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朝花夕拾》答问录

《朝花夕拾》答问录

  • 字数: 225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李怡
  • 商品条码: 978730330412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李怡、著名中学特级教师毕于阳联袂撰写,全书以“问答”形式对话鲁迅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聚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经典篇目,精选352个教学现场真实问答,既有文本细读,亦有深度思辨。作者以学者的严谨与师者的温度,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中对鲁迅作品的模式化解读,鼓励读者以追问和对话的方式进入经典。作者指出,这种“答问式教育”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代实践。无论是语文教师寻求鲁迅散文的教学灵感,中学生阅读鲁迅经典作品《朝花夕拾》,还是文学爱好者品味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本书皆是绝佳指南,它将带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作品最为动人的独特世界。
作者简介
\"李怡,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及基础教育分会会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鲁迅研究。 毕于阳,北京市三里屯一中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精彩导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问(节选)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很别致,但具体又说不太清楚。“从……到……”究竟有怎样的含义?该怎样理解和鉴赏这个题目呢? 答:“从……到……”标志的是一个过程、一个程序,我觉得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暗含了鲁迅对自我成长的观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无忧无虑的幼年时代到开始进入文化学习的少年时代,这是自我的一个成长过程。但是“从……到……”这个描述又是一个自然顺序的描述,他不是在刻意地突出这个人生过程当中有什么特点,也不是要总结出什么来,仿佛只是对一个非常朴素的人生阶段的顺其自然的描写。我想这也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追求的一个整体风格,就是在自然亲切当中回味人生,传递人生的日常经验。 2.“百草园”的称谓给人一个万花筒般的印象,本该是异彩纷呈的,但作者却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让人感到十分单调。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和矛盾? 答:对于为什么这么描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第一,就是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叠印。现实意义上的百草园的确也不是什么著名园林,它不是被人精心设计、规划、修饰的,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后院,所以说野草是居多的。但是,为什么作者在下文的描写当中却满怀深情?这里就包含了一个更深的所指。也就是说,实际可能有两个百草园。一个是现实生活里的百草园,它可能的确比较单调,以野草为主。但是,鲁迅写出了精神世界里的另一个百草园。童年的“我”是富于幻想的,所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边,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朴素的百草园也足以激发起万千想象。在精神的想象里边,百草园是异彩纷呈的。我想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类似的幻想,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面对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童年都拥有着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百草园。这是其中的一个解释。第二,也存在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从文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表达逻辑。“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前面一句是“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只有一些野草”是和“最末次的相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是鲁迅对一个已经失落的逐渐走向衰败的故家的一段记忆,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对人世变换略带感伤和怀旧的情绪。 3.“似乎确凿”的表达方式“很鲁迅”,该怎样理解这种独特的表达呢? 答:正如你的提问,这样的表达方式“很鲁迅”。所谓“很鲁迅”,我觉得主要体现在鲁迅特别讲究炼字,就是他的表达往往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含义。鲁迅努力通过寻找和建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多层次的思想内涵一并呈现出来。这个“似乎确凿”就是这样,“似乎”代表着一种不确定性,而“确凿”恰恰又代表着一种确定性。这样的一个表述看似是矛盾的,其实表明了鲁迅在面对自己的记忆、面对如何描述百草园留给自己的印象时,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多层次的。其中既有比较模糊的还在寻找的内容,也有比较确定的内容。两方面的意义是在不同的情感方向上来加以概括和表达的。 4.明明突出“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那怎么又强调是“我的乐园”呢? 答:就像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体现的当然是作者思想的多层面性。“只有一些野草”,却又是“我的乐园”,现实世界中的景象可能和“我”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丰富印象之间有着一种张力关系。 5.面对作为“乐园”的百草园,为什么作者只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呢?写按住斑蝥的脊梁后窍喷出烟雾,还有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的根,想表现什么呢? 答:为什么只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呢?我想这里可能有阅读中的误解。应该说鲁迅先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再逐渐地通过描写把我们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里边。就整篇来说,他也不是只写了泥墙根一带,还写了美女蛇的传说,中间写到冬天的百草园,在雪地里边捕鸟等情形,这都已经超出泥墙根一带了。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写这个泥墙根一带的景色呢?我们可以与前面联系起来思考。前面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也就是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植物。但是恰恰是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植物背后,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斑蝥可能就会“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是我们日常情况下很难想象的。还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形态,那种“莲房一般的果实”“拥肿的根”,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形态。“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那显然又不断地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总而言之,在这些平凡的植物背后却有超出我们现实经验的能够激发想象的内容,所以说是趣味无穷的。 …… 3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对比还是衬托,抑或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这个结构的理解不同,主题思想就不同,主题可否多元化? 答:我觉得两者都是“我”所经历的世界,一个是自然的世界,另一个是文化的世界;一个是面对大自然的野性的世界,另一个是接受知识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对我的人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它们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必如过去所理解的那样通过否定一个世界来颂扬另一个世界,因为这两个世界对于每一代人、对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 32.应怎样理解“我”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感情态度? 答:我觉得“我”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是复杂的,也是很丰富的。百草园给“我”无穷的乐趣,但是它也有让“我”感觉害怕的地方和“我”所不了解的地方。同时,三味书屋既有让“我”感到压抑的地方,也充满了让“我”能够接触新的知识文化的快乐。包括其中的师长,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宽容的一面。 33.怎样准确把握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情感?应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双重视角的妙处? 答:如果说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里边有两个“我”,我觉得基本的理解就是:一个“我”是返回童年时代的“我”,随着我们返回过去,穿越历史的时空,进入童年时代,带领我们获得一双儿童的眼睛,以儿童的心理重新感受曾经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之中,基本都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因为只有这个视角才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一个儿童的欢乐、疑虑、困惑及好奇心。当然,不可避免的是,作者在写作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时候已是一个成年人,他自然也会带入今天的种种人生体验。所以这里边的另外一个“我”,就是此时此刻的“我”。 两者之间是互相呼应、互相映衬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互相生发的。如果没有成年阶段对人生的感受,“我”也难以体会到童年经历当中最让人珍惜、最隽永的那一部分;如果没有儿童时代特有的心理,我们也没有办法重新进入历史当中,去挖掘其中有滋有味的这一部分。鲁迅的创作特点就是在两个“我”的世界中建构出内在的张力:以成人的生命的深厚来反衬儿童时代的单纯和宁静,又以儿童时代的幻想和好奇来赋予成人世界更多生命的意义。 34.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历来有“批判说”“儿童心理说”“对比说”等看法,究竟该怎样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对于本文主旨的理解,我的主张是要尽可能全面地看待一个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心境。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整篇文章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单纯的“批判说”“儿童心理说”“对比说”,都不足以呈现鲁迅思想的这种深厚性。只有还原鲁迅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重新梳理他作为一个正常人对自己过往人生经历的生动呈现,而呈现本身就是鲁迅的目的。在这里,丰富的呈现永远比单纯的选择性批判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35.作者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阶段的生活描绘启发我们思考:儿童成长需要一个怎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答:鲁迅对儿童教育历来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启蒙运动当中所追求的返回自然,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同时鲁迅也多次说过,尊重儿童的天性并不是放任、放纵,儿童还是要教育的。对儿童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这种教育不能扭曲儿童的天性,而应该对儿童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 36.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找到与鲁迅作品的深度共鸣点? 答:对于这种个人色彩很强的散文的教育应该把握什么原则?怎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在学生认真阅读之前就先下定义,而且尤其不能在鲁迅的文本之外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固定化的结论。这样理解鲁迅往往是会遭遇挫折的、是会失败的,这样阅读鲁迅就脱离了鲁迅本身。 所以,阅读鲁迅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充分地意识到它的丰富性。鲁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生动性、深刻性,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很多教科书上的结论。只有回到鲁迅那里去,沿着鲁迅自己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来细细地加以品味,才能提炼出一套属于鲁迅的思想内涵。我总是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对鲁迅思想内涵的理解是相当欠缺的。只有通过重新阅读鲁迅作品本身,才能够逐渐清楚鲁迅到底说了什么,我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样。我相信,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本身,获得的启发将远远多于很多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结论,每个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阅读加深对鲁迅的理解。\\\\\\\"
目录
\\\\\\\"《朝花夕拾》可以这么提问 ...........................(1) 《小引》答问 .......................................(4) 《狗·猫·鼠》答问 .................................(14) 《阿长与〈山海经〉》答问 ...........................(36) 《〈二十四孝图〉》答问 .............................(58) 《五猖会》答问 .....................................(83) 《无常》答问 .......................................(9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问 .........................(115) 《父亲的病》答问 ...................................(141) 《琐记》答问 .......................................(155) 《藤野先生》答问 ...................................(175) 《范爱农》答问 .....................................(201) 《后记》答问 .......................................(233) 附录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248) 后记 ...............................................(2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