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 字数: 250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黄向阳|
  • 商品条码: 978756172280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2
  • 出版年份: 2000
  • 印次: 28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德育概念进 行辨析。第一章着重探讨把 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 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 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 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 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 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 内涵,描述德育从“教育目 的”沦为“教育工作”的历史 演变,分析德育“工作化”对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 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 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 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 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 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 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 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 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 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 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 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 ;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 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 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 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 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 途径,尝试揭示通过学科教 学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机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把德育 的内容、手段、方法、途径 综合起来,考察它们在一定 的道德理论和德育理论指导 下的实际应用情况。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德育”的名与实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 (二)“德育”的名实关系 二、古代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 三、近代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四、当代中国的“大德育” (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二)“大德育”的合理性 五、从“泛指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限指道德教育的德育” (一)界定“德育”外延的三种抉择 (二)“大德育”的难题 (三)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四)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五)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 (六)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七)德育即道德教育 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教育的道德性质 (一)“教育”定义“两个凡是”质疑 (二)“教育”是个评价 规范词 (三)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 (四)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 二、教育与道德 (一)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二)“教育”的道德标准 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一)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 (三)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 四、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 (一)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 (二)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第三章 德育的必要性 一、怀疑与反对意见 (一)“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 (二)“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三)“道德天赋论” (四)“环境自发影响论” (五)“取消学校德育论”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一)基于人接受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二)基于人从事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三、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为取向的辩护 (一)学校与社会道德传统 (二)学校与社会新道德观 ……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第五章 德育内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