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纪德人生三部曲(《如果种子不死》+《地粮·新粮》+《遣悲怀》)
字数: 511
出版社: 广西师大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商品条码: 9787559878595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64开
页数: 1288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8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I.《如果种子不死》 “一个可能很快就凋萎的桂冠,我一点都不想要。” 遭遇人生变故与舆论谴责之后,面对创作与道德间的冲撞与撕扯, 五十岁的纪德回望半生,展开自我清算, 写下坦率到天真的回忆录与忏悔书: 前半部分追溯敏感压抑的童年时光、悉数坦白青春的悸动与爱恋, 在他的成长路上,天性与束缚不断角力,禁欲主义与无畏之爱展开持久对峙。 后半部分记录改变纪德人生、写出《地粮》等系列作品的北非之旅及与王尔德等人的真实交往, 以率性之姿跃出时代的禁锢,引领数代青年展开一场朝向自由的长久叛逃。 II.《地粮·新粮》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 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 他狂热地表达生命的能量,想摆脱文学界的矫揉造作,宣称要让文学“赤脚踩在地上”。 六十六岁的纪德,用一生的思想食粮回应少作,时隔半生,再度谈论爱情、孤独、自由、欲望, 凝结成一段段沉思中的美丽箴言,命名为《新粮》。 III.《遣悲怀》 ——“我强制自己对自己高度忠诚。我有新的东西要说。” 《遣悲怀》献给灵魂伴侣、创作原型玛德莱娜: “我的所有作品都向她致意;没有任何书写像我的这般源自如此私密的动机。” 写作,是哀悼和丧失最后的救赎,切开自我的所有截面,直面欲望、背叛和愧疚, 也展示懦弱、遗憾和伤痛碾过身体的痕迹, 允许自己越过边界,在道德与现实的鸿沟里反复来去。 《纪德日记》则包含了纪德一生创作的核心注脚,横跨人生重大阶段,将自我作为方法, 这种赤诚的袒露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都堪称绝无仅有: “我想以一种更神经质、更尖锐、更干练的方式表达自己。” 这是更真实鲜活的纪德,对自我和时代的透视散落在道德、自由、人性、美学、阅读、政治、欲望的吉光片羽里。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 (André Gide,1869—1951) 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69年出生于一个新教家庭,度过了充满禁令的童年;早年创作受影响于歌德、王尔德,北非游历之经历更深刻塑造其创作风格。以《窄门》《背德者》等小说揭示道德困境,借《地粮》开创散文诗新范式,凭《如果种子不死》拷问自我真实,确立现代自传文学典范。其作品因突破传统道德边界,既为其获得“大写的现代人”等赞誉,亦招致无数舆论抨击。 1909年,参与创立《新法兰西评论》,系统推介普鲁斯特、克洛岱尔等作家,塑造20世纪法国文学坐标系。1951年,因肺炎在巴黎病逝,葬于亡妻玛德莱娜墓旁;逝世后,《遣悲怀》据其生前指示出版完整版。1952年,其作品因拆解教条框架,倡导追寻自由天性的全新伦理观,被法国天主教教会列为禁书,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解禁。 译者 | 严慧莹 1967年生,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当代法国文学博士。目前定居巴黎,专职文学翻译。译有《终极美味》《无爱繁殖》《反抗者》等书。 译者 | 唐祖论 1931年生,曾就读于华东新闻学院(1949)、南京大学法语专业(1955), 主要译著有《地粮·新粮》《巴黎圣母院》《瓦莱里散文选》等; 2007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学术奖骑士勋章, 2009年获“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毛凤仔 1931年生,毕业于燕京大学, 先后在南京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担任教授。 译者 | 徐丽松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旅居法国多年,分别于巴黎七大、里昂二大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攻读语言学及跨文化研究,目前从事英法文学翻译及商务工作。译有《法式诱惑》《父亲的失乐园》《风沙星辰》等。
精彩导读
I.《如果种子不死》 我出生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时我父母住在美第奇街一套位于五楼或六楼的公寓里,几年之后搬离,所以那套公寓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记得公寓的阳台,或说是从阳台上看到的景物:正前方的广场和水池中的喷泉──更准确地说,我记得父亲为我剪的纸龙,我们从阳台投向空中,它们随风飘过广场水池上空,一直飞到卢森堡公园,被高高的栗树树枝截住。 我也记得一张很大的桌子,无疑是餐桌,铺着一块垂地的桌布,我和门房的儿子溜到桌布下,他和我同龄,有时会来找我玩。 “你们在下面搞什么鬼?”保姆大声问。 “没什么。我们在玩。” 我们把带到桌下当幌子的玩具大声晃动,其实我们玩的是别的:我们不是在一起玩,而是两人紧靠着,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玩的是叫作“坏习惯”的游戏。 我们两个当中,是谁教对方这个玩法的?是谁先开始?我不知道。必须承认,有时候小孩不必人教,自己就会发明这些游戏。至于我,我不记得到底有没有人教我,我又是如何发现了这种快感。在我记忆所及之处,它就已经存在了。 我知道说出这件事是个错误,也清楚会造成的后果,我已预感到人们或许会拿这件事来攻击我。但我的自传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真实。就当我是因忏悔才写这本自传的吧。 在那个纯真的年纪,人们希望孩子的心灵只有透明、温柔、纯净,然而我在自己身上看见的,却只有忧郁、丑陋、阴险。 大人带我到卢森堡公园去,但我不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离得远远的,一脸忧郁,待在保姆身旁,看着其他孩子玩。他们用小桶装沙子,做了一排排漂亮的沙堆……趁保姆转过头的一瞬间,我冲过去踩塌了所有沙堆。 II.《地粮·新粮》 拿塔纳埃勒,对于许多美好的事物,我耗尽了我的爱。这些事物的光辉来自我为之不断燃烧着的爱。我无法使自己厌倦。任何热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爱的耗损,一种美妙的耗损。 那些怪僻的意见,那些思想上的极端迂回曲折,那些分歧不一,永远吸引着我——异端分子中的异端分子。每一种思想,只有在它不同于别的思想时,才能使我感兴趣。因此,我排斥了同情。在同情之中,我看到的只是承认一种共同的感情。 拿塔纳埃勒,爱根本不是同情。 行动吧,别去判断这是好是歹。去爱吧,别担心这是善是恶。 拿塔纳埃勒,我要教给你热忱。 拿塔纳埃勒;宁可要一种悲怆的生存,也不要那种安宁。除了那死亡的长眠,我不需要其他的安息。我担心,在我一生中没有得到满足的种种欲望和精力,会继续存在而使我极度痛苦。我希望,在把压积在我胸中的一切情愫都表露在人间以后,我能心满意足而又万念俱寂地死去。 拿塔纳埃勒,爱根本不是同情。你明白,这两者并不一样,不是吗?有时,只是由于害怕失去爱,我才会对忧愁、烦恼、痛苦产生同情;否则,我是很难忍受它们的。要让各人自己去关心生活。 (今天我不能撰写,因为谷仓中有一个轮子在转动。我昨天就见到它了。它在打油菜。屑粒飞舞着,油菜籽纷纷滚落在地上。灰尘使人窒息。一个妇女在推磨子。两个可爱的男孩,赤着脚,在收油菜籽。 我哭了,因为我没有什么别的话好说。 我知道,在你没有什么话好说的时候,就不动笔。可是我却写下来了,对同一题材我还要写些别的东西。) * 拿塔纳埃勒,我喜欢给你一种任何人还没有给过你的快乐。我不知道怎样给你这种快乐。可是,我确实拥有它。我想比任何别的人都更亲昵地和你谈话。我想在黑夜到达,那时你接连不断地展开和合上许多书本,在每本书中,寻找比以往所得到的更多的启示;那时你的热忱由于感受不到支持,即将变成忧愁。我只为你而写,我只为你的这些时刻而写。我要写一本这样的书,那里面任何思想,任何个人的感情对你都好像不复存在,你会觉得你在那里面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热忱的投影。我愿意靠近你,并愿你爱我。 伤感只是消沉的热忱。 任何人都能赤身裸体,任何感情都能饱满充溢。 我的感情开放了,犹如一种宗教。你能领悟这一点吗?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穷尽的存在。 拿塔纳埃勒,我来教给你热忱。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如果说我们的灵魂能有若干价值,那是因为它比别的一些东西燃烧得更炽烈。 III.《遣悲怀》 昨天晚上我想着她,和她说话,就像我过去常做的那样,而且在想象中比现实里当着她的面更轻松自在;然后,我倏地想到:她已经不在人间了啊…… 的确,我经常会去离她很远的地方,一走就是许多天。但自打孩提时代开始,我就养成了向她报告一天收获的习惯,并在心中将她与我的悲伤和喜悦联系在一起。昨晚我就是这么做的,但忽然想起,她已经死了。 一切骤然失去了颜色,变得暗淡无光,无论是近来我对一段远离她的时光所做的回想,还是此时此刻的回忆;因为我在思绪中重新经历那些事,都是为了她。我立刻明白,失去她以后,我的存在也变得虚无,再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 我不太喜欢“艾玛纽埃尔”这个名字,为了尊重她的谦虚,我在作品中给她取了这个名字。她真正的名字之所以令我欢喜,可能只是因为从小到大,她在我心目中一直召唤出优雅、温柔、聪慧和善良的形象。这个名字被别人使用时,我会觉得它仿佛被篡夺了;在我看来,唯独她有权使用这个名字。当我为我的《窄门》创造出“阿莉莎”这个名字时,并非是出于矫情,而是为了保留。阿莉莎只能有一个。 可我书里的阿莉莎并不是她。我描绘的不是她。她只是我构思女主角时的出发点,我不认为她曾在其中认出多少自己的身影。她从没和我谈过那本书,因此,我只能推测她读它时可能有过的思索。那些思索对我而言一直带着悲痛的色彩,就像一切源自她内心的那股深沉哀愁的东西;我是在很久之后才开始揣度出那种哀愁的,因为她那极为含蓄的性格一直阻止她将其显露、表达出来。我为我的书设想出来的情节无论再怎么美,难道不是在向她证明,我对现实的戏剧性一直视而不见吗?想必她感觉自己比阿莉莎简单得多,比她正常、平凡得多(我的意思是,比较不像高乃依描绘的女性角色,不那么紧绷)?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美貌、优点,怀疑一切使她如此光彩照人、如此珍贵的事物。我想,我是在后来的岁月里才更加理解她的,但在我爱意最强烈的时候,对她的误解又何其深重!因为我的爱所带来的意义,并非在于接近她,而是在于设法接近我所创造的那个理想人物。至少这是我现在的感觉,而且我不认为但丁对贝雅特丽齐做的事与此有何不同。她已不在人世的此刻,我之所以企图重新找到、追溯她的往昔,那也是──特别是──出于一种做出补偿的需求。我不想让阿莉莎的幽灵遮蔽她真实的自我。
目录
I.如果种子不死 II.地粮·新粮 III.遣悲怀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