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国史话

三国史话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 作者: 吕思勉著
  • 商品条码: 978751390563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我国东汉与西晋历史时期中,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因往往习惯于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思勉则以客观、中立的史学观点,以通俗浅显的大众语言,纠正了长期以来许多源自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不该被后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出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之后亦成为历史学大师的钱穆就曾受业于吕思勉。? 吕思勉一生著述浩繁,涉猎颇广,仅史学代表作就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等等,堪称学界泰斗。?
精彩导读
宦 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 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目录
目 录 三国史话 ?3?楔子 ?6?宦官 14?外戚 21?黄巾 30?历史和文学 33?后汉的地理 39?董卓的扰乱 48?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59?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65?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75?赤壁之战的真相 85?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96?替魏武帝辩诬 105?从曹操到司马懿 111?替魏延辩诬 119?姜维和钟会 三国史话之余 129?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132?司马懿如何人 138?司马氏之兴亡 143?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149?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 164?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