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学的义理与敞开(典藏本)

儒学的义理与敞开(典藏本)

  • 字数: 564
  •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 作者: 李承贵
  • 商品条码: 978780770728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多个方面对儒学进行分析探讨,一是对儒学义理的发掘,从多个角度分析儒学义理内容及特点;二是对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探寻,特别探讨了宋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三是对儒学形态的论证,提出了儒学五种形态说,并认为人文儒学是儒学的本体形态;四是对儒学开展的前瞻,探讨了儒学传道的方式与内容;五是对儒学价值的开掘和凸显,认为儒家思想具有普适性价值;六是对儒学现状的判断,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当代困境,并提出了化解之道。
作者简介
李承贵,江西万年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9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二等奖十余次。兼任江苏省儒学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赴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做学术访问。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儒学义理探寻 003 一、生生:儒家思想的内在维度 003 (一)“生生”何以是儒家思想基本理念? 007 (二)儒家“生生”理念要义 015 (三)儒家“生生”理念特质 019 二、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 019 (一)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 024 (二)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之特点 029 三、《易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 029 (一)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观照 033 (二)几点相关的结论 037 四、论杨简的儒学观 037 (一)以“心”解经的新尝试 042 (二)以“一”摄德的新路径 046 (三)以“意”别“性”善恶的新方法 050 (四)几点检讨 052 五、颜钧的平实之学 052 ( 一)闭关悟道 054 (二)勤勉布道 2 儒学的文理与敞开 056 (三)侠行践道 058 (四)奇解创道 064 (五)结语 067 六 、性理与事理:宋明儒与清儒的分界 067 (一)事理,还是性理? 069 (二)以“气”言理?以“性”言理? 073 (三)对两个疑难的疏解 第二章 儒佛关系辨析 081 一 、儒士佛教观研究的学术价值 081 (一)选题上的开创性 081 (二)关于“阳儒阴释”问题 083 (三)关于佛教禅宗化走向的评价问题 084 (四)关于误读佛教的问题 085 (五)关于宋代新儒学与佛教关系的问题 087 (六)关于佛教中国化方式、范围和程度问题 089 二 、宋明新儒学“儒佛合一”说之检讨 089 (一)“儒佛道三教合一”说述略 091 (二)“儒佛合一”说例案分析 096 (三)思想的兼容与思想的创新 101 三、禅宗与朱熹理学的离合 ——以朱熹对禅宗的理解为视角 目 录 3 101 (一)对禅宗语言的理解 103 (二)对禅宗义理的理解 105 (三)对禅宗伦理的理解 109 (四)对禅宗工夫的理解 111 (五)延伸的思考 115 四 、王阳明思想世界中的佛教 115 (一)“道体”:一抑或二? 118 (二)不著相,还是著了相? 120 (三)出家:是修行还是自私? 124 (四)心性:是“自得”还是空疏? 126 (五)毫厘之差,还是天壤之别? 130 (六)修己明道以应对 134 五 、高攀龙的佛教观及其儒学本色 134 (一)佛教义理之失 137 (二)佛儒不是一家 139 (三)佛教之害 140 (四)儒学本色 144 六、论宋儒重构儒学利用佛教的诸种方式 144 (一)否定肯定式 147 (二)诠释赋义式 150 (三)改造更新式 154 (四)直接移用式 4 悄学的义理与敞升 156 (五)几点启示 159 七、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 —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159 (一)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165 (二)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168 (三)几点检讨 第三章 儒学形态述论 173 一 、试析当代儒学流派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 173 (一)保守主义儒学 176 (二)马克思主义儒学 179 (三)自由主义儒学 181 (四)理性主义儒学 185 (五)论评 189 二 、百年来儒学开展方向主要论说及评论 189 (一)百余年来儒学开展方向的主要论说 195 (二)确定儒学开展方向的智慧 199 三、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199 (一)宗教儒学 203 (二)政治儒学 207 (三)哲学儒学 210 (四)伦理儒学 日 录 5 214 (五)生活儒学 217 (六)五种形态的意蕴 221 四 、人文儒学:儒学的本体形态 221 (一)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根本内容 223 (二)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生长之源 228 (三)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开掘之匙 231 (四)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学科化之果 234 (五)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应对挑战之法 239 五、“人文儒学”何以可能? 239 (一)如何超越“以西释中”的是与非? 243 (二)怎样走出理解儒学的困惑? 249 (三)飘浮在夏文中的朵朵疑云 253 六 、人文认知范式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豁显 253 (一)道德性命:研究内容上的豁显 258 (二)生机整体:宇宙观上的豁显 263 (三)直觉主义:思维方法上的豁显 270 (四)相融相济:人神关系上的豁显 275 (五)几点思考 第四章 儒学开展省思 281 一、儒学传道的四种方式 281 (一)以身传道 6 留学的义理与敞开 282 (二)以文传道 284 (三)以事传道 286 (四)以心传道 288 二 、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 288 (一)内生性要求 290 (二)经验性要求 290 (三)生存性要求 291 (四)意义性要求 292 (五)可能性要求 293 三 、当代儒学开展的三个向度 293 ( 一)生活的向度 294 (二)批判的向度 294 (三)信念的向度 296 四 、王国维的儒学范畴诠释及其范式意义 296 (一)任天之“命” 299 (二)直觉之“仁” 302 (三)本体之“诚” 305 (四)可范之“行” 308 五 、儒学的传承与开新 —以熊十力释“理”为例 308 (一)\\\\\\\\\\\\\\\"理\\\\\\\\\\\\\\\"之体性 312 318 325 326 331 336 341 349 349 350 352 355 355 359 362 368 368 371 375 目 录 7 312 (二)从“天理”到“物理” 318 (三)意义的延伸 325 六、“良知”的沦陷及其省思 326 (一)“良知”的认识论解释 331 (二)“良知”的科学方法解释 336 (三)“良知”的阶级学说解释 341 (四)“良知”沦陷之省思 第五章 儒学价值评估 349 一 、怎样看儒家思想的普适性? 349 (一)本体性根据 350 (二)主体性根据 352 (三)内在性根据 355 二、文化自信的三大基本要求 ——宋儒处理儒佛关系中的智慧 355 (一)兴我所长:筑牢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 359 (二)海纳百川:建立文化自信的健康心态 362 (三)以理服人:培育文化自信的科学理性 368 三 、方东美生态思想及其意蕴 368 (一)对哲学范畴的生态理解 371 (二)对哲学学说的生态理解 375 (三)方东美生态思想的意蕴 8 佰学的交理与散开 380 四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380 ( 一 )何为君子? 381 (二)君子人格要素 384 (三)君子人格之检讨 387 五 、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 — 以 先 秦 儒 家 为 中 心 387 ( 一)儒家榜样教化的展开 395 (二)儒家榜样教化的反思 第六章 儒学现状评说 405 一、儒家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405 ( 一)儒学当代困境的五种表现 409 (二)化解当代儒学困境之道 414 二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414 (一)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417 (二)国学研究的方法意识 422 (三)国学研究的评估规则 427 三 、展示阳明心学生命的三种视城 427 ( 一 )贯通的视域 430 (二)怀疑的视域 434 (三)实践的视域 438 440 441 444 446 446 447 449 451 453 453 458 460 464 438 四 、迈向新时代的阳明学研究 目 录 9 目录9 438 (一)阳明文化的普及 440 (二)阳明学研究的全面深化 441 (三)警惕阳明学研究中的弊端 444 (四)阳明学研究必须努力自我表达 446 五、当代儒学的四大使命 446 ( 一)义理的梳理 447 (二)百姓的教化 449 (三)社会的批判 451 (四)价值的落实 453 六、国学教育与研究若干问题 453 (一)国学教育中的“四个必须” 458 (二)书院能否孵化出大师? 460 (三)百余年来儒学的宗教性诉求及其不同意蕴 464 (四)在传承与创新互动中推动儒学的当代发展 ——基于“人类精神生命”维度的思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