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泰和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注/浙学经典读本(第一辑)
字数: 496
出版社: 浙江人民
作者: 马一浮|校注:邓新文
商品条码: 9787213118142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568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泰和宜山会语》和《复性书院讲录》是马一浮的讲稿,本书为其注释本。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导读,后注释。导读部分概述了马一浮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等,注释部分对《泰和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进行字句注释及分篇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感受一代儒宗的大师风范,进而认识中国学术精神,建立学术自信。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中国现代思想家、国学大师。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乳名锡铭,幼名福田,后又更名为马浮,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其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曾任浙江大学、复性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全集》。 邓新文,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儒藏的整理工作。有专著《马一浮六艺一心论研究》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如《贵和取向与致和功夫》《马一浮之学及其定位问题》《马一浮与熊十力六艺论之异同》《理解马一浮的障难试析》《儒家富强观试析》《马一浮“六艺一心”论与经学的整合》等。
精彩导读
导 读 马一浮,1883 年 4 月 2 日 (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生于四川成都,六 岁随亲返回浙江故里会稽 (今绍兴) 上虞长塘乡。乳名锡铭,幼名福田,后又更名为马浮,字一浮,号湛翁。取义于 《楞严经》 卷三“如 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句。晚号“蠲叟”或“蠲戏老人”,义为“蠲除戏论”。蠲,音 juān,意思是除去、免除。戏,即“戏论”的 简称。佛教对于一切不得究竟真理的世间言论总斥之为“戏论”。“蠲除戏论”,表达的是追求究竟真理和彻底解脱的志向。马一浮取“蠲” 字为号,除了义理上的考虑,还有一层感情上的纪念。从字形上看, “蠲”字由“益”和“蜀”两字构成,“蜀”是四川省的简称,马一浮 取“益”与“蜀”合成的这个“蠲”字,深藏着他对出生地四川的感 恩之情与报恩之心。这里分两个方面对马一浮其人其学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马一浮其人 马一浮天资颖异,幼承庭训,博习诗书,无不过目成诵,被乡里 誉为“神童”。十岁,母一日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一首并限“麻”字韵。马一浮应声而就:“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 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母曰:“儿长大当能诗。此诗虽有稚气,颇似不食烟火语。菊之为物,如 高人逸士,虽有文采,却生于晚秋,不遇春夏之气。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十六岁,与周树人、周作人等同时参加会稽县试, 名列榜首,远在周氏昆仲之上。竺可桢的大哥竺可材也是这一年参加会稽县试,他与马一浮同榜,马一浮第一名,竺可材第五名,都是优等生,竺可材却十分佩服马一浮。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后来竺可桢做了浙江大学校长,遍访硕学名儒,首先就想到了马一浮。 《论语·述而》 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朱子注曰:“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 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 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 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得之;说此 章言人之为道、为人,亦得。其实孔门为学、为道、为人是一而三、 三而一的。为学为道即是为人,为人即是为学为道。马一浮的一生正 是如此。今依此四目分疏其生平,或可得其仿佛。 1.志于道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此形容马一浮的成长历程可谓恰如其分。 马一浮生活的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世道人心淆乱,圣贤血脉危在旦夕。马一浮早年不幸,十一岁丧母,十八岁丧姊,十九岁丧父,二十岁丧妻,连遭亲人死丧之痛,人世之苦有甚于此者乎!马一浮不仅没有被伤痛摧毁,反而意志日益坚强,智慧大为增长,对于凡 情俗尚,洞若观火,不为所动。1904 年写于美国的绝句两首可以见之。 其一云:“独然心火照群魔,无复闲情度爱河。底事拈花重又梦,未须 忏悔笑卢梭。”其二云:“百哀历遍万缘轻,自绕恒河阅鼠生。无量人 天欢喜相,一般罗刹斗胡兵。” “百哀历遍”之所以没有使马一浮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甚而能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与马一浮志存高远密切相关。其所作五 言律诗就已倾心陶渊明,自比“仙人种”,超凡脱尘之志溢于言表。十 九岁就说“浮之为志,不在促促数千年、数十国之间”,而志在倡“个 人自治、家族自治,影响于社会,以被乎全球。破一切帝王圣哲私名 小智,求人群最适之公安,而使个人永永享有道德法律上之幸福”。 二十三岁更明确地表达自己“有志于二宗。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 术之流派;为文宗,纪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以后更由“二宗”而 志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马一浮认为,《易》 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孔子这里所谓“闻道”,即是 “冥符默证,澈法源底,圆悟真常,在佛氏谓之了生脱死。”他说:“闻 道之人,胸中更无余疑,性体毫无亏欠,则死生一也,岂复尚留 遗憾?” 马一浮常自感叹程伊川年十八就能于圣学有入,未及二十就能写 出 《颜子所好何学论》 那样光辉的篇章。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马一浮尝以此盛赞孟子善 发人之志,所以无论是在浙江大学还是在复性书院以及随时随地接引 后学,马一浮始终特别注重启发学者立大志、行大道。例如,避寇泰 和时,为浙江大学师生演讲,首先就讲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号召广大流亡知识分 子“竖起脊梁,猛着精彩,依此立志”,“堂堂地做一个人”! 马一浮“志于道”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超凡脱俗,不求人知。 俗者,习也;凡者,出没于习而不明其性者也。超凡脱俗,即是祛习 复性,即是求道。马一浮认为:“圣、凡心行差别,只是一由性、一由 习而已。”马一浮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在为“克己复礼”而一路“扎硬 寨,打死仗”中度过的。他自言“平生所学唯在自证,不求人知”。 在对弟子传授其一生做人、治学之经验时,他说:“我为学得力处,只 是不求人知。”“不求人知”,看似容易,其实甚难。所以朱子说: “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顺者,顺性也;逆者,逆习也。即此便是袪习复性之真功。马一浮的过人之处,正在其难行能行,难破能破,不绕弯,不拣巧,自古华山 一条道,就打这里过!一句话,“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马一浮常举禅门此偈示诸弟子,并自叹 古德办道手眼之果决为儒门所不及。 马一浮一生不求闻达。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蔡元培任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请他担任秘书长。不到两周他便告辞,说:“我不 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让我回西湖。”很多人但据字面意思,便以为他是“不习惯官场应酬”,真的“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其实不然。 马一浮是理、事双融的儒者,而非不谙世事的书生。他辞官不做,真 正的原因乃是不肯枉道徇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关于教育方 针,他与蔡元培存在根本的分歧:一个主张废经,一个坚持经不可废。 对此马一浮有详细的记述,他说:“南京临时政府收罗人望,以蔡孑民 长教育。蔡君邀余作秘书长。余至,而废止读经、男女同学之部令已 下,不能收回,与语亦不省。又劝设通儒院,以培国本……蔡君河汉吾 言,但云时间尚早,遂成搁置,而余亦去。”可见,“不会做官,只会 读书”云云,不过是托辞。马一浮但责乎己而不责诸人,从中我们不 难看出马一浮待人存心之厚。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蔡元培出任 北京大学校长,再次邀请马一浮担任文科学长,马一浮还是婉辞,理 由是“平日所学,颇与时贤异撰”。后,陈百年任北大校长,继续坚 请马一浮北上。虽托马一浮的好友马叙伦从旁做工作,还是被马一浮 婉言拒绝。理由是“方今学子务求多闻,则义理非所尚。急于世用, 则心性非所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四次相邀,想请马一浮到浙大 任教,也都因教学内容与马意愿相左而未被应允。1937 年全民族抗战 爆发,浙大迁至江西泰和,竺可桢以由浙大出面为马一浮运藏书为契 机,再次登门礼聘,马一浮被其尊师重教精神感动,始以类似“教外 别传”的方式出主浙大讲席。 情欲是超凡脱俗的另一大障碍。《圆觉经》 云:“三界轮回淫为本, 六道往还爱为基。”在佛家看来,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若淫心不 断,就会被淫欲的以济蹇难。 其次,马一浮讲论儒学完全以纯正的经学方式表达,丝毫也不迎 合以西学解释儒家传统的时代潮流。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文章自有 体制,但求是当,无取随人。”他所谓“体制”,即是以圣贤经典为楷模。在马一浮看来,圣人之文章乃是道之显现,直接合乎义理,决无 私智造作,堪为后世之典范。所以,小到碑铭、序跋,大到说经论道, 马一浮对各种文体都严格遵守古制,除非确实有违义理,决不轻易改 作。尝以傅说告高宗“学于古训乃有获”之言,批评时人“尊今而蔑 古”是“蔽于革而不知因”;崇拜西学是“拾人土苴以为宝”。马一 浮认为,著述与讲说不同:讲说可以“称意而谈,随顺时俗,语言欲 人易喻,虽入方言俚语不为过”,而“著述文辞须有体制”。孔子曰: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据此,马一浮认为,“名必有实,无其实而为之名则妄也。妄言苟言, 是谓不忠不信,是谓无物,是谓非礼”。因此,现代学者的“著述文 辞”,在马一浮看来十分混乱,多是“不忠不信”,多是“无物”,多是 “非礼”。 因此,马一浮之学表现在文章风格上,既庄重文雅,又沉着痛快。 就语言而论,马一浮之学以“雅言”入文,决不用“痤词俚语”。就辞 气而论,马一浮之学诚恳中正,从容不迫;理定辞畅,如理如量,不 铺张,不盖藏。就讲论经旨而论,马一浮之学但求契理,不求契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指陈时弊而言,马一浮之学但取义理之正, 不假愤激之情,语重心长,决不贬人扬己。对于其学之“沉着痛快” 的风格,马一浮本人是十分自觉的。他说:“人谓钟太傅书沉着痛快,今始深觉其言有味。不唯作书要沈著痛快,作诗亦要沉着痛快,说话 做事亦要沉着痛快。须知非‘忠信笃敬’,不能有沉着痛快气象。寻常只作率直会,太浅了。”不难看出,马一浮之学在表现形式上深得诗 教与乐教之精神,与“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的俗学迥然不同。 最后,马一浮研究儒学的方法与新儒家们也大不相同。新儒家中 的绝大多数虽然在价值认同和情感倾向上接近传统儒家,但在研究方 法上却基本上是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在马一浮看来,“今时科学哲学之 方法,大致由于经验推想、观察事相而加以分析,虽其浅深广狭所就 各有短长,其同为比量而知则一。或因苦思力索如鼷鼠之食郊牛,或 则影响揣摩如猿狙之求水月。其较胜者,理论组织饶有思致可观,然 力假安排,不由自得,以视中土圣人‘始条理’‘终条理’之事,虽霄 壤未足以为喻。盖类族辨物必资于玄悟,穷神知化乃根于圣证,非可 以袭而取之也”③。很明显,马一浮注重的是佛家所谓“现量”的“圣 证”方法,而不是科学和哲学所用的“比量”的“推想”方法。二者 的根本区别在于:“圣证”方法是以心物一元的本体论为基础的“回心 返照”,而“推想”的方法却是以心物二元的本体论为基础的“揣摩影 响”。马一浮认为“物者是心所生,即心之象”④,所以他讲习之法, “要在原本经术,发明自性本具之义理,与今之治哲学者未可同日 而语”⑤。 在马一浮那里,成圣成佛的学问与成圣成佛的实践是合一的。马 一浮之学中既没有西方式的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游戏为特征的思辨 哲学,也没有西方式的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宗教。它是以道德生命为中 心,由此展开圣贤的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的。它的重点是生命与 德性。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克己复礼、祛习复性的道德实 践。“道德主体性”可以说是马一浮全部学说的筋骨与灵魂。马一浮之学的道德主体性,不同于西学基于人与自然以及人性与神性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而是基于“心外无物,事外无理”“全体起用,全用归体” “全气是理,全理是气”等一系列“不二”观念的主体性。这种主体 性,不是脱离伦常日的世俗事务别求一种主体性,而是酬酢万变而 心缘义理的主体性。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祛习复性,安住义理,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廓然大公,物来顺应。马一浮身处内忧外患频仍 之世,然而其言传身教却自始至终洋溢着泰然自若的风采。其为学处 世的法宝,就是“惟精惟一”地允执其道德主体性。马一浮落实其道 德主体性的最根本的窍诀,就是朱子所说的“但知义理之无穷,不觉 物我之有间”。马一浮尝盛赞“朱子此语深得颜子之用心”。事实上, 这也是他为人为学经验的总结。 2.马一浮之学的会通性 天下无道,处士横议。横议之兴,实因学者每每骄吝私小,规模 局量,展拓不开。马一浮指出,学术研究最忌四种毛病:局、杂、烦、 固。所谓局,就是执一而废他;所谓杂,就是多岐而无统;所谓烦, 就是语小而近琐;所谓固,就是滞迹而遗本。现代学者普遍犯此四 病,如此一来便无法对各种学术求其统类、观其会通,从而导致门户 之争。相比之下,马一浮之学的会通性就表现得特别鲜明。马一浮之 学会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通而不局,精而不杂,密而不烦,专而 不固。马一浮之学之“通”,表现为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其“精”, 则表现为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其“密”,则表现为条理谨严而无疏 略之病;其“专”,则表现为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马一浮之学会通 诸学之法,在求其统类。 需要说明的是,马一浮之学之会通不是无视差别的混同,而是以 “同本异迹”为基础的融会贯通。马一浮说:“迹异故缘起有殊,本同 故归致是一。就迹则不夺二宗,依本则不害一味。若迹同者,二俱不 成;若本异者亦不立。今双立儒佛,正以同本异迹。”①儒佛之会 通如是,其他学说之会通亦复如是。所以贺麟才盛赞说:“其格物穷 理,解释经典,讲学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习复性则接 近陆王之守约。他尤其能卓有识度,卓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 随意拈取老、庄、释典以阐扬儒家宗旨,不惟不陷于牵强附会,且能 严格判别实理玄言,不致流荡而无归宿。” 四、今人阅读马一浮著述的困难 《泰和宜山会语》 和 《复性书院讲录》 对于从小接受白话文教育的 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是价值取向上的困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还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儒家“以义为利”,墨家“以利为 义”。今人与墨家为近,基本上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毛泽东就 旗帜鲜明地说:“我们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 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 点,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马一 浮的价值取向则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和“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与今人的志向和价值取向觌体相反。“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是马一浮恪守的人生之“义”。陆九渊说:“人之所喻, 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义;所习在义,斯 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正因为今人之志与习同马一浮之志与习南 辕北辙,所以很难理解马一浮,以其为“客观唯心主义”“理想主义” 和“文化保守主义”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是学问涵养上的障难。今之许多学者与马一浮不光是在价值 取向上背道而驰,在学问涵养上也是天地悬隔。这种悬隔有质和量两 个方面。就质的一面而言,马一浮的学问涵养与今之学者有本质的不 同。就量的一面而言,马一浮治学之广博、渊深,今之学者罕有能与 之匹敌的。今之学者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影响,学业多有荒 废,不够系统连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多半只是“概论的概论 的概论”;又受分科而治的西方模式的影响,往往各“搞一块”,局而 不通,与马一浮融六艺之教于一身又出入三教九流、博览中西的通识 通学殊不同伦。马一浮基于坚实的经学功夫和对诸子百家学术源流的 考辨,说理无一句无来历,写诗无一字无来历,作书无一笔无来历, 如此系统严整的学养,今之学者罕能企及。所以,欲单单从知识上理 解马一浮“六艺一心论”的来龙去脉几乎不可能。 再次是方式方法上的障难。马一浮在治学的方式方法上自觉吸收 了玄学、义学、禅学与理学四家之长,以涵养为主而又兼顾察识,其 著述文、史、哲水乳交融,既言之有物,又逻辑严密,文采古雅,斐 然成家。这种炉火纯青的造诣,今之学者至今未见有能及之者。 最后是艺心文风上的障难。马一浮在艺心文风上,首重义理博洽、 言之有物,又讲求渊源有自之法度与超凡脱俗之气象。故其为文庄重 典雅,玄而不虚,实而不板,灵动而不流荡,坦诚而又含蓄,冰肌玉 骨却无自命清高之得意,光华内敛,刚柔并济,极其耐人寻味。马 浮认为艺术以美为归宿,他说:“最高艺术,当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 想,改正现实之丑恶。”如何达到美?他认为关键在于去恶修善。他 说:“ 《学记》 所谓‘释回增美’,实为教育根本,亦即艺术原则。 ‘释’,舍也。‘回’,训邪,即指不善。美即是善。”关于为文,马一浮 认为文字要有内涵,必须“寝馈经术,熟于义理”;要有法度,必须博 览古籍;要有气象,必须超拔流俗。他说:“欲作文字,当致力于经, 言之乃能有物。参之 《左》《国》《史》《汉》,方知文章体制,下笔乃 能不苟。” 总之,由于马一浮文章义理深湛,法度谨严,气格古雅,气象恢宏,学者若“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是很难契入的。所以,马一 浮感到“气类之孤”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存在诸如上文所说的困难,然而六艺既是吾人自性所本具, 自性流露时对于“六艺一心论”便有可能一触即入,非必饱读六艺之 故书而后可。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禅宗六祖惠能不识字而能讲经 说法,且反应神速,巧叶机宜,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而且,马 一浮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六艺之学贵在祛习复性、克己复礼的践履功夫而不在书册文字;并反复声明:只要行得彻,就可与古人把手 共行。可见,说理解马一浮之学存在以上的障难,乃是就常途、渐习 而言;若取道实地行持,未尝不可横超直入。 本书利用现代网络查询之便利,估摸读者理解之困难,不揣道德 学问之浅陋,冒昧为作导读与注释,希望能为读者阅读提供一种参考 意见,为读者遇到疑难时减免查考之烦琐做些辅助工作。书中正文偶有用字或标点与 《马一浮集》 和 《马一浮全集》 不合者,除非疏忽所 致,一律经过本书注解者仔细斟酌而折中取舍。凡出入较大者,一般 都会以脚注予以说明。《马一浮全集》 和 《马一浮集》 用“ (删) ”和 “ 〔补〕 ”对引文所做的处理,本书注解者亦偶有酌情处理,总以尊 重原著、义理准确、行文流畅为原则。本书所说的“底本”指的是 《马一浮集》,而以 《马一浮全集》 为参校本。() 是对底本的删除,〔〕 是对底本的增补。文中小字夹注均为马一浮先生自注。正文前的“解 题”和文中的“注释”以及文末的“研读”皆本书注释者所为。学力 有限,疏误当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力牵动,在六道往返上下,周旋不停,历尽沧桑, 受无量苦。马一浮十七岁结婚,十九岁丧妻,前后不过三十一个月, “中间迭更丧乱,无一日不在悲痛中”,加上外出游学、创办 《二十世纪翻译世界》 杂志,“未有与卿语尽三小时者”。尽管夫妻感情甚笃, 马一浮“却不热衷于小夫妻间之儿女情长”。其妻去世后,亲朋多劝 再娶,马一浮终不为动,尝曰:“孔子子孙是濂、洛、关、闽而不是衍 圣公。”遂终身不再娶。晚年尝言:“平生保啬精神,数十年不近妇人,体气虽衰,精力犹足。”这对于他成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张立民的一封信中,马一浮总结儒者讲学所出 人才不及佛氏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儒者“不能离仕宦”,二是“儒者有室家之累”。所以在商讨复性书院的招生条件时,马一浮便主张“今欲 学者深入,纵不能令其出家,必须绝意仕宦,方可与议”。 马一浮的超凡脱俗还表现在他一生不贪恋钱财与事功。他不仅将 微薄的家产大部分花在求学与购书上,而且将社会捐献给他的资金基 本上都用于刻书。为了“多刻一板,多印一书,即使天壤间多留此一 粒种子”,马一浮不惜纡尊降贵,多次向海内外爱好其书法的人士发布 “鬻字刻书”告示,将其所得全部用于刻书。20 世纪 50 年代末,马一浮 又将其一生收藏的全部图书都赠给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其“接续 圣贤血脉”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事功,马一浮由于深明心亨之道,所以总是物来顺应,旷怀 处之,与急于事功、力小任重、敷衍塞责、文过饰非、浮躁苟且的社 会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对于弘扬圣教、化民成俗的事业,马一浮表 现出异乎寻常的从容不迫。他说:“无心于宰物而后能应物,无事于立 知乃可以致知。” 2. 据于德,依于仁 马一浮说:“知爱人即是尽己,方许识仁;知治事不异读书,始为真学。” 马一浮待人应事,去取授受,无不据德依仁。虽其人去世已经半 个多世纪,今人犹可从其亲朋、弟子之回忆,或从其讲义、书信、诗 词等文字中想见其风貌。 马一浮屡屡拒绝名人名校之聘任,知者甚众。贬之者以为他拒人 自高,是沽名钓誉的一种伎俩;褒之以为他高蹈独善,是自隐无为 的一种措施。其实两者皆未得其正:前者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故不必论;后者义理未精、识人未察,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马一 浮待人接物一以义理为归,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道光 明。他连番拒人之请,完全是义理使然,而非私意所为。他说:“向外求知,是谓俗学;不明心性,是谓俗儒;昧于经术,是谓俗吏;随顺 习气,是谓俗人。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彼其奄然媚于世者, 俗之所喜,彼亦喜之;俗之所非,彼亦非之,自心全无主宰,唯俗是 从而已。人必先拔俗,而后可入于道;免于为乡原,然后可以为君子。 以是律身, 以是取友, 以是教子弟 以是励国人, 庶几 可以无失也。” 爱人以德,责人以礼,决不枉道徇人,是马一浮据德依仁的一贯作风。非深体马一浮爱人之诚、深知义理之可贵,往往会误解其良苦用心。这里不妨举两例以说明之。两例一则对事,一则对人。 时人对报纸之芜秽、势利每每习以为常。马一浮却不以为然。他 从性德之理、六艺之教的高度看待一切人事,报纸亦不例外。在 1909 年给报人邵廉存的一封信中,马一浮本其忧世之心,全面阐发了办报 之义。他认为,古者立言必从其义,即 《论语》 所谓“言思忠”,《洪范》 所谓“言曰从”,《易传》 所谓“修辞立其诚”。今人办报,“比缀 国闻,傅以论议,日刊布以告邦之人”,此皆立言之事,故当以义自 律。在马一浮看来,如果报纸“纪事核而有体,著论详而能择,明于 是非得失之故,本乎学术,稽乎政事,准之于义理,介然不阿,好恶 无所蔽,辨民志之所向,使奸回者惮而弗敢恣其私,君子者确乎知正 义之不亡而有所恃”,就可以体现 《诗》 与 《春秋》 之遗法而成为良史 之素材。他说:“报者,实具编年记注之体而兼表志之职者也。其为论 说当有义类。若能本 《春秋》 之意,惩诸史之失;据所见之世,考之 行事,正褒贬,章大义,刺讥必当于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则可 以备人伦之纪,示王道之归。”马一浮认为报纸虽小,却属于“属辞 比事,推见至隐”之事,所以他特别吁请报人,对于此物此志,“诚不 宜污损曲狭,自同于邸报,俯拾于野史”。然而当时的报业现状,却令 马一浮十分痛心,他说:“十年以来,从事于报者众矣。大都哗然用稗 贩相标榜,义例则犹是猥杂,文辞则犹是芜秽。又其甚者,以莠言溺 吾民。究其始志,欲以哄流俗人之耳,求市利而已,非真有所不得已 也。及其馁败,则相随以籍没于官而斗讼于室。”“而今所以为报者, 则视邸报为已进,跂野史犹未及。痤词俚语,纤碎已极。此浮所以为 报馆诸君子惜者也。” 马一浮自谓“生平不敢薄待天下士,亦不敢轻信天下士。其为说 不苟同,亦不强人以同我”。他不是不知其言非诸报人所乐闻,他之 所以还要责之以义,乃因报纸在影响民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说:“今日之祸,不患在朝之多小人,而患在野之无君子;不患上之 无政,而患下之无学。”所以他寄希望于报业人士,仰仗学术提高品位,为改善世道人心而努力。马一浮的此番苦心,不仅没能感化邵廉 存,反而被其讥为“高而不切”。对此,马一浮的回答是“不切诚有 之,高则未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 其彀率。”马一浮之志,亦犹是而已。 弟子陈兆平曾从学于复性书院,后因谋职之需,求先生马一浮开一证明。这在常人完全不是问题:顺水人情,又不是作伪证,何乐而不为?然而马一浮却不仅不为,反而将陈兆平教训了一顿。他说:“荀 卿云:‘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书院昔时讲习,来 者志在以义理自淑,非将以为羔雁也,足下岂不知之?今乃欲俯同流 俗,以在院之日为一种资历,求为证明,何其与平日之趣相违也?几 曾见程、朱、陆、王之门有发给文凭之事,德行道艺乃为取得资格之 途径邪?若要实据,何待于他?贤者平日言行乃是绝好证明,安用此 废纸为?”②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人们很容易理解为马一浮待人有失 于薄。然而,真懂圣贤之道者必知这正是相待之厚:责之严,正可鞭 策学人勿薄于自待也。人道之尊严岂是“学以为禽犊”者所能明白? 今之所谓“人才市场”“劳动力资源”,所谓“自我包装”“自我推销”, 世人莫不习以为常,罕有知其非者焉。人之薄于自待,必然导致社会、 民风的普遍硗薄。此即 《乐记》 所谓“人化物”、马克思所谓“劳动异 化”者也。人之习以为常,只是障蔽日深,不自觉察,不知自返耳。 3. 游于艺 马一浮常用“道艺”这个词。道、艺合言,则道以艺而显,艺依 道而真。所以,孔子在说“游于艺”之前,要先说“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盖非如是,则不能得气中之理、立业中之德、成艺中之道, 即此便是所谓“玩物丧志”,亦即 《乐记》 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 马一浮畅游艺海,领域之广博、体究之渊深、技艺之精湛,“自明 末迄今,四百多年来,无此通儒”,非过誉也。他不仅于三教九流知 类通达、圆融无碍,而且于琴、医、诗、书、篆刻以及方技杂学习无 不精。马一浮精通音律,琴韵高古,惜乎曲高和寡,知音甚稀,除弘 一法师与之有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现存文献中鲜有记述。 马一浮自学中医,纯出于救死扶伤之悲心。其医道术相通、理气兼备、 身心兼治,非寻常医师可比。从其写给师友及弟子、门人的书信中我 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因病与药的内容。 马一浮八岁初学为诗,九岁能诵 《楚辞》《文选》,十岁所作五律 已颇得母亲嘉许,以后一生致力不辍。马一浮对自己在诗方面的成就 是相当自信的。尝言:“自视四十以前之作,近多不惬,四十以后可存 者多,五十以后则几乎篇篇可存。”还说:“但使中国文字不灭,吾诗 必传,可以断言。”“后人欲知我者,求之吾诗足矣。”弟子乌以风 从学近三十年,对先生诸艺知之甚深。在总结马一浮一生的成就时, 乌以风说:“先生诗学最精,用力最勤,造诣最深。古体出入汉魏,五七绝宗盛唐,律诗宗老杜,而运用玄、禅及经说入诗不让前人。不事 雕琢,不假安排,信手拈来,已达纯熟自然、无迹可寻境界。”还说: 马一浮“诗不苟作,言必有义,工深养厚,吐辞宫商,借古讽今,褒 善抑恶,存微言于词章文字之外,寄深情于山川风月之中”,其所成 就,远非时贤所及。至于以诗说法,以玄与史论诗,则为马一浮之创 见,为前人所未有。对马一浮诗艺理解最深的当数谢无量。他可以说 是马一浮真正的知音与至交。他在为马一浮的 《避寇集》 所写的序中 说,诗亡以来,寥寥千载,其间篇章,未尝无偶合于诗之义者。“然或文胜其质,或理过其味,至于鄙倍卑狭细黠淫靡之流,得其正者益寡。 虽李、杜犹未免俗情,况下焉者乎!”然而,马一浮却“崛起横流之 中,治六艺之道于百世之下;求志岩薮,玉振南服,以其仁义熟而蓄 积厚,故每敷扬芳润,含吐宫商,情寄有孚,辞诚相贯,庶几得诗人之正者欤”。在谢无量看来,马一浮诗作之超胜,在其襟怀旷远、理 致莹澈、词气纯正;若无高世之度、夐出之智、专精之才,断难臻于此境。 马一浮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被公认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马一浮童 年学书即直接取法唐碑,对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碑帖下过苦功;二 十岁后又遍临魏晋六朝诸碑;此后又返归二王。其篆书直接取法李斯, 隶书直接取法汉 《礼器》《石门》 诸碑。马一浮遍临诸碑,并有精辟而 又独到的见解。所以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说,马一浮“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其书多识古法,取精用宏,自具变化,较其儒宗之业,虽只是治学闲 暇之消遣,然其片缣寸楮,海内莫不宝重。 熊十力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称马一浮“道高识远”“窥百家之奥而 世人莫知其姓名”。语破天惊,慕者云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 多泥于事迹而不识其本心。对马一浮的评价,德愈高者知之愈深,智 愈大者知之愈明,因而评价愈贴切。从目前已有的材料来看,马一浮 生前故交,尤其是其入室弟子如乌以风、王星贤之辈,较之后来者对 马一浮确实知之为深,评价也较为贴切。但即便是故交、亲友,称得 上庄子所谓“莫逆于心”者亦甚寥寥。熊十力就颇以马一浮不肯出任教职官职为“自隐太过”,以复性书院之种种办学方针为泥古不化,为 “但知有理无碍法界而不知有理事无碍法界”。熊十力尚且不能尽知, 其他无论矣。所以马一浮要说:“吾于今世,气类之孤也久矣。独尚友 千载,开卷则亲见古人,有以得其用心,下笔则确乎自信,知古人之 必不我违,为可乐耳。” 综观马一浮一生言行与操守,用孔子所谓“士”来概括,最是恰 如其分。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马一浮就是孔子所谓“士”在现 代的一个典型。他虽无书不读,却不求多闻,但求穷理,可谓“知不 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进退辞受、应事待人,据于德而依于仁,不患人 之不己知,唯惧义理之有失,可谓“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视驰骋 口辩犹庄子所谓“一蚊一虻之劳”,酬机赴感,不得已而有言,亦出必 由诚、指必有物,可谓“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他为人处世,但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求闻达;敬用五事,一丝不苟,可谓“虽不能 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他虽处中华民 族空前动荡、淆之世,却不为潮流所动,不为杂学所惑,岿然屹立, 如中流砥柱,可谓“富贵不足以益,卑贱不足以损”。梁漱溟称他为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贺麟称他为“中国文化仅存的硕果”,皆是有 根有据的心悦诚服之言,而非不负责任的溢美之词。 另一方面,马一浮阐发士之古义,不无针砭时弊、匡扶士心之意。 他形容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病是:“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 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 此皆胜心私见,欲以矜名哗众,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堕于肆慢,戕贼 自心。故其闻见之知愈多者,其发为肆慢亦愈甚,往而不反,不可 救药。” 二、马一浮其学 1. 马一浮之好学 马一浮的一生好学不辍。早年治考据,欲从张之洞所编 《书目答 问》 入手,求为学门径,旋悟其非,即行舍去。他还靠自学掌握英文、 法文、德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等七种文字。先后赴美、 日、南洋诸国,精研马克思 《资本论》、歌德 《浮士德》 及西方文艺、 哲学诸书。又悟其专尚知解,无关身心受用,研习多年,遂转向佛、 道之学以求安身立命之地。目睹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困苦之现实,马 一浮恫瘝在抱,于心不忍。深究其根源,发现病根在于学术之大本未 明,心性之精微难知。认为欲起敝扶衰,济民于水火,非自拔流俗, 穷究玄微不可。从此潜心向学,绝意仕进,远谢时缘,闭门读书,涵养察识。继而博览群书,凡中土诸子百家之学、汉宋经师之论、文史 词章、小说杂记无不涉猎并求其原委,明其旨归。佛教经典亦颇致力, 对于大小乘教理,尤其义学深造有得。马一浮从佛学得力最多者就是 佛家之义学。打破门户之见,将义学引入儒学研究,是马一浮对儒学 发展的重大贡献。对于道教、玄学,马一浮亦莫不旁研兼通。为了融 会中西文化,回国后,他从 1906 年起寄居杭州广化寺潜心国学,专攻 文澜阁 《四库全书》,三年足不出户,遂淹贯群书,尽读 《四库全书》 三万六千余卷。马一浮记忆力超群,读书之多、之精,百年中国学苑 罕有能及之者。弘一法师尝对丰子恺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 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 (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书 之厚薄),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书还不及马 先生之多。”丰子恺当时想象不到这种境地,视为神话。从学日久, 始信弘一法师之言并非夸张。 《中庸》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 也。”马一浮之治学亦复如是,必辨真伪、别精粗、明异同,直至理 得心安而后止。马一浮读书重在穷理,心专虑精,思深养厚,朝夕于斯,不敢苟且。 马一浮不但明辨学术源流,求义理之会通,而且切身体会,见诸躬行,在伦常日用间加以涵泳、验证。故不尚知解,不重口说。更为 重要的是,马一浮治学,处处引归自己。他说:“从上圣贤,唯有指归 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马一浮忠信笃敬,谦虚谨慎,自始至终以六艺之教规范自己的貌、 言、视、听、思,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乌以风从学马一浮近三 十年,对此有十分真切而细致的观察和评述。《问学补记》 中有一段叙 述说: 及予从学日久,方知先生平时用心行事,莫不合乎六艺之教。 先生动心起念,恻怛仁慈,接物待人,忠诚敦厚,发之于语言文 字,行之于君师朋友,皆合乎诗教。先生博通经史,明辨古今。历 代兴衰治乱之迹,风物礼俗之变,皆能知其源流,别其同异。疏通 知远,临事不惑。发之于言,见之于行,皆合于书教。先生笃敬严 肃,以礼自守。进退辞受,莫不有节,出处去取,莫不中矩。发之 于言,行之于事,皆合乎礼教。先生胸襟宽宏,平易近人。虽穷居 陋巷,不改其乐。与人言,从无疾声厉色。谈笑风生,语缓意长, 发之于外,存之于内,皆合乎乐教。先生洞彻心源,通达常变。明 天人之故,穷生死之理,剖微究玄,尽性知命。不为异说所惑,不 为戏论所宥,而能以常应变,终其身无悔吝,皆合乎易教。至于严义利之辨,谨善恶之别。纤恶必除,微善必彰。尊王业,贱霸术, 重礼乐,非兵刑,正名定分,存真去伪,垂戒后世,昭示国人,则 又合乎春秋之教。 2. 马一浮所好何学? 研究马一浮所好何学,不能不注意他的 《颜子所好何学论释义》。 这是他在宜山,继 《说忠信笃敬》 和 《释学问》 两讲之后所作的第三 讲。马一浮对伊川年未满二十就能深明圣人之学及行之之道推崇备至。 其一生所好亦与孔、颜、程、朱一脉相承,无二无别。马一浮对于自 己所好之学的性质是十分自觉的。他说:“学须是学圣人。”“学问之 道无他,在变化气质,去其习染而已矣。”“好学者无他,只是识得 对治,即竭两端之教也。”值得一提的是,马一浮此处所言“学问之 道”,与孟子如出一辙⑤;所言“好学”与孔子亦无二致。《论语·雍 也》 记载了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能文能武大有人在,却独许颜回 “好学”,而且所好之学只是“不迁怒,不二过”两事而已。朱子说: “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⑦直接就以“克己之功”注释孔子之“好学”。程子亦谓:“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 其性而已。”①约情、正心、养性,说到底就是变化气质、祛除习染的 修养工夫。在马一浮看来,孔子不仅自居好学,而且独许颜回好学, 可见孔门所谓“好学”实乃圣贤之事,未可轻易许人。 马一浮说:“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一也。学是知仁,道是行 仁。今治六艺之学为求仁也。欲为仁,须从行孝起;欲识仁,须从学 《诗》 入。”所以,马一浮所好之学,既不是训诂考据边事 (尽管他的 训诂考据功夫一样做得精深),亦不是于先儒旧说之外用私意窥测,务 求新义 (尽管他时有推陈出新之阐发),以资谈助,而是穷理之事,亦 即践形尽性之事。终其一生不过知性、率性和尽性三事而已。他不仅 依此致思,而且依此力行。其力行之法,不过“言忠信,行笃敬”,如 此而已。看似老生常谈,实则理赅礼乐,摄尽圣凡,无所不备。 在马一浮看来,儒学不重本本,不重文凭,而重实际的道德和智 慧,他认为圣贤之学不载之文字,而诉诸貌、言、视、听、思,相信 人的表情相貌、言行举止是性情品格、身世修养在体貌上的流露,说 它是外貌,却又映射着内心。所以孟子才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则其 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③。还说: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 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尚书·洪范》 曰:“貌曰 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叡。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 聪作谋,叡作圣。”这是儒家“学以致用”首先现之于身者,相当于 佛家所谓“得其受用”。否则,任学者满腹经纶、著作等身,都不过是说食数宝,不饱不富。 3. 马一浮之学的基本内容 “学须是学圣人”,在马一浮那里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其学有 四目:一曰主敬以涵养,二曰穷理以致知,三曰博文以立事,四曰笃 行以进德。这四点可以说是马一浮大半生致力于“学圣人”的经验总 结。复性书院成立后,马一浮首次将这些经验明确定为学规。他说: “今为诸生指一正路,可以终身由之而不改,必适于道,只有四端:一 曰主敬,二曰穷理,三曰博文,四曰笃行。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 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四者内外交彻,体用 全该,优入圣途,必从此始。”复性书院四学规是马一浮全部学养的 结晶,博大而精深。 三、马一浮之学的显著特点 任继愈说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体系”②,但无论是同传统 的宋明儒学相比,还是同与其同时代的所谓“新儒家”以及其他学者 相比,其学术的个性特征都是十分鲜明的。郭齐勇先生说马一浮“学 术自成一格”,这个说法大体说来是不错的,所以不妨称“马一浮之 学”。总体上说,马一浮之学最显著的特点,在其岿然不动、一以贯之 的道德主体性与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会通性。 1.马一浮之学的道德主体性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 (Subjectivity) 与“内在道德性”(Inner?morality)。马一浮之学就十分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这种特质。这本不算马一浮区别于其他 学者的个性特征,因为只要是认同或亲近传统价值的学者都在或多或 少地体现这种特质。而本著之所以还是把这种特质看成是马一浮之学 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因为它更典型、更彻底地体现了 (而不只是论述了) 这种特质。马一浮之学从价值取向到治学方法,从学问内容到表 现形式,彻头彻尾地恪守着“道德的主体性”,宛如中流砥柱,岿然不 动,丝毫也不肯向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化浪潮妥协。面对铺天盖地、席 卷全球的欧风美雨与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如血残阳,中国的知识分子 立得住、站得稳的很少。而马一浮在坚守传统儒学的价值时所表现出 来的大义凛然和一尘不染的坚定与纯粹,在中国现代学林中不说绝无 仅有,至少也是极其罕见的,以至于以捍卫儒家传统闻名的熊十力都 误认他“自隐太过”“泥古不化”。熊氏的误解等于从反面肯定了马一 浮之学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典型性;而贺麟称马一浮为“传统文 化仅存的硕果”,则从正面肯定了这种典型性。马一浮之学的这种特 色,我们可以从马一浮与当代新儒家的比较中非常清晰地把握到。 首先,在儒学的内容上,马一浮既不务训诂考据边事,亦不于先 儒旧说之外用私意窥测,务求新义,更不学时贤迫于西方文明之刺激, 义理未明即汲汲于世用。也正因为如此,马一浮之学中几乎没有所谓 “救亡压倒启蒙”或“救亡与启蒙的变奏”等“新”内容。他只是纯而 又纯地讲他的圣人六艺之教、心性义理之学。他在讲论义理时特别注 意化俗谛为真谛,真、俗不一亦不二。他在功夫上,强调“从上圣贤, 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②,尊德性,下学而上达;在造诣上,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对骄傲自满、得少为足、不思进取。所以 在内容上,他处处将俗谛引归真谛,发明俗学俗事当中所蕴藏之圣 义。马一浮之学的这个特点最显著地表现在他的 《孝经大义》 中,这 不仅使他解读 《孝经》 迥超前贤,而且使他的整个理学体系较之宋明 理学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气象,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气质。更显特 色的是,马一浮之学从“大”着眼。马一浮讲 《易经》 的 《观象卮言》 中专门有一节“辨小大”。其中释“大”有“十重义”:一、大是周遍 义,举一全该故。二、大是包蕴义,含摄无尽故。三、大是自在义, 随时变易故。四、大是无碍义,通而不睽故。五、大是无尽义,为物 终始故。六、大是无方义,无有远近故。七、大是无为义,感而恒寂 故。八、大是不测义,两在不二故。九、大是即物义,与物为体故。 十、大是无我义,虚中而应故。此十重“大”义,无一不关涉人的道 德主体性。反过来说,也只有道德主体能当此十重“大”义,否则任 何形而下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局限性,不可能配此十重“大”义。 对于当时中西嫁接的五花八门的各种“新”学,马一浮义正词严地斥之为“芜秽”的“杂学”。与此相反,马一浮之学在内容上给人最 鲜明的印象就是尊贵与纯正。对此,马一浮是十分自觉的,尝以孟子 所谓“大匠不为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以自处。 正是由于有坚定而透达的道德主体性作支撑,所以面对当时中华 民族的内忧外患,马一浮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与理智。他本着“祸 福无门,唯人自招”的儒、佛通则,推本于学术之盛衰与教化之得失, 深明内忧外患皆由昧于性体、不明义理所致。对于内忧,马一浮说: “今日之祸,不患在朝之多小人,而患在野之无君子;不患上之无政,而患下之无学。”①对于外患,马一浮说:“今天下大患,惟在徇物肆欲 而不知率性循理。此战祸之所由来,不独系于一国家、一民族也。” 在马一浮的心目中,人类平等,夷狄-中国之辨,只以礼乐之有无、义 理之得丧为准,而不以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为据。尝以孟子关于逄 蒙与弈之喻形容当今天下爱恶相攻、利害相争之现实。“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马一浮说:“今西夷 羿也,东夷逄蒙也,争霸是杀羿也。今羿亦知逄蒙之患不独欲亡中国。 然逄蒙之道即羿之道,岂有优劣哉。故言富强者必极于不仁。争资源、 辟殖民地,力征经营,狙诈飙起,趋其民以就死而不悔,曰:吾将以 是生之也。至愚大惑,孰有甚于此乎?国土性空,物我一体,此义不 明,人类终无宁日。” 如何救国?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问题。人们都在寻找 力量,新儒家们亦不例外。他们希望找到一条既能保住传统的道德价 值又能令中国富强起来的现代化道路。马一浮则不然。如果问马一浮 所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那就是孔子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人或笑其迂阔,马一浮却不以为然。尝言:“孟子当战国之时, 举世言利而独称仁义、道性善,故时人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孰知彼 所谓‘迂阔’者,乃是切近;彼所谓‘事情’者,乃是虚妄。此佛氏 所谓众生颠倒见也。”《易》 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马一浮认为真正的力量只能从这里出。他说: “志士仁人之毅力,与元恶大憝之暴力,二者恒互为消长。毅力出于大 愿,暴力出于大欲,即君子小人仁与不仁之辨也。”马一浮看来, 只有从仁心出发,行君子之道,养成刚大之气,方可
目录
导读 .......... 001 《泰和宜山会语》 注 .......... 029 泰和会语 .......... 031 卷端题识 .......... 031 引端 .......... 034 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 .......... 036 横渠四句教 .......... 038 楷定国学名义 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 043 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 047 论六艺统摄于一心 .......... 055 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 .......... 058 举六艺明统类是始条理之事 .......... 062 论语首末二章义 .......... 067 君子小人之辩 .......... 073 理气 形而上之意义 义理名相一 .......... 077 知能 义理名相二 .......... 081 论老子流失 .......... 086 赠浙江大学毕业诸生序 .......... 090 对毕业诸生演词 .......... 093 宜山会语 .......... 097 说忠信笃敬 .......... 097 释学问 先释学问之义 后明问答之旨 .......... 102 颜子所好何学论释义 .......... 108 说视听言动 续义理名相一 .......... 116 居敬与知言 续义理名相二 .......... 121 涵养致知与止观 续义理名相三 .......... 126 说止 续义理名相四 .......... 131 去矜 (上) 续义理名相五 .......... 137 去矜 (下) 续义理名相六 .......... 141 浙大校歌 .......... 147 《复性书院讲录》 注 .......... 153 复性书院讲录第一卷 .......... 155 复性书院开讲日示诸生 .......... 155 复性书院学规 .......... 159 读书法 .......... 179 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 .......... 194 复性书院讲录第二卷 .......... 221 题识 .......... 221 群经大义统说 .......... 224 论语大义 .......... 235 复性书院讲录第三卷 .......... 290 孝经大义 .......... 290 复性书院讲录第四卷 .......... 349 诗教绪论 .......... 349 礼教绪论 .......... 380 复性书院讲录第五卷 .......... 406 洪范约义 .......... 406 复性书院讲录第六卷 .......... 498 观象卮言 .......... 498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