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经纬度

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经纬度

  • 字数: 230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作者: 刘泽华|编者:葛荃|
  • 商品条码: 978721311786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诸问题的文章集,由葛荃教授在广泛听取建议后选编而成。本书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为线索,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脉络、特征,对历史研究无法绕过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遍观念诸问题,展开细致讨论,相信既能为历史学专业人士展开学术研究提供启发,也能对一般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与历史有所帮助。本书语言深入浅出,文字平顺流畅,说理鞭辟入里,观点掷地有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读物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2018) 现代著名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所提出的“王权主义”学说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以他为核心的“王权主义反思学派”是继“侯外庐学派”之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又一个有着鲜明学术个性的史学流派,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镇。哲人其萎,覃思长存。 葛 荃 刘泽华教授首徒,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作为“王权主义反思学派”主要成员,致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及政治文化研究数十年,成果斐然。代表作有《走出王权主义藩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晚明东林党人政治精神研究》等,在学界颇有知名度。
精彩导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被冷落了30年。这几年,随着政治学的重新建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又提到日程上来。不少院校有关系科开设了这门课程,有一些研究者,陆续撰写论文和专著。但是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亟须深入讨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苏联学者有过清晰的概括:“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K.A.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中国学者也有相近的看法,他们说:“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的说法,我认为是相当深刻的,作为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之一是被抓住了。我同意上述概括,但又感到尚有不足的地方。在我看来,问题主要是把政治思想史的对象规定得过于狭窄,有碍于视线的展开。根据我的粗浅认识,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首先是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人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所谓精华是说哲学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具有普遍性。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流派和不同人物的认识有深浅精粗之分,这种认识上的差别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哲理化的程度不同。缺乏哲理的政治思想,一般地说属于直观性的认识。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就目前的认识状况,究竟把哪些命题视为政治哲学,或怎样才能更清楚地抽出政治哲学性命题,是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如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 “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中,有异想天开的幻想,有对现实生活深刻观察后的升华,还有切近实际的描绘,有的是现实主义的,有的则属批判现实主义的,有的是浪漫主义的,还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这些理论中,有奇想,更有深刻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辨。就庄子的“至德之世” “无何有之乡”而言,乍然看去,作者一本正经、绘声绘色讲述的理想世界,使人感到荒唐。他要求人类彻底回到大自然中去。在庄子看来,人们的社会性生活,不仅包括国家、政治,还包括一切知识文明以及仁义道德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都是祸害,是束缚人的桎梏,应加以灭除。人类应该像牛马在草原上自由漫步那样,过着“天放”的生活。对这种荒唐的追求,似乎可以一笑了之。其实,在作者到达这个荒唐的结论之前,还有深刻的思想作为先导,这就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及其矛盾问题。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对立,可惜没有看到两者历史的统一,而对于两者的对立,又缺乏一副科学的头脑去对待,于是走向极端,用人的自然性去否定和排斥人的社会性,推导出纯自然化的无何有之乡的幻境,从而也走到了绝境。作者怒斥了当时社会关系对人们生存权利的剥夺,可是他又企图让自然剥夺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权利。他谴责当时社会关系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呼唤还人以自由,可是他所向往的自由只不过是牛马自然生活式的自由,结果用自然的自由取消了社会性的自由和人的创造自由,人类反而失去了一切自由,人不再是人。在庄子的理想国理论中,到处是一片荒漠,可是在荒漠中又蕴藏着黄金。对先秦诸子各式各样的理想国理论,我们需要进行分析,沿着他们走过的思路,寻找他们的得失,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比如在农商关系上,有的主张重农抑商,有的主张唯农除商,有的主张农工商协调发展,有的主张以商治国,凡此等等,在政策上分歧甚多,各有一套理论。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与政治实践有远近之分,有关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方面的主张与实际政治最为接近。实际的政治家常常从这些主张中选择行动方案。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
目录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初探 / 001 第二讲 理念、价值与政治思想史研究 / 015 一、理念是研究者的指导 / 018 二、价值决定着研究者的取向 / 024 第三讲 先秦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成型 / 027 一、宇宙的本根同君主相配合与合德论 / 030 二、君主赞天地之化,成历史之变,握必然之理 / 032 三、君主一人独裁论 / 037 四、道高于君、内圣外王与强化君权 / 041 第四讲 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 045 一、传统人文思想的表现 / 047 二、中国古典的人文主义导向君主专制主义 / 054 三、人是等级的人 / 060 第五讲 经学思维方式与士人品性 / 069 一、汉代《五经》崇拜与经学思维方式 / 071 二、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 086 三、士大夫的混合性格与学理的非一贯性 / 103 第六讲 帝王观念与王权主义 / 107 一、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集成 / 109 二、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 / 119 三、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 126 第七讲 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 / 139 一、王权对“学”的支配与控制 / 141 二、士大夫 —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体 / 144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政治性与非逻辑性 / 149 第八讲 政治思维的阴阳组合结构与研究进路 / 153 一、阴阳组合结构的普遍性 / 155 二、思维定势与人的行动轨迹 / 162 三、阴阳组合结构的意义与影响 / 164 第九讲 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 167 一、君尊臣卑观念概述 / 169 二、从韩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 176 三、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框架 / 191 第十讲 传统政治观念与近代转变 / 195 一、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 / 197 二、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 / 238 第十一讲 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 / 253 一、为什么要从“价值”层面看儒学? / 255 二、传统儒学的价值结构 / 257 三、宿命与选择:尴尬的“儒学现代化”期待 / 264 四、结语:社会转型的“文化本土化”需求 / 269 附录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史几个宏观问题研究述要 / 271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概况 / 271 二、学术流派概述 / 282 三、关于研究对象问题 / 292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旨与分期问题 / 298 附录二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305 一、研究的初始 / 305 二、借鉴的限度 / 311 三、从“拿来”到创新 / 315 后 记 / 3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