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在美术馆遇见爱因斯坦:艺术与科学的20次碰撞

在美术馆遇见爱因斯坦:艺术与科学的20次碰撞

  • 字数: 285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英]伊恩·布拉奇福德,[英]蒂莉·布莱思
  • 商品条码: 978754268732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与科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就像两条平行线,无法有交集。然而综观历史,艺术家与科学家其实一直在彼此启发、相互借鉴,甚至密切合作。 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透纳的绘画?歌德、济慈、雪莱等文学家分别如何看待科技进步?爱因斯坦怎样启发了观念艺术家?为什么说晶体学家欠壁纸设计师的钱?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时代,艺术家如何保持创新?…… 20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应启蒙运动以来艺术与科学发展的20个重要节点。艺术创新与科技发明之间的奇妙交集,揭示了人类创作灵感的多样性,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伊恩·布拉奇福德爵士(Sir Ian Blatchford),2010年开始担任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的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后兼任科学博物馆(伦敦)馆长。曾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副馆长。布拉奇福德拥有跨学科学术背景,曾在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攻读法学专业,后获得了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文艺复兴研究硕士学位。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基金会的主席,古物研究学会的成员。2019年,因对文化教育做出的贡献,被授予爵士头衔。他与蒂莉·布莱思共同编写了本书,二人共同主持随书推出的BBC Radio 4系列节目。 蒂莉·布莱思(Tilly Blyth),著名策展人,曾就职于大英图书馆等多个国家级收藏机构,拥有丰富的博物馆管理经验。布莱思在大学主修物理学,后转向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产业战略学硕士学位以及技术史与技术社会学博士学位。2022年,她成为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学院的教授及院长。她还是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BAFTA)的成员。布莱思在英国科学博物馆工作长达二十年,担任藏品主管和首席策展人。2024年10月,她被任命为威尔德与丘陵地生活博物馆馆长。 ◎ 译者简介 于典,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累计翻译量达百万字,曾在科技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
精彩导读
1.视觉文化和科学实践的核心都是个体的想象力。人们普遍认为,艺术释放了人类最强大的创造力,但科学从本质来讲也起源于创造力的火花。18世纪末,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感叹道:“今日证实之事,曾是昨日之幻想。” 2.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虽然受过医学训练,但他对科学分类和理性持谨慎态度。1817年12月28日,在浪漫主义作家的晚宴上,济慈表示,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艾萨克·牛顿“将彩虹简化为棱镜的色彩,从而摧毁了彩虹所有的诗意”。1820年,济慈在他的诗作《拉弥亚》(Lamia)中明确表达了这一批判,将科学描述为想象力的毁灭者。然而,其他艺术家却欢迎科学思维的新模式。约翰·康斯特布尔认为风景画是自然科学的延伸。在济慈发表《拉弥亚》的那年,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也发表了诗作《云》(The Cloud),似乎是在向英国气象学家卢克·霍华德(Luke Howard)致敬。霍华德创造了云的分类系统,让云有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各种名字。对于雪莱来说,霍华德的分类法中云的可变性是自然界循环的隐喻,他在另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变化,但我不死。”德国作家、博物学家和博学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也认为这种新的气象命名法令人着迷。 3.约翰·罗比森(John Robison)和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等保守派评论家认为,关于一氧化二氮实验的情绪化、描述性的报道,意味着这是一门容易产生“狂热”(enthusiasm)的科学——这并不是夸赞:“狂热”这个词具有明显的负面含义,在17世纪曾被用来描述持有异见的宗教,而这往往又等同于政治叛乱。因此在伯克和其他人看来,一氧化二氮实验就是这些科学家的颠覆性政治目标在化学领域表现出的征兆。批评家们将气动隐喻编织到他们的攻击文章中,称这些人对政治的狂热“充满气焰”而且“反应剧烈”。伯克在《法国大革命反思录》(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1790)中写道:“狂野的气体,固定的气体,显然都失控了。”这是政治自由的气体,是危险的东西。普里斯特利经常被画入讽刺漫画,画中他的论文散发着烟雾,而吉尔雷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图像是多么便于用来调侃社会和政治。 4.我们往往认为透纳对自然的态度和华兹华斯一样浪漫。当然,伟大的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在《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第一卷里赞扬了他对自然界的关注。但是,透纳并非只有这一面。他同样拥抱科技进步,对科学和工业题材有着浓厚的兴趣。19世纪初,皇家美术学院和皇家学会坐落在斯特兰德街的萨默塞特宫,因此,作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成员,透纳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透纳在科学界有着良好的人脉:他受工程师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委托为后者的贝尔礁灯塔作画,他与迈克尔·法拉第讨论颜料,他还认识布鲁内尔的前雇主——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这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当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并不像19世纪末的许多人那样认为彼此驻扎在不同的领域。 5.铁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旅行,也改变了时间本身,现在各地的时间都必须标准化,以符合火车时刻表。正如狄更斯所言:“竟然存在着要通过观察钟表而得知的铁路时间,仿佛太阳放弃了报时的职责。”同是小说家的威廉·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坦言,感觉自己一半身处崇尚骑士和传奇故事的古代,一半身在将布鲁内尔这样的创新者视为新英雄的现代。他说自己“既属于新时代,也属于旧时代。我们既属于骑士精神和黑太子爱德华的时代……[也]属于蒸汽时代。我们走出了旧世界,踏上了布鲁内尔的巨大火车甲板……”。 6.骑自行车最初是贵族的专利,因为只有他们才买得起昂贵的定制自行车和三轮车。富有的年轻男女在公园里炫耀他们的新玩具,并付费参加私人课程来学习驾驶这种有轮机器。三轮车的目标受众是老年人——另外还有女性,三轮车使她们能够逃离令人窒息的日常生活环境,探索新的社会空间。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女性骑三轮车与其说是为了去什么地方,不如说是为了逃离原来的地方。” 随着自行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容易买到,它们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娱乐工具。随着数百家制造商竞相推出各种设计(包括三轮车和双人自行车)、大规模生产的兴起以及二手市场的出现,妇女和工人阶级也能买得起自行车了。其结果就是19世纪90年代自行车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而其影响则远远超出了物理上的旅行。《泰晤士报》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在1892年评论道:“毫无疑问,自行车是社会的福音——甚至在某些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场社会革命。” 7.对于德国达达主义运动中幻想破灭的艺术家来说,战争证实了这个国家正被腐败和民族主义政治、压抑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绝对一致的文化思想所控制。尤其是柏林的达达主义者,他们认为政府就是国家机器,践踏人们的精神,让人民遭受剥削,让他们的身体成为耗材或可替换的零件。机器摧毁并肢解人,但假肢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生产方式中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伤残退伍军人可以作为优化后的新零件被插回到机器中。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压迫性破坏和禁锢的工具,还是解放的力量?这个问题将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之间紧张关系的来源。 8.我突然意识到,相机是一种媒介。它既不是一门艺术、一项技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种爱好——它是一种工具。这是一种非凡的绘图工具。就好像我和大多数普通摄影师一样,过去一直沉浸在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里,认为铅笔只能用来画点——当你意识到铅笔还可以画线时,你会明显地感到自由! ——大卫·霍克尼,1982年 9.澳大利亚音乐家、作曲家尼克·凯夫(Nick Cave)认为,未来由计算机创作的音乐可能会唤起人们的强烈情感,甚至可能比人创作的音乐有更强烈的感染力。但也许令人欣慰的是,他认为,算法永远无法完全取代人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对凯夫来说,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失败和缺陷。“一首好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敬畏感。”他说—— “[而且]敬畏感几乎完全是以我们作为人类的局限性为前提的。敬畏感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敢于超越自己的潜力……我们实际上聆听的是人类的局限性以及超越局限性的胆识。尽管人工智能拥有无限的潜力,但它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10. 科妮莉娅·帕克一直对科学理念十分着迷,并从中获得灵感。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而想象力往往以视觉形式出现,这些视觉形式正是帕克一些作品的出发点。“我喜欢早期的科学,或者说二三十年代的科学,”她这样说道,“那时候有很多视觉类比,科学家会通过视觉上的对等物来解释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我接触科学的切入点。” 帕克甚至认为,与艺术家的作品相比,科学家偶尔在不经意间创造出的作品可能更好:“我确实认为,科学产出的偶然艺术与艺术家创造的刻意艺术之间存在关联,但我不禁感到,科学偶然创作出的艺术有一种纯真,而这种纯真又带有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力量与奇异的美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留心观察。
目录
序言 浪漫时代(1750—1850) 第一章 科学之崇高:黑暗中的知识启蒙 第二章 奇观大师:熔炉前的工业戏剧 第三章 讽刺科学:吉尔雷和笑气 第四章 观察空气:康斯特布尔的云 第五章 跟随进步之轨:蒸汽时代的透纳 第六章 纸上植物:植物学的艺术 热情时代(1850—1940) 第七章 触达月球:摄影的真相 第八章 染料竞艳:色彩实验与工艺美术运动 第九章 捕捉动态:视觉vs. 现实 第十章 赞美速度:自行车与社会运动 第十一章 拒绝理性:作为抗议艺术的达达 第十二章 工业机器中的人类:劳里的烟囱 第十三章 知识的形式:作为缪斯的数学模型 矛盾时代(1940年至今) 第十四章 超音速:可能性的艺术 第十五章 来自原子的图案:设计未来 第十六章 神奇的材料:合成改变日常生活 第十七章 用宝丽来感知:霍克尼的摄影实验 第十八章 保护地球:核能与银幕上的政治悲观主义 第十九章 机器巴赫:人工智能与算法 第二十章 想象宇宙:未知边缘的概念艺术 图片来源 注释 致谢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