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如此自由:李·米勒传
字数: 250
出版社: 中信
作者: 安东尼·彭罗斯
商品条码: 9787521773743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页数: 337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5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LEE》根据本书改编! 1927年,她登上了《Vogue》封面,此后当她的照片被用于卫生巾广告宣传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人们不屑的声讨信中,她为自己惹怒了那些一本正经的人而自豪;她与曼·雷一起发明了摄影的中途曝光技术,成为一位杰出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在“二战”的硝烟中,她颠覆了男性执掌相机的传统,从女性战地记者的角度给世界展示了战争带给这个世界的满目疮痍,其所拍摄的达豪集中营照片震惊世界…… 比起作为毕加索、曼·雷等人的缪斯,她更想成为自由的灵魂做自己。从时尚模特、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到战地记者,二十世纪最传奇的女性之一李.米勒,始终在冒险与挑战自我的路径上前行。正因其永远有不寻常之举,她如此评价自己“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恶魔。”
作者简介
作家、摄影师、雕塑家兼电影制作人。他是李·米勒和罗兰·彭罗斯爵士之子,是“李·米勒档案和彭罗斯藏品法利农场兼画廊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联合主任。法利是他父母的故居,目前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家之家。他著述颇丰,其中包括由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出版的《李·米勒亲历之战》。
精彩导读
第六章 《残酷的荣耀》: 战时伦敦 1939 — 1944 (节选) 李没怎么浪费时间就进入了《时尚》杂志的工作室,毛遂自荐去担任摄影师。起初,她在那里受到了冷遇。她已经有五年时间未有专业的作品问世,加之当时《时尚》的工作室由知名摄影师塞西尔·比顿等领导,人手十分充足。对方的回绝反倒激起了李的斗志,让她越发坚持不懈,她日复一日地在现场露面,无偿工作,想尽各种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那里的正式职员难免对她心生嫌恶,但她仍然与其中大多数人结下了友谊,尤其是工作室的老板西尔维娅· 雷丁。到了 1940 年 1 月,工作室有员工离职去参军,便空出了一个职位。《时尚》的主编哈里· 约克斯尔替她向内政部申请工作许可证,但她未接受以周薪八英镑的待遇成为正式员工,而是宁愿继续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工作。数周之后,从纽约发来了这样一份电报,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些许的傲慢: 西联公司电报 《时尚》杂志李·米勒收 伦敦新邦德街 1 号 很高兴你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不要再卖弄聪明。基本的品位、敏感性、艺术价值必将使你成为优秀的摄影师。不要再给评论家寄试拍的照片。 纳仕 第一年接到的委托都很普通。她偶尔要给社会名流拍肖像照,或者给雷克斯· 哈里森和迈克尔· 雷德格雷夫两人的妻子拍照,她们因其出众的穿衣风格而被选中。不过,更常见的工作还是给手提包、配饰等拍摄名为“本月之选”的单调系列照,与广告推销联动。时装则仅限于不那么亮丽的部分,比如孕妇装和童装。这项工作要求的是本分而非创造力,而罗兰· 豪普特的存在使这项工作没有那么折磨人。他是一位印度裔英国人,经常被比顿轻视。他是作为暗房的技术人员——所谓“令定影剂屈从的人”——从而加入《时尚》杂志的。他后来成了一名富有天赋的摄影印刷工,李特别欣赏这门技艺。他由于罹患某种白血病而免于被征召入伍。李乐于培养他,经常把自己不想干的乏味的研究工作丢给他。等到她去欧洲的时候,豪普特已经开始拍摄时尚作品了。最终,他凭借自身努力当上了摄影师,并从《图画邮报》那里争取到了一些工作。 战时,英国版《时尚》(一般被简称为“英时”)呈现出与当时的战火毫不协调的风格,其中基本没有提及过战争,杂志页面上那些养尊处优、衣着光鲜的女士与恐怖的闪电战仿佛相距十万八千里。1940 年 10 月,《时尚》杂志办公室遭到毁坏,这件事在杂?烹制的清蒸黑线鳕的味道也变了。 罗兰· 彭罗斯不仅肩负着军事伪装学讲师的责任,同时还是防空队队员。在德国刚开始轰炸英国的某天夜里,李与他一起出门巡视。那一晚月光皎洁,夜色甚美,而码头那边却正在遭受轰炸,看得人心惊胆战。从汉普斯特德望去,交错的探照灯光、猛烈的防空炮火,以及枪炮射击的微光,构成了一幅骇人的图景。枪声、飞机声此起彼伏,能把人震得头骨碎裂,更增添了这一幕的可怖。有那么一刻,战况尤为惨烈,他们周围是枪林弹雨的轰鸣,李却拽住罗兰的手臂,让他转过身来,面向自己。她眼中闪烁着陶醉的光芒,喘着粗气问他:“噢,亲爱的,你不觉得兴奋吗?” 罗兰并不像她那么激动。他在宅子前的花园挖了一个小小的防空洞,内部以粉色和蓝色作为装饰色。大概是为了伪装,从外面看,这防空洞看着像一座小坟墓,进入时要先穿过洞口,再沿着狭窄的木台阶往下走。虽然作为避难所的功效值得怀疑,但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平静。空袭期间,李、罗兰和碰巧留在这里的人都一起挤进了这个防空洞。因为大家根本睡不着觉,所以他们就没完没了地玩纸牌,其间还穿插着拼字游戏和李百试不爽的填字游戏。有一回,轰炸特别激烈,李养的猫咪“出租车”(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每次停电时不管怎么呼唤,这只猫都不理会)从半开的洞门中猛冲进来。这只可怜的家伙跳到牌桌上,吓得浑身僵硬,后背拱起,奓毛的尾巴活像一根瓶刷。追赶它的家伙紧随而至,站在最上一级台阶上,被爆炸的闪光所照亮——原来不过是只小老鼠。 唐郡山最初的访客之一,是与罗兰分居的妻子瓦伦丁,她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兼作家。她原本打算从喜马拉雅山返回住在法国加斯科涅的父母身边,但由于战争的干扰,她被困在了伦敦。罗兰并没有掩饰自己与李的关系,所以她对跟李相见有些担忧。几人约在宅子附近一家名叫“共济会武装”的酒馆里见面。因为罗兰有些耽搁,李便自行前往,她凭借肖像照认出了瓦伦丁,并主动与之攀谈。等罗兰赶到时: 瓦伦丁一跃而起,她很高兴我终于来了,因为她听说李·米勒随时都可能来,而她当然不想与此人见面。“可是,”我大声说,“跟你聊天的人就是李啊。”听见这话,瓦伦丁不由惊呼道:“噢!她这个人 可真好!”假如事先刻意安排,这样对大家都有利的意外就不可能在如此坦诚的气氛中发生。从此以后,她们二人结下了长久而亲密的友谊,这令我既吃惊又欣慰。 实际上,这段友谊远不如罗兰想象中那样美好。他深爱着这两个女人,他从未想过她们俩并没有彼此相亲相爱的道理。李与瓦伦丁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休战,而非真正的友谊。李对瓦伦丁始终保持着体谅,后者对她也报之以疏离的礼貌。 …… 为了调剂一系列枯燥的工作,她开始与两位美国同胞合著一本书。《残酷的荣耀:战火中的不列颠图集》(以下简称为《残酷的荣耀》)的目标读者是美国公众,旨在展示德国的袭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该书的编辑是欧 内斯廷·卡特,序言则由美国广播员埃德·默罗撰写: 书中的影像展示了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这些都是真实的照片,我们当中有些人曾报道过英国在战火和爆炸中遭受的严峻考验, 对我们而言,这些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凭借脆弱的古老建筑,凭借血肉之躯和无畏勇气,这些英国人为自己争来了生存。通过这本小书,读者得以一窥他们的战斗情形。不管采用了怎样的办法,他们总能在夜晚战胜自己的恐惧,在清晨到来时则继续出门上班。书中收录的都是依靠上佳的鉴别力挑选出来的照片。我本来打算给大家瞧瞧考文垂那些白骨外露的坟茔,破碎的尸体被温柔的双手从 家中的地下室抬出,其上覆着棕色尘埃,看上去就像被乖戾的孩子随手丢弃的布娃娃。但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免于目睹今日英国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死景象。 出版商在注释中道:“李· 米勒女士的照片都是专为本书拍摄的。” 然而实际上,是先有了这些照片,然后才有了创作这本书的灵感。这是李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开始,她在巴黎和纽约都没有拍出过如此具有洞察力的照片。她凭借着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目光,在每张照片中都捕捉到了可以从多个层次加以阐释的主题。从表面上看,有一张题为《雷明顿万籁无声》的照片或许表现的是一台受损的打字机,而在潜意识层面,这台被砸烂的机器却敲出了一篇雄文,讲述战争对文化的侵袭。最简单的镜头往往也最传神,这些照片所反映的真相是用其余任何方式都无法表达的。在这些影像中,埋藏着熊熊燃烧的怒火。然而,在李朝着魔鬼呐喊的同时,影像中也隐藏着风趣的才思,在她拍摄的照片里,砖块从受损的新教教堂门口滚出;头戴帽子的人体模型浑身赤裸,正要在空旷的街道上拦下出租车;两只趾高气扬的鹅从一颗硕大的银蛋即一只防空气球前招摇而过。如果《残酷的荣耀》这本书未曾出版,难以想象其中的某些照片要如何才能进入公众视野,因为其中蕴含的风格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该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由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在纽约同步推出了精装版。大西洋两岸的媒体都刊发了热烈评论。尤其是书中一张题为《对文化复仇》的照片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注意,在照片中,倒地的美人被一根铁棒敲断了喉咙,胸脯被砖头砸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张照片被转载过无数次,甚至还出现在一家阿拉伯语报纸的头版位置上。 …… 李的书信始终有一种直白的叙述风格,她最早的文章就是书信体。以 下内容摘自她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自从圣诞节前以来,我们获得了空袭期间最美妙的战争间歇—— 这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良机,可以重新活得像点人样,而不仅仅是吊在悬崖边缘挣扎。我们既紧张、疲惫,又沮丧、担忧。当时,我或许已经给你们写过一封信,充分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每一次,某种迷信思想或是徒劳的感觉都会阻止我,就仿佛等你们收到信的时候,我也已经遭遇了变故,或者信上所写的内容已经不再符合真实情况。我当时试着写下的那几封信或寥寥一点文字都是无可救药的错误,仅仅反映了一闪即逝的恐惧,强装出来的勇敢,以及冷漠和愤怒,或者往往只是醉酒后的多愁善感。 在 9 月刚过去几天之后——感觉就像只软壳蟹——我们还没来得及重新启用防空气球,大家便因为在白天的大型空战中获胜而欢欣鼓舞。这件事固然振奋人心,但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一个个都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三个月的夜晚都过得如同在地狱一般紧张。白天又要操心通过某条疯狂的路线赶去工作。清点在场人数,看是否每个人都活了下来。工作仍在继续进行,这成了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工作室连一天也没歇业过——它被炸弹炸过一回,被子弹击中过两回。隔壁燃烧的建筑还在冒烟,而我们却在工作。湿漉漉的焦木散发难闻的气味。爆炸后的臭味。消防水管还在楼梯上,为了进去,我们只好光着脚涉水而行。小餐馆拿便携式煤油炉来烹制食物。我们不得不扛着水去冲厕所。谁只要碰巧凑齐了燃气、电和水,就可以把照片和负片带回家去,好在夜里赶工。实际上,我们睡在厨房走廊的地板上,有时还会有十多个朋友躺在这里。他们有的是因为炸弹而无法回到自己的公寓,有的是为了躲避定时炸弹,还有的仅仅是因为觉得汉普斯特德更安全。 过了许久,她又在写给埃里克和玛菲的一封信中追忆道: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了不起的埃德娜·蔡斯(美国版《时尚》编辑)。她不仅是我的前辈,更是我的女神,是品味、谨慎与优雅的典范。在轰炸期间,她给我们寄来了一份简报,说她注意到我们没有戴帽子,而且,她也不赞成我们在腿上染色,在腿后面划线,以此来冒充长筒袜。英国根本找不到尼龙袜,直到美国空军带来了一些,当作奢侈的礼物。那天,我碰巧在办公室里值班,虽然回老板的信根本不是我份内的事,但我还是以我本人的名义发了份电报,我写道:“我们没有配给券了,也没有长筒尼龙袜。”过了一周,他们就给每位员工寄来了三双长筒袜。 1941 年至 1942 年冬,有大量美国人涌入英国: 李眼看着自己恼人的同胞们带来了大量好东西:香烟、威士忌、面巾纸,还有罐头之类堪称美味的食物。饱受战争侵扰的英国人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了。她刚认识了一些美国记者朋友,他们已经与美国军队签约,当上了战地记者。他们在萨维尔街购买簇新的制服,在美国陆军邮政交易所购物,这家机构足以让未来的超市相形见绌。他们还在大张旗鼓地准备,显然是要重新打回欧洲大陆。李察觉到了两种现象,一是别人有充足的面巾纸,而自己却没有;二是自己可能会被排除在十年内最重大的新闻事件之外。这快把可怜的李· 米勒逼疯了。后来我们有人向她建议:既然她是如假包换的波基普西市出身的的美国人,那她也可以向美军申请获得战地记者的资格。二十年来她一直侨居异乡,从未想过还能以美国人的身份去这样做。 尽管人们对于允许女性执行某些原本属于男性的任务存在严重偏见,但李的申请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她仍需完成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不过现在,除了舒洁牌和骆驼牌的产品之外,李还获得了一展身手的余地和动 力,可以去寻觅自己的故事。战地记者的资格就像一把具有魔力的钥匙,为她开启了通向禁地的入口,那里是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的地方。身为摄影记者,她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与美国陆军的护士有关,她以欣赏的态度不辞辛苦地报道了护士对自身职责的种种感受。后来,她又与戴维·E. 谢尔曼携手,她发现,他们两人在工作中可以互相帮助。他和她一起去苏格 兰,协助她拍摄了英国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从事训练和航行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刊登在《时尚》杂志上,占据了四页篇幅,并由莱斯莉·布兰奇配文。后来,这些照片又由霍利斯与卡特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镜头下的英国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该书问世后大获成功。 ……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生活 1907—1929 1 第二章 巴黎的超现实主义摄影 1929—1932 17 第三章 纽约时尚摄影 1932—1934 53 第四章 埃及与第一次婚姻 1934—1937 67 第五章 逃离埃及 1937—1939 101 第六章 《残酷的荣耀》:战时伦敦 1939—1944 125 第七章 亲历之战 1944—1945 163 第八章 虚度光阴:奥地利 1945 209 第九章 最后的华尔兹:东欧 1945—1946 223 第十章 带翼之蛇:汉普斯特德和萨塞克斯的 婚后生活 1946—1956 265 第十一章 美食、友人和远方 1956—1977 309 后记 331 注释 33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