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构“昨日之我”

重构“昨日之我”

  • 字数: 293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赵天成|
  • 商品条码: 978752274733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归来作家”指在“新时期”重新恢复创作权 利的一批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被文学史划入这 一群体的作家主要有王蒙、从维熙、高晓声、陆文 夫、张贤亮等人。他们复出之后的作品,较为集中 地以个人与社会的历史记忆作为题材。历史亲历者 的身份,使得他们自觉地从个人经历中寻找素材。 可以说,他们不同于前后时代作家的区别性特征, 就是其小说强烈的自传性质,以及大量征用自传材 料的创作模式。“归来作家”普遍生于1920年代末 到1930年代中期,在新中国建立后陆续登上文坛, 因此也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如王蒙所言,这 代作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们的人生际遇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 刻关联。他们的写作既是为自己留史,也是为时代 留史,并已成为共和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以个案研究为核心,以王蒙、张贤亮、从维熙 、高晓声、张弦、鲁彦周等六位作家为讨论对象, 重点考察他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投射到复出之后的 小说文本之中。论述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 ,在群体的层面,以生平与作品互证的方式,呈现 作家小说中的自传性。第二,在个体的层面,关注 群体内部的同中之异,即不同作家处理自传性材料 的具体方式,呈现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赵天成,1989年生,北京市人。2007年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1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近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口述史及其研究”(19CZW042)。
目录
绪论 如何理解“归来作家”小说中的“自传性” 第一节 “归来者”的共同道路 第二节 “新时期”与自传空间的生成 第三节 “小说的供词”:结构、方法、对象的说明 第一章 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归来 第一节 多事半生的四个节点 第二节 少共·在伊犁:“北京”与“新疆”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 “意识流”的底色:《布礼》《夜的眼》中“我”的故事 第二章 张贤亮:被革命者的启示录 第一节 “改造”的历程 第二节 “我”的退化:自传主人公发展史 第三节 通往红毯之路 ——重读《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第三章 从维熙:大墙内外的叙述 第一节 二十年风雪驿路 第二节 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主角之外的“我” 第三节 “真实”的歧义 ——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及其讨论 第四章 高晓声:“陈家村”里的小说家 第一节 “陈家村”的“城里人” 第二节 在“陈奂生”身后:高晓声的隐身术 第三节 陈奂生与“我” ——从自叙传角度看“陈奂生系列” 第五章 张弦、鲁彦周: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遗忘,或赦免的权利 ——重读张弦《记忆》 第二节 “叔叔”们的故事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本事考论 第三节 “归来者”的态度形式 结语 “昨我”“今我”的交锋与和解 附录 张贤亮的“复出”——冯剑华访谈录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