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香港:报刊与文学

香港:报刊与文学

  • 字数: 448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赵稀方|
  • 商品条码: 978710807833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8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小说香港》2003年在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目下已经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奠基性著作。《小说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作者去了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多家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学界看不到的一手报刊史料。本书对于晚清至当代的香港文艺报刊进行了梳理,纠正了香港文学史史料上大量的错漏。不过本书并非是单纯报刊史料介绍,而是一本香港报刊文学史,即在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梳理香港文学史的内在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出版面世,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香港三联设立“香港文库”,其中“学术研究专题”收录海内外香港研究经典之作。“香港文库·学术研究专题”于2018年7月再版了《小说香港》,又于2019年7月出版《报刊香港》。2018年12月3日,香港三联和《香港文学》在中环三联书店召开了一次“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的读书会,以《小说香港》和即将出版的《报刊香港》为研讨对象,研究香港文学知名专家陶然、陈国球、郑德华、林叔曼和刘俊等人参与,会上对于这两本香港研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2015年,作者以“香港报刊文学史”为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9年以“优秀”成绩结项。2020年,此书后续项目“香港文艺报刊史料长编”又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目前工作正在全国性范围内有序展开。由此可见,这个课题所涉及的香港报刊史料的重要性,是经过中宣部专家论证和认可的,符合当代中国文化的需要。 本书以香港文艺报刊为研究对象,首次建立香港文学史的一手文献基础,并籍此建构香港文学的内在脉络,展现殖民性与中国性、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香港文学的多重维度。《香港:报刊与文学》可视为作者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香港》(三联·哈佛燕京丛书之一)的姊妹篇来读。
作者简介
赵稀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二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英国科学院Fellow、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东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波兰、韩国等国举办学术讲座。著有《小说香港》《后殖民理论》《翻译与现代中国》等学术专著十多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香港文学起源 第一节 《遐迩贯珍》:不“纯”的起点 第二节 《循环日报》:王韬与副刊问题 第三节 《中外小说林》:阿英的遗漏 第四节 《英华青年》:“五四”新解 第二章 文学新旧与现代性 第一节 被忽略的《小说星期刊》 第二节 新文学的先导 第三节 旧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章 文学与体制 第一节 从《小说星期刊》到《大光报》:中断的线索 第二节 《伴侣》:“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 第三节 《铁马》《岛上》:是“古董”,还是“体制”? 第四章 左翼文学与现代诗 第一节 《红豆》考订 第二节 左翼的限度 第三节 现代诗与“半唐番体” 第五章 南来与本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中心” 第二节 《天光报》:流行小说 第三节 《文艺青年》:本地青年作家 第六章 被遗忘的沦陷区 第一节 沦陷前后 第二节 戴望舒“附敌”事件 第三节 视线之外的叶灵凤 第七章 批评的风暴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清理文坛 第二节 《华商报》:《虾球传》 第三节 《新生晚报》:《经纪日记》 第八章 “绿背文学” 第一节 绿背刊物与出版社 第二节 “友联”与《中国学生周报》 第九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一节 《诗朵》:缘起 第二节 《文艺新潮》:翻译与创作 第三节 《新思潮》《香港时报·浅水湾》《好望角》:现代主义的演进 第四节 新的历史面向 第十章 左右分流 第一节 从《海澜》到《当代文艺》 第二节 从《大公报》到《海洋文艺》 第十一章 《盘古》:自右向左 第一节 自由激进主义 第二节 从“风格诗页”到“《盘古》文艺副刊” 第十二章 本地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从《四季》到《罗盘》 第二节 生活化美学 第三节 素叶出版社和《素叶文学》 第十三章 另一种香港性 第一节 《诗风》:沟通中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