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末民国时期人格权制度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人格权制度研究

  • 字数: 245
  • 出版社: 陕西人民
  • 作者: 苗春刚|
  • 商品条码: 978722414901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格权制度是近代民法 制度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本书以近代人格权制度为 视角,从文本、司法实践 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并辅之以学说上演绎的考 察,以梳理其在近代中国 的嬗变,力图解释近代人 格权制度实践的效果及嬗 变过程中展现的法律意义 。
作者简介
苗春刚,山东潍坊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独立承担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一项,作为主研人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中国法制史等。
目录
绪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分析框架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权之演进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权在西方之演进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格权萌芽 二、近代民法人格观形成 三、近代西方的人格权立法 第二节 传统中国人格观与身份差等的社会秩序 一、传统中国的人格观 二、身份差等的社会秩序 第三节 近代人格权在中国的引入 一、近代人格观在中国的传入 二、《大清民律草案》起草与近代人格权 三、清末人格观文本与实践的脱节 第二章 清末民初人格权制度之确立 第一节 清末民初人格权制度之立法 一、清末修律时的人格保护立法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格保护立法 三、《大清民律草案》中激进的人格权立法 四、民国《民律草案》中人格权立法 五、清末民初人格权立法特点 第二节 民初大理院裁判的属性、法源与价值导向 一、民初大理院裁判属性 二、民初大理院人格权裁判法源 三、民初大理院裁判的价值导向 第三节 人格平等引导下渐进的大理院裁判 一、物质性人格权实践 二、精神性人格权实践 第四节 清末民初地方审判厅人格权裁判 一、物质性人格权实践 二、精神性人格权实践 第五节 社会思潮与差异化的人格权实践 一、最高法院与地方审判厅保护的差异 二、不同类型人格权保护的差异 三、社会思潮与人格权保护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人格权立法、司法(1927—1949年)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人格权立法 一、民国民法典颁行前的人格保护立法 二、民国民法典中的人格保护立法 三、宪法性文件与人格保护 第二节 民国民法典颁行前的人格保护实践 一、物质性人格权实践 二、精神性人格权实践 第三节 民国民法典颁行后的人格保护实践 一、物质性人格权实践 二、精神性人格权实践 三、人格权保护的新趋势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审判厅裁判 一、物质性人格权实践 二、精神性人格权实践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人格权制度的学理阐释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关于人格权的学说之演进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人格权学说评析 一、以译介西方理论为主 二、缺乏本土化意识 三、融合两大法系理论 四、学说与司法、立法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五章 人格权近代化的社会动力与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格权近代化 二、民主政治的确立与人格权近代化 三、收回领事裁判权与人格权近代化 四、社会文化与社会本位立法思潮的冲击 结论 一、人格权立法之反思 二、人格权近代化的渐进性与多层次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