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比较文学的过去与现在

比较文学的过去与现在

  • 字数: 33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美)大卫·达姆罗什|译者:陈永国
  • 商品条码: 978730135412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解决的问题是: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究竟比较什么?比较文学的单位是什么?是语言群体、种族、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社会”,还是文学本身?文学如何进行比较……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古老的过去和当下的文学,从公元前三千纪晚期乌尔的舒尔吉到古罗马的奥维德和阿普列尤斯,到日本平安时代的紫式部和明治时代的樋口一叶,到20世纪的詹姆斯·乔伊斯、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胡适、林语堂以及当代的全球作家,包括多和田叶子以及与张英海重工业搭档的韩裔美国因特网,从比较的视角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说,让读者对这些经典有了全新认识。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比较文学的起源和流移,继而阐释“理论”“语言”“文学”“世界”和“比较”等专题。 本书内容丰富、涉猎广博,解答了比较文学的诸多基本问题,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基础读物。
作者简介
【美国】(美)大卫·达姆罗什 ---------------------------- 作者: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 哈佛大学厄内斯特·伯恩鲍姆比较文学讲席教授,比较文学系系主任。曾任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他著述颇丰,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埋藏之书: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消失与重现》《什么是世界文学?》《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过去与现在》《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等;主编的世界文学教材和原典选读有《朗文世界文学选集》《朗文英国文学选集》《普林斯顿比较文学文库》《劳特里奇比较文学论文集》等。同时担任多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主编或编委。他曾在五十个国家做过文学演讲,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一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陈永国 ---------------------------- 陈永国,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0—1991);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学者(1994—1995);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学者(2008);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教授(2010—2013);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2012)。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世界文学、西方文论、西方翻译理论和世界文明史。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化互文中的文学批评理论》《理论的逃逸》等九部、诗集五部、译著五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精彩导读
达姆·罗什谈林语堂 (题目为另加,有删节) 不同的文化哺育和国外教育使胡适的朋友林语堂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林语堂生于 1895 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儿子。事实上,他父亲是位牧师。与胡适的父亲一样,这位牧师父亲也是一位儒学学者。他教孩子们书法和儒学经典,期望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去牛津或柏林学习。林语堂是读着《诗经》长大的,同时也读瓦尔特?司各特、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和《天方夜谭》的中译本。少年时代,他就读于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圣约翰学院学习英文。“虽为天主教徒,”他后来写道,“其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神圣使命就是为上海巨头培养成 功的买办。”(《从异教到基督徒》)林语堂对文学的热爱很快就压过了对经济和宗教等的兴趣。放假回家时他被邀在教堂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令父亲极为震惊。毕业后,林语堂于1916年迁居北京,在清华大学教英语,为自己有限的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知识感到羞愧。他逐渐疏远基督教,投入新文化运动之中,同时广泛阅读中国古典和白话文作品。1919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在哈佛学习比较文学。父母想让他先结婚,并为其包办了一桩婚事。刚刚认识的新婚夫妇的蜜月就是在去美国的航海旅行中度过的。他们在哈佛经历了一种真正的田园生活。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回忆说:“如此甜美,我和红一起生活,独自生活。”他们在新落成的巨大的怀德纳图书馆附近租了间公寓,自由地徜徉于馆内的书架之间:“我一直以为一所大学应是一片丛林……”这里,林语堂不仅让人想起而且重新塑造了传统佛教徒“心中的猕猴”形象,以冥想来消除猕猴的躁动,而非从一念跳至另一念。 林语堂在准备撰写硕士论文、继而攻读博士学位时,北京的一位官员中断了他的奖学金。半个世纪后,林语堂毫不隐讳地回忆起这一突然逆转:“这位施秉元等于砍了我的头。等后来我听见他死亡的消息之时,我闻人死而感到欢欣雀跃,未有如此次之甚者,后来才知道他是自杀身死的。”林语堂的教授们推荐他暂时去耶拿大学教莎士比亚,之后林语堂携夫人前往莱比锡大学,并获得比较语文学博士学位。林语堂潜心于中国古文、日耳曼语言学和文本批评,似乎由于一个女房东的性骚扰——隔墙偷听?——便于1923年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担任英语教授。林语堂回国时正值国内风云变幻。由于控制华北的军阀开始清算左翼知识分子,他于1926年逃离北京。(“当军阀于午夜枪杀两名编辑时,我们知道他们真的下毒手了”)他到了上海,在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决定潜心写作。他创建了一系列文化刊物,成为一个多产的中文和英文散文作家。在回忆录中,他把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政治独立性与一种熟练而非教条的风格直接联系起来:我自成为一名独立的批评家,既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拥护蒋介石,有时还是个苛刻的批评家。小心谨慎的批评家为息事宁人而不敢说的话,我都敢说。同时,我当时在创立自己的风格,其秘诀就是求得读者的信任,就像与老朋友一起开怀畅饮无所不谈一样。我所写的书都具有这个特点,自有其魔力,使自己与读者越来越近。 如果不是赛珍珠提出的一个建议,林语堂完全可以在上海一直做下去。赛珍珠当时在南京教学,1933年与美国编辑和情人理查德?沃尔什访问上海。那时她的小说《大地》刚刚获得普利策奖(几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她认为林语堂能够与她联手在中国与美国之间 搭建桥梁。在她的建议下,林语堂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这是他的第一部跨文化叙述和阐释著作。1935年沃尔什在纽约出版了这本书,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亚人——并连续五十周名列畅销书名单之中。翌年,林语堂携全家移居纽约。在后续岁月里,林语堂成为世界一流的东西方文化比较学者,创作了好几部小说和一系列散文作品,其中大多数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晚年移居中国台湾。他与胡适一样,对革命前的“文”忠贞不渝,而不是“文学”。在《生活的艺术》《中国印度之智慧》《美国的智慧》等著作中,他天衣无缝地把哲学家、小说家和诗人的洞见融合起来。他始终怀疑学术的专门化和理论的系统建构,认为道家的阴阳哲学比任何过分严谨的理性哲学都更接近生活,无论是康德的还是孔子的。他在《不墨守成规的快乐》(另译《不羁》)中说:“习惯上我是儒家学者,但本质上是个道家。道家具有更多的灵魂。”林语堂的比较方法可以看作对阴阳对立互补思想的采纳,阴与阳核心处都有其对立面。由于意不在系统性,所以林语堂能把普遍性与文化个性融入同一篇文章之中。在《不墨守成规的快乐》“论中国人文主义和现代世界”一章中,他说:“中国人文主义中有某种感染力,某种接受生活的快乐。这使我想起马可?奥勒留的伦理学。”在此,时空几乎消失在一种人文主义之中,但在三页之后,林语堂便 强调一种深刻的几乎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是其种族气质的结果,”他宣告说,“外来文化观念可能会强加给一个民族,但如果不与其内在本能相合的话,它们就不能真正融入这个民族的生活。……时有发生的是民族的种族气质改变了这些外 来文化观念。”这也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自我感;他的儒家习惯 和道家气质,即使在哈佛和莱比锡从事多年的比较文学和语文学研究之后,依然持续存在着。在1930年代写于上海的一篇文章《用中文思考的英国人》中,他采用一种准东方人的视角迷惑地看待神秘的西方和被暴力践踏的文明:“我来说说我对白人的印象,”他说,“大家都知道欧洲一片混乱。……我们不得不自问,‘欧洲人何等的心理极限使得欧洲如此难以实现和平?’”(《子见南子》)胡适的西方教育使他以比较的视角反观中国,而林语堂则断言他的中国视角给了他接近英国精神的特权:“我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比英国人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性格。”这种跨文化的洞察力是可能的,因为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个基本共性就是缺乏逻辑:“这两国人都极不信任逻辑,极其怀疑过于完美的论证。……所有英国人都喜欢善意的谎言,中国人亦然。我们喜欢称一物为任何物,唯独不用准确的名称。”英国人“从不 沉浸于深思和抽象逻辑之中”,与英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他发现“如果我看上去不像是蠢笨的受迫害的动物的话,我的言行举止就必然招 致某种后果”。在对英国人——或华裔英国人——性格的冷嘲热讽的赞扬中,并没有任何底层人的暗示。
目录
目录 致谢 前言 1 缘起 两个书房的故事 喉舌这个小肢体 回归生活 多语原则 文学的相对性 在科学与文学的边界上 2 流移 胡适的文学革命 二姐的告诫 家是别处 伊斯坦布尔之后 3 政治 改变世界 (欧)美比较文学协会 从律法到自由 进入福柯 从赛义德到斯皮瓦克 4 理论 重读保罗 ? 德 ? 曼 两位芭芭拉 ? 约翰逊 重置理论 文学理论 针对性地阅读《迦梨陀娑》 5 语言 “他的法语真的没那么好” 译不可译之文本 在语言之间写作 计算尺上的语言 学术语言 跟随谷歌 两个弗朗西斯 ? W. 普里切特 6 文学 两个图书馆的故事 从民族文学到民族市场 经典与超经典,少数与极少数 全球媒介空间中的文学 大盗奥维德 隔离区里的奥维德 《大盗奥维德》 7 世界 民族的、国际的、超民族的 从文学的诸世界到世界的诸文学 世界作家的世界文学 教室里的世界文学 规模与范围 什么是世界(文学)? 描写和改变世界 8 比较 比较不可比较的 没有霸权的比较 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结论 一个学科的再生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