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新高考历史真题全刷:基础1000题
出版社: 中国地图
作者: 王文章
商品条码: 9787520449946
适读年龄: 12+
页数: 648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
¥9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近年数千道高考真题中精选一千余道真题,涵盖所有必考点和重难点,分为中国史篇、世界史篇、选修篇,共71节,每节为一专题,配有相应的知识点梳理与不同难度的高考真题。答案解析鞭辟入里,客观题下特别总结了“核心材料转化”与“关键名词解释”,加深学生对真题的理解,每个选项皆有对应的深入分析,主观题抽丝剥茧给出解题思路与答题要点,精准把握考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题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分的目的。
作者简介
王文章,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高考和考研成绩优异,从事高考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坚持“从学生视野出发”来分析问题,构建高考真题的解题逻辑。通过独特的视野和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提升成绩,圆梦高考。
精彩导读
第九节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建立于960年,在1127年被金所灭;同年南宋建立,1276年南宋被元所灭。 2.削弱相权 ①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司使,削弱宰相财权。 ③设立枢密使,削弱宰相军权。 3.地方行政制度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直接向朝廷负责;为了监督知州,州一级 增设通判,彼此制约。这些措施削夺了地方的行政权。 ②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地方再无能力在军事上与中央抗衡,这就削弱了 地方的军事力量。 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转运到中央,削弱地方的财力。 ④宋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和提举常平 司,以监督地方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官职差遣制度 ①官为虚衔,用于定俸禄、级别,如尚书、侍郎。 第三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 的统一 知识点框架梳理 ②职为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头衔,并无实际职务,如殿阁学士。 ③差遣才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如枢密使、三司使。 5.科举制度 ①北宋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抬高士人地位,广泛吸收知 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实行锁宿、糊名(弥封)、誊录制度,防止考官徇私和考生舞弊。 ③973年,宋太祖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改为定制;985年,宋太宗创殿前唱名赐 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子就成为“天子门生”。 6.军事制度 ①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的兵权。 ②组建禁军,为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 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移动。 ③禁军由“三衙”统领;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务,枢密使有调兵权;实现了统兵 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④确定崇文抑武的国策。 7.“三冗”问题(冗兵、冗官、冗费)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8.户籍制度改革 ①分为主户和客户。 ②主户指占有土地需要缴纳赋税的人户。 ③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9.赵构于1127年建立南宋,改元建炎。赵构就是宋高宗。 ①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②1164年,宋金订立“隆兴和议”。 ③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宋金之间形成并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 1.目的是解决 “三冗”问题,缓解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财政经济方面 ①青苗法:政府贷款给农户,抑制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②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根据土地质量划定等级,确定税额。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工程,雇募费用由各地农户按户等出资分摊。 ④均输法:要求各地转运使全面了解各地产品的供需状况,根据“徙贵就贱,用近 易远”原则采购政府物资。减少了国家开支,抑制富商的投机倒把。 ⑤募役法:也称免役法,由政府出钱雇人充役,由民户按照户等分摊雇募费用。 ⑥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收储市面上的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有 利于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3.军政方面 ①将兵法:将军队划分为称为“将”的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武官专门训练,提高了 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农户十家为一保,抽保丁集中训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保马法:鼓励民户代养战马,加强了军事实力,减少了政府开支。 ④设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武器制造。 4.教育方面 ①整顿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将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其 中上舍生中的优秀者,可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②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和应试的依据。 ③改革科举,只考经义和时务策。 5.失败的原因 ①新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②新法本身存在缺陷,加之内部矛盾削弱变法力量。 ③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6.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70】 (2024江苏卷·)下表为宋神宗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 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 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 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 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171】 (2024辽宁卷·)赦书是朝廷颁 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 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 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 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 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 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 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 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 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172】 (2023重庆卷·)武成王庙,又称 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 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 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 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 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 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漠视兵家思想 B. 抑制地方势力 C. 打压民间信仰 D. 实行抑武方针 【173】 (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 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 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 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 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 表明张载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74】 (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 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 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 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 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 邻保制度 B. 保甲制度 C. 十家牌法 D. 里甲制度 【175】 (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 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 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 (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 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 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176】 (2021重庆卷·)有学者认为, 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 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 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 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 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 是因为( ) A. 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 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 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 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177】 (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 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 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 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 【178】 (2024安徽卷·) 材料: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田 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 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 (1078—1085年),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 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 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 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队队将、鄜延路 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年)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 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 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在宋 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 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 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 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 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 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179】 (2022江苏卷·)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 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 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 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 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 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 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 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 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 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 的施政原则。 【180】 (2021山东卷·)开封:仅据天 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公元976年,宋太祖西巡洛 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 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 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 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 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 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 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图片 ............().... ().... ()..()...... ().... ().... ().... ()....1000..850060010001200130014001600170018001900 ........................................................................................ +3+2+10 ..1 ..2 ..3 ....................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片 黄泛区示意图 ——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 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181】 (2019江苏卷·)清末民国时期, 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 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 具代表性的两位。 材料:(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 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 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 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 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 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182】 (2017海南卷·)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 检,公元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 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 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 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 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 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 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 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 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 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 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 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 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 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 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 载的原因。 第十节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金和西夏 1. 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其后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金所灭。 2.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对汉人和契丹等游牧民族实行南北分治。 3.辽朝实行四时捺钵制,皇帝每年春夏秋冬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设立行帐 处理军国大事。 4.西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前,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1038 年,李元昊自称皇帝,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227 年,蒙古灭西夏。 5.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于1234 年被蒙古所灭。 6.猛安谋克为金朝女真族的军事、社会组织单位,每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 猛安。他们平时生产,战时作战。 二、元朝 1.元朝建立于1271 年。1279 年,元灭南宋余部,统一天下。1368 年,元朝灭亡 于明。 2.元朝中央三大机构 ①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总理政务,管辖六部。 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 领,中书令下的右、左丞相为实际宰相,其下的平章政事,及右、左丞和参知政事为 副相。 ②枢密院:总理全国军事,皇太子兼领枢密使,为虚衔,枢密副使实际掌握军务。 ③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 3.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军政和全国佛教事务。 4.地方行政制度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 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②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元朝在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 掌管并督察辖区的行政,一般由蒙古人担任,掌握裁定权,位于同级官员之上。 知识点框架梳理 ③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④在全国设立驿站,称为“站赤”,便利了全国的交通。元朝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 达的时期。 5.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奠定了国家长期统一局面的基础。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83】 (2024安徽卷·)1311年,朝 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 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 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 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 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 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 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 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 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184】 (2022辽宁卷·)金朝海陵王前 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 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 元年(公元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 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 化反映了( ) A. 官僚体系完善 B. 宗室素质下降 C. 吏治腐败严重 D. 君主专制加强 【185】 (2022江苏卷·)元朝创建行御 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 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 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 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 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 确认。这说明元代( ) A.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186】 (2021海南卷·)元延祐元年(公 元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 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 《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 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 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 举意在( ) A.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87】 (2023河北卷·) 材料:至正中,(松江府)户一十七万 七千三百四十八: ……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 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 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 五百七十九,弓手二十九,乐人一十三,海 船舶商梢水(艄工、水手)五千六百七十五, 铺兵二十九,财赋二万一十五。……色 目三十一……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 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 四百九十四名。 ——摘自顾清等《松江府志》 (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户 籍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 划分户口类型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 户籍制度的影响。 第十一节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轮作种植方式的发展。南方普及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部分地区一年三熟,粮 食产量极大提高。 2.经济作物的种植。南宋时期,种植棉花的区域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 朝棉花种植更为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发展,边疆地区得到进 一步开发。 (二)手工业 1.制瓷业的发展。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宋朝五大名窑;青花瓷与釉里 知识点框架梳理 红为元朝瓷器代表;宋元时期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2.矿冶业的发展。煤作为北宋冶炼金属的燃料,使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极大提高。 3.印刷业的发展。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种类多样。 (三)商品经济 1.官方榷场与民间贸易的繁荣。宋与周边政权之间经济交流频繁,设置榷场进行互 市交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元朝时,纸币使用更为普遍。城市兴盛,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和杭州等。 2.海外贸易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催生了一批外贸港口,如广州、泉州等。中国 的丝织品、瓷器经港口远销海外,香料、珠宝等外国商品被输入国内。 3.南方经济的繁荣。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 元朝修缮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二、社会的变化 (一)门第观念的淡化。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才更为公平公正,重视家族背景的 传统发生改变。 (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租佃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 外的人身束缚。 (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 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三、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复兴运动 1.北宋中期以来,汉唐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经学旧说也遭到怀疑,一批 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新儒学兴起,其中以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影响日盛,在 南宋后期受到官方推崇;元朝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走向僵化,严重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理”是万物本原,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目录
目录 中国史篇 第一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003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003 第二节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010 第三节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017 第四节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021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032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032 第六节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038 第七节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043 第八节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049 第三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053 第九节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053 第十节 辽夏金元的统治 …………………………………………………………059 第十一节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061 第四章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070 第十二节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070 第十三节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074 第十四节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077 第五章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088 第十五节 两次鸦片战争 …………………………………………………………088 第十六节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092 第十七节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08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19 第十八节 辛亥革命 ………………………………………………………………119 第十九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4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34 第二十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34 第二十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42 第八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47 第二十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47 第二十三节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53 第二十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 ………………………………………………………160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66 第二十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66 第二十六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78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83 第二十七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183 第二十八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88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94 第二十九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94 第三十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96 世界史篇 第一章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203 第三十一节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3 第三十二节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212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世界………………………………………………………………………217 第三十三节 中古时期的欧洲 ……………………………………………………217 第三十四节 中古时期的亚洲 ……………………………………………………221 VII 目录 第三十五节 古代非洲与美洲 ……………………………………………………222 第三章 走向整体的世界………………………………………………………………………224 第三十六节 全球航路的开辟 ……………………………………………………224 第三十七节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28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32 第三十八节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232 第三十九节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41 第五章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53 第四十节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253 第四十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259 第六章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62 第四十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62 第四十三节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266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68 第四十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68 第四十五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70 第四十六节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76 第四十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77 第八章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84 第四十八节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84 第四十九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90 第五十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97 第五十一节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299 第九章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302 第五十二节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302 第五十三节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308 选修篇 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13 第五十四节 政治制度 ……………………………………………………………313 第五十五节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320 第五十六节 法律与教化 …………………………………………………………321 第五十七节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323 第五十八节 货币与赋税制度 ……………………………………………………327 第五十九节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29 选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334 第六十节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34 第六十一节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336 第六十二节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339 第六十三节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342 第六十四节 交通与社会变迁 ……………………………………………………344 第六十五节 医疗与公共卫生 ……………………………………………………346 选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349 第六十六节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49 第六十七节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359 第六十八节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64 第六十九节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68 第七十节 战争与文化交锋 ………………………………………………………371 第七十一节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7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