有一 天将要淡化,某种欲望与现实终究要进行一番刀光剑 影的厮杀,最后让现实占据上风。 逃避根本于事无补,反而助长消极的情绪。我只 是一个卑微的人,无法避开世俗的困扰,即便我成日 仰望星空,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我 终究无法自欺欺人,也摆脱不了吃五谷杂粮的宿命。 当我悲哀自己不幸的人生时,有位睿智且温柔的阿姨 曾悄悄点化我:你的生活,从未真正放开。面对阿姨 苦口婆心的劝说,我一时语塞,羞愧难当。事实上我 并没有奢求过其他任何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只是 经过小溪时,会驻足沉思一会,然后光着脚丫洗去一 身的尘土。 我已经确信自己陷入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之中。对 于这种忧思,我仿佛从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中得到禅 悟。画中,有位可爱的小女孩在一条小溪里,紧紧地 抱着一只体态臃肿、耷拉着头的西班牙猎狗,小姑娘 所有的动作与神情,皆在告诉看客:她担心它会淹死 。我必须承认,看了这幅画之后,我以往的一些坚持 似乎跟着有了一丝松动,或许是自己太过敏感了吧, 我只能遗憾地这样安慰自己。我总是幻想一种关系, 那就是亲密与浪漫的关系,当我沉迷在这种唯美的关 系里不能自拔时,便被折磨得身心疲惫。尔后,我阅 读到罗伯特·勃朗宁与伊丽莎白·芭蕾特两人之间的 情书时,瞬间意识到,要是没有上天的恩赐,他们这 种至高境界的爱情也会无望,也会着地,也会摔得粉 碎。即便如此,我仍旧不去抱怨,抱怨这些唯美的东 西不能拿一个花瓶来盛装,我的这些没头没脑的抱怨 ,就好比卡莱尔亲爱的母亲总是不断唠叨着自己不佳 的健康状况。 那么,像我这样一个极端热爱自由却又愤懑的单 身汉,到底该怎么办呢?每每想到这里,我便辗转反 侧、彻夜难眠,后来我拿定了主意:我不能继续住在 城镇,忍受如此喧嚣的生活,尽管我已经住了半年的 光景,而且也非常喜欢(P1-3)
目录
译者推介 第一章 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章 坐看云起 第三章 友情 第四章 幽默 第五章 旅行的意义 第六章 论“专长” 第七章 时无英雄 第八章 羞怯 第九章 论“平等” 第十章 自我优越感 第十一章 凯尔姆斯科特与威廉·莫里斯 第十二章 演讲日 第十三章 文学“点睛” 第十四章 仲夏之遐想 第十五章 象征 第十六章 乐观 第十七章 欢乐 第十八章 上帝之爱 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