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多维视角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多维视角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 字数: 396
  • 出版社: 群言
  • 作者: 蒋平|
  • 商品条码: 978751931035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解决我国“双碳”目标 下的环境协同治理研究面临 的科学问题,并突破相关的 理论、方法学和应用研究瓶 颈,本书以多维交叉学科的 视角,从行业、城市、区域 以及政策不同尺度,对能源 消费结构、能耗强度、技术 发展、经济产出、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不 同角度展开对减污降碳协同 增效的探讨,项目内容包括 核算与评估CO2和大气污染 物排放量和空间分布;模拟 “双碳”目标下CO2和大气污 染物减排协同效应多情景演 变,解析CO2与大气污染物 排放耦合作用机理和传导机 制;分析对比“双碳”目标下 协同减排优化路径;构建并 拓展“双碳”目标下的CO2和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学体系。
作者简介
蒋平,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复旦丁铎尔中心主任助理,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博士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环境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低碳可持续性(涵盖气候政策、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和社会行为)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益途径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赠款项目、亚洲太平洋网络(Asian-Pacific Network, APN)低碳发展研究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低碳管理项目、东英吉利大学和上海市科委碳规划项目等省部级、国际合作以及地方合作课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国内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现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状况 一、CO2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 二、CO2与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耦合作用机制研究 三、CO2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多情景模拟研究 第二节 本项目的意义 第二章 行业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协同效益 一、绪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电力行业协同效益量化分析方法体系 四、案例省市地区介绍 五、案例地区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协同减排量分析 六、案例地区电力行业协同控制效果和减排成本分析 七、结论 第二节 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碳和大气污染协同效应 一、绪论 二、国内外关于交通行业新能源汽车协同效应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三、分析方法 四、案例城市介绍 五、环境协同效应分析与评价 云、协同效应经济成本分析与评价 七、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协同效益发展路径分析 八、结论 第三章 城市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财政分权政策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作用 一、绪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城市规模借用对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的协同影响 一、绪论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检验 四、结果讨论 五、结论 第四章 区域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黄河流域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协同效益的评价与空间溢出效应 一、绪论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四、结果讨论 五、结论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和PM2.5污染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探讨 一、绪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和讨论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群PM2.5和臭氧污染共同控制的驱动因素 一、绪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变量和数据来源 三、结果与讨论 四、协同控制的驱动因素讨论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五章 政策实施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消费权交易制度对减碳、增效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效应 一、绪论 二、方法论和数据 三、初步准备 四、结果与讨论 五、结论 第二节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带来的碳污协同减排效益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绪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和讨论 四、结论和建议 附录 第三节 “大气十条”和“三年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政策的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效应 一、绪论 二、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综述 四、碳污协同减排绩效的测度与分析 五、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协同减排效应分析 六、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协同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