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庠序有诗音

庠序有诗音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孙晓娅|
  • 商品条码: 978710024564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秉持“大文学史”观,打破文学与社会、 历史、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边界,以北京大学、燕 京大学、女高师、延安鲁艺、西南联大五所大学为 核心研究案例,打破以大学个案为例的传统研究方 法,创设出“能教”和“所育”的教育研究理念, 把针对五所大学的新诗教育研究熔铸此教育理念的 阐述逻辑中,置身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具体情境 中发现和探讨中国新诗发生发展与教育之间互生促 进的意义;在史料发掘整理、教育场域内外研究中 呈现新诗教育对新诗现代化进程的参与和影响。 上编通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透视不同大学在 不同时期对新文学课程比重的调整以及新诗作为一 门课程从确立发展的过程。下编关注受教者在大学 新诗场域内外的自我成长。研究中格外突出学生创 作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在校诗写反观学生是如 何参与到大学教育中,在思想、精神和创作中汇入 社会思潮、文学运动、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校园 文化语境。
目录
绪论 起于危机:新诗教育场域内外 上编 第一章 大学流脉与新诗建构——以北京大学为例 第一节 从“尝试的热情”到新诗教育传统的生成 第二节 新诗的发源地与“民间”的发现 第三节 西南联大:卓尔不群的教育体制 第四节 萃取精华承袭经验:复员后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学 第二章 “新文学”建构与诗歌教育的延展——以抗战时期延安鲁艺为例 第一节 教育空间下延安诗歌的生成:课程设置与地方经验 第二节 鲁艺诗歌的生产机制:以何其芳与《草叶》为中心 第三节 以鲁艺为方法 第三章 刊内刊外:发表阵地与诗才培养 第一节 从《北京大学日刊》到《歌谣》周刊:以刘半农对《歌谣选》的选订为切入点 第二节 新旧博弈之间:《文艺会刊》与女高师学生新诗创作统揽 第三节 燕京大学校刊《生命》与冰心的“圣诗”创作 第四章 知识生产与诗歌传播 第一节 “另类”的新诗史:《中国新诗史》的文本内外 第二节 从新诗讲义管窥现代诗教传统 下编 第五章 薪火相传:教育情境中的师生圈 第一节 参与小诗文体建设:文坛前辈对新诗的“芽儿”的扶植 第二节 唤醒天赋 陶冶兴趣:非“专任教员”对学生潜能和人格的激发 第三节 “博学敦行的学者”与卓然独立的诗群:西南联大教授对现代诗人的铸造 第四节 “重造青年”与“开创一种新文化”:李瑛与沈从文“集团” 第六章 个人与复数:教育生态场域中诗人们的成长与交汇 第一节 杜运燮与“冬青社”:诗人在社团中的自我成长 第二节 “文艺社”·孑民图书馆·学生运动 第三节 “精神圈子”:以诗会友的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七章 “她”的心智书写:现代大学生的诗思生成 第一节 “明丽的诗风”与“读书时代的你”:典型的女学生风格 第二节 从“晚会”的爱丽丝到“人类的一个思想”:女学生的感性与知性 第八章 “他”的在场与介入:现代大学生的校园经验与时代书写 第一节 从“盔甲厂”到“燕舫湖畔”——“青年欲望”与校园日常书写 第二节 “生的死亡”——战时语境·学生视角·现代生命观 第三节 现实的“里面”与现代的“外壳”——诗艺探索与风格转变 结语 历史想象之外的追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