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诸王的不列颠:从罗马帝国时代到联合王国的2000年(全三册)

诸王的不列颠:从罗马帝国时代到联合王国的2000年(全三册)

  • 字数: 853
  • 出版社: 中国画报
  • 作者: [英]丽贝卡·弗雷泽著,叶锬焰、史林译
  • 商品条码: 978751462171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5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英国人的故事。如你所愿,它从古罗马时代的“不列颠尼亚”开始,一直讲到21世纪,用1100页的篇幅完整讲述英国历史。它又出人意料,在历尽、政治家、历史学家的众说纷纭之后,这本书把英国史重新还给诗人。这是一部英国的新史诗。《英国人的故事》按一个个英国君主的统治期分章,连缀起了两千年的英国历史。故事里的事,不仅有历任国王、女王的丰功伟绩或蠢事逸闻,还有英国探险家、骑士、科学家、商人和艺术家惊动了世界的传奇。翻开这本书,你将邂逅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阿尔弗雷德大帝、“征服者”威廉,到伊丽莎白女王、被斩首的国王查理一世,再到丘吉尔、玛格丽特·撒切尔。作者语言公正而不失幽默,讲到激动之处,比如海军统帅纳尔逊战胜了拿破仑,名将沃尔夫为大英帝国赢得了加拿大,又令人忍不住热血沸腾。你将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被人们一遍遍地讲诵。英国从中世纪一路走来,玫瑰战争,百年战争,探索新大路,然后在近代崛起为“大英帝国”,纵横世界300年。动笔之时,作者丽贝卡?弗雷泽感叹道:如今的英国,已经不是世界上大的国家了。这个可敬的国家和这本书一样,不再有国威需要炫耀,不再有价值需要宣扬,只需要用优美而自信的语言,把光辉熠熠的英雄人物、激动人心的历史大事娓娓道来。坦然,意蕴悠远,一个大国的千年兴衰。
作者简介
丽贝卡·弗雷泽(Rebecca Fraser) 英国作家,生于 1957年。BBC 历史网站 1918—1945年内容的撰写者之一;曾长期担任古老的英语作家纪念和研究团体——勃朗特协会(The Bront? Society)的会长,专注研究著名英国作家勃朗特姐妹;著有《夏洛帮·勃朗特传》、《勃朗特家族》及《五月花号》—— 一部以个人史视角写作的美洲移民往事。她还为多家报刊执笔写作,包括《时代周刊》《时尚》《旁观者》等。
精彩导读
870年秋天,丹麦人决定要征服英格兰最后一个仍保持独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也就是威塞克斯。但这一次,他们终于遇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尽管当时威塞克斯的国王埃塞尔雷德(Ethelred)并不具备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而且比起整个王国的安危,他更关心自己的宗教修行,但他的弟弟、西撒克逊军队的联合指挥官阿尔弗雷德继承了威塞克斯历任国王最优秀的品质。阿尔弗雷德不久之后继承了王位。他是前国王埃塞伍尔夫的第四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埃塞伍尔夫将保卫基督教世界,使之不被维京人毁灭视作自己的责任,并将自己的这份强烈的责任感传给了阿尔弗雷德。他的父亲——曾经辅佐过查理曼的埃格伯特国王——教给了他作为信仰上帝的国王应该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他又将之教给了阿尔弗雷德,以此来激励他。阿尔弗雷德曾至少两次跟着他的父亲去罗马朝圣,祈祷上帝能够降福于威塞克斯,保护它不被维京人侵扰。当时在威塞克斯王国内,人们十分担忧基督教文明会因为丹麦人的反复袭击而从英格兰消失。为了平息这种忧虑,埃塞伍尔夫将自己王国税收的1/10都交给教会,以确保宗教学习不会被中断。 由于很多修道士、神父被维京人杀害了,所以学术的氛围无可避免地开始变差,这个问题让阿尔弗雷德忧心忡忡。他成为国王之后立即推行了一项了不起的计划:恢复对英格兰人的教育。他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泰晤士河以南没有一个神父能读懂拉丁文的弥撒经书,整个英格兰也只有寥寥数人会拉丁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直到12岁才开始学习阅读,而且是自学成才的,因为那个时候,即便是国王,也找不到有学识的修道士来教自己的儿子。 阿尔弗雷德有一句名言:“人竟无所求知,吾不知有殆于此者。”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在经受了维京人长达40年的侵袭劫掠之后,当时的英格兰人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了。那时候很多书籍都是用拉丁文写的,但是阿尔弗雷德已经找不到任何人来教他拉丁文了——他在40岁时才学会这门语言——所以很多知识他都无从获取。很多其他英格兰人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威尔士的修道士、后来的舍伯恩(Sherborne)主教阿塞尔(Asser)记录了阿尔弗雷德的生活起居,在这份著名的记录里他提到,国王曾经“十分遗憾地叹着气”说,在他有能力学习的小时候,他找不到老师来教他,这成为他毕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正因如此,当令人避之不及的丹麦军队将注意力转移到威塞克斯,决意在870年的圣诞节攻陷其都城雷丁(Reading)时,他们遭到了威塞克斯军民的殊死抵抗,因为阿尔弗雷德将此战役视作拯救英格兰文明的战斗。然而当时的局势十分危急。当时威塞克斯的国王实际上是埃塞尔雷德。战事紧急,他本该率领军队在伯克郡的里奇韦(Ridgeway)迎击丹麦人,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他竟然坚持要听完弥撒。阿尔弗雷德已经命令自己的那部分军队列出盎格鲁–撒克逊的著名阵式——盾墙阵,就等埃塞尔雷德发兵,但他却坚决不肯离开营帐,宣称他这一辈子绝不会在听神父做弥撒时中途离开。当时那些可怕的丹麦军队正不停地向山下的威塞克斯的士兵投掷标枪,标枪撞上盾牌的声音震耳欲聋。埃塞尔雷德还在听神父诵经,而年仅21岁的阿尔弗雷德却顶着敌方所有的攻势,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推进战线。他的士兵在一株矮小的荆棘树周围奋勇杀敌,不久之后,尽管很多打头阵的维京人穿着锁子甲,但还是被杀死在山脊上,剩下的人很快就四散逃逸了。 尽管这远远算不上是决定性的战役(许多年之后,英格兰一方才在阿尔弗雷德的统领之下最终占据了上风),但这是丹麦人第一次在公开的战役中被打败。埃塞尔雷德在二十多岁时就死了,在他死后,871年,阿尔弗雷德成为国王。之后,他与丹麦人签了一份和平协议,为威塞克斯争取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签订协议对丹麦人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们被围困在了自己位于雷丁的堡垒里。每每他们试图冒险突围,都会遭遇阿尔弗雷德的迎头痛击,这让丹麦全军疲惫不堪。能够暂时休战,他们也很高兴。幸运的是,维京人占领的北方地区发生了反叛,维京雄师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来镇压这些反叛。在他们镇压了叛乱并打败了苏格兰西南部的斯特拉思克莱德王国之后,有半数的士兵在他们的首领哈夫丹的领导下,决定不再卷入威塞克斯的战局里。他们决意留在北方,将之建设成一个真正的丹麦人的王国,而不是借助傀儡政府来管理这片疆域。哈夫丹担任国王期间,在他的领导之下,丹麦维京人占领了原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大部分领土,其疆界大致等同于今天的约克郡(时至今日,这个郡还保留了很多源自丹麦语的地名,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这个地区被丹麦人占领过)。丹麦的士兵变成了农民,他们在约维克(Jorvik)建立了首都,又将土地按丹麦人的方式重新划分,以便征税。他们的行政区划是以“邑”为单位的,而不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王国那样,以百户为单位。 至874年,除威塞克斯以外,丹麦军队已经巩固了自己对英格兰其他地区的掌控。除了惠特灵大道以西的部分地区之外,麦西亚的大部分土地都被丹麦的贵族瓜分了。至此,从泰晤士河到亨伯河之间广阔的英格兰土地都落入丹麦人手中。丹麦人分布在各个地区,主要的居住点包括五大区:林肯、斯坦福德(Stamford)、诺丁汉、德比(Derby)和莱斯特(Leicester)。这五大居住区组成了一个联邦。 但是另一半没有选择在北方安家的丹麦士兵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威塞克斯肥沃的土地,包括伯克郡、汉普郡、多塞特郡和德文郡。这些地区正从维京雄师造成的破坏中缓慢地恢复过来。在相安无事了4年之后,这部分士兵在他们的国王古斯鲁姆(Guthrum)的带领下,决定重返战场。于是他们往南行军,前往格兰塔布里奇(Grantabridge),又开始滋扰威塞克斯。当时,法兰西以西的英吉利海峡上游弋着大量的维京船只,阿尔弗雷德认为,若想阻止他们增援英格兰境内的这些维京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登陆之前,在海上击溃他们。因此,他向维京人的老对手弗里西亚人求教,请他们教英格兰人如何建造他们的那种舰船——他们的舰船曾经可以与维京船只势均力敌。最后,英格兰人造出了比维京人的船更快、更长的船只。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尔弗雷德是英国皇家海军之父。 阿尔弗雷德包围了被敌军占领的埃克塞特,同时,他还派了新造的舰船在沿岸巡逻防卫,防止古斯鲁姆的军队通过海路获取补给。丹麦人也听到关于阿尔弗雷德的海军的传言,但他们不以为意,仍然派人往法兰西送消息,请求那边的维京兄弟前来支援。法兰西的维京人当时正在其首领罗洛(Rollo)的领导之下,逼迫法兰克人将一块土地割让给他们。911年,这块土地最终被割让给了维京人,成了诺曼底公国(Duchy of Normandy,意为“北欧人的公国”)。法兰西维京人在接到求援的消息之后,派遣了一支由120艘船只组成的大型舰队,满载多达万人的兵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支援。阿尔弗雷德的新舰队遇到的第一支敌军就是这支舰队。恶劣的天气助了阿尔弗雷德一臂之力。在多塞特郡沿海的桑威奇附近海域,曾经不可一世的维京人被海上的狂风巨浪弄得筋疲力尽,于是,他们被阿尔弗雷德的海军击败了,舰队也被摧毁。在古斯鲁姆和他的军队庄严地宣誓自己绝不会再侵犯威塞克斯之后,阿尔弗雷德放他们离开埃克塞特,让他们返回麦西亚境内由丹麦人统治的格洛斯特。 但是丹麦人言而无信,不久之后就撕毁了埃克塞特的协议。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的小儿子乌比当时是德韦达(Dyfed)的国王,在威尔士南部耀武扬威。古斯鲁姆与他制订了一个计划。他们议定一起从威尔士南部进攻威塞克斯。阿尔弗雷德原以为丹麦人会信守诺言,所以878年圣诞节,他让自己的部下将领都回家过节,他自己留在奇彭纳姆(Chippenham)的王宫之中,与自己的小家庭团聚。奇彭纳姆距格洛斯特很近,这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就在主显节前夕,他接到报信人的消息:一支庞大的丹麦人的军队正“如蝗虫般遮天蔽日地”朝奇彭纳姆袭来。 到午夜的时候,丹麦人已经占领了奇彭纳姆。国王和他的家人逃往了萨默塞特东部的沼泽区,靠着这里错综复杂的地形才得以逃脱。随后,很多西撒克逊王国的贵族投降了,他们已经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占领军要求他们为其提供军资军饷,很多人不堪重负,只好抛弃了田产家园,逃去了别的国家。然而阿尔弗雷德大帝却没有放弃。在丹麦人瓜分威塞克斯的时候,他领着几个贵族藏身在萨默塞特境内的阿塞尔内岛(Isle of Athelney)上。这是位于托恩河(Tone)和帕雷特河(Parrett)交汇处的一个岛屿,四周遍布沼泽和湍急的河流,如果没有船只,任何人都进不来。在位于牛津的阿什莫尔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里,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小物件。它是由珐琅、黄金和宝石制成的,代表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最精湛的工艺水平,上面刻了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尔弗雷德御制”。这件珠宝是阿塞尔内岛上的一个农民从地里翻出来的,很可能是一千多年前阿尔弗雷德驻扎在小岛上时不小心遗落的。 在这个小岛上,阿尔弗雷德和他的部众过得非常艰难,除了少量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就只有一些他们光明正大地搜寻或偷偷摸摸地抢劫得来的东西。国王自己就住在手下的一个放牛人的小草房里。他的很多广为人知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据说,有一天,那个放牛人的妻子正准备用烤炉给阿尔弗雷德做蛋糕(应该是烤饼),年仅二十多岁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就坐在壁炉旁削着箭头,想象着有一天他的国家重获自由。他穿着家纺粗布做的衣裳,乔装成普通人的样子,所以那位女主人以为他跟以前的那些客人一样,也是暂时借住在她家的牧羊人。她吩咐他帮忙看着烤炉,因为她要去附近的泉眼打些水回来。但是阿尔弗雷德一直在盘算下一次的袭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结果面包都烤到焦黑了,他也没有注意到——这让放牛人的妻子十分恼火,像训斥帮厨一样狠狠地斥骂了他一顿。放牛人吓坏了,他之前没有告诉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客人是谁,此时他说破了客人的真实身份,于是他的妻子感到十分慌张。然而,国王阿尔弗雷德只是哈哈一笑,说她骂得对,他本应该留意烤炉里的面包的。过了几年,在重建了自己的王国之后,他派人去请来了这对放牛人夫妇,嘉奖他们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他帮助。阿尔弗雷德通过游击战的方式继续抵抗丹麦人,并在岛上建了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垒,妥善地安置了他的家人。传说他甚至曾经乔装成一个琴师混入了丹麦人的军营。他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表演过去,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但同时也偷偷地观察军营里的人数,以及军营的布防情况。
目录
前言 1 罗马时期 2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从肯特的埃塞尔伯特王至维京人入侵(597—865) 从阿尔弗雷德大帝至黑斯廷斯战役(865—1066) 3 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 威廉一世(1066—1087) 威廉二世(1087—1100) 亨利一世(1100—1135) 布洛瓦的斯蒂芬(1135—1154) 亨利二世(1154—1189) 理查一世(1189—1199) 约翰(1199—1216) 4 金雀花王朝 亨利三世(1216—1272) 爱德华一世(1272—1307) 爱德华二世(1307—1327) 爱德华三世(1327—1377) 理查二世(1377—1399) 5 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61) 爱德华四世(1461—1483) 爱德华五世(1483) 理查三世(1483—1485) 6 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爱德华六世(1547—1553) 玛丽一世(1553—1558)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 7 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1603—1625) 查理一世(1625—1649) 君权神授(1625—1642) 内战(1642—1649) 共和国和护国主时期(1649—1660) 查理二世(1660—1685) 詹姆士二世(1685—1688) 威廉和玛丽(1689—1702) 安妮(1702—1714) 8 汉诺威王朝 乔治一世(1714—1727) 乔治二世(1727—1760) 乔治三世(1760—1820) 爱国君主(1760—1793) 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1793—1815) 激进风潮(1815—1820) 乔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维多利亚(1837—1901) 《谷物法》和爱尔兰大饥荒(1837—1854) 好战的帕默斯顿(1854—1868) 格莱斯顿和迪斯雷利(1868—1886)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1886—1901) 9 萨克森- 科堡王朝 爱德华七世(1901—1910) 10 温莎王朝 乔治五世(1910—1936) 最后的和平年代(1910—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和平谈判和法西斯主义兴起(1918—1936) 爱德华八世(1936) 乔治六世(1936—1952) 绥靖政策的失败(1936—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国内改革与国外共产主义的发展(19 45 —1952 ) 伊丽莎白二世(1952—2022) 改变之风(1952—1964) 欧洲病夫(1964—1979) 撒切尔夫人的遗产(1979—2002) 英格兰各王朝系谱 英国历任首相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对照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