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余音在野——乡村川剧团影像记忆

余音在野——乡村川剧团影像记忆

  • 字数: 29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刘莉|
  • 商品条码: 978755986637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用10万字、近200幅照片忠实记录了十余个川剧戏班近10年来的变迁史。川剧戏班多以家庭为主体,家庭的家长即是班主。他们在乡村流动演出,靠乡亲们打赏维持生活。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他们越来越没有市场,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很多戏班解散,演员改行。戏班演员对传统艺术着迷,视川剧艺术为生命,社会的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他们一边教子女演戏,又希望子女能有更好的出路,这不仅仅是某几个戏班的命运,更是传统艺术的命运。本书从图片到文字,都透着作者的人文关怀。 \\\"
作者简介
\"刘莉,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1年度《大众摄影》影像十杰,2015年度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2015年度图片故事“今镜头”十佳摄影师,2017年度四川文联摄影类优秀文艺家。 多年来专注纪实、人文摄影,长期关注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品曾荣获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金收藏奖,作品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16年“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2019年侯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第八届巴蜀文艺奖摄影作品奖等多项荣誉。作品多次在北京、成都、平遥、大理等地举办专题展览。代表作品《草根戏班》《佛门春秋》《山那边》《朝圣之路》《茶馆名人》《大山深处有人家》等。\"
精彩导读
\\\"《活着唱着》 庹长青老人也是赵小利戏班的铁杆戏迷,对戏班和演员都有很深的感情。在十几年的相处里,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都明白川戏市场萧条,生意不好做,赵小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这些戏迷贴钱在搞班子,演员也辛苦,唱一天才几十元钱,所以他们才跑那么远的路来捧场。 任登昌老人手里拿着一台平板电脑,戴着耳机在听戏,嘴里还咿咿呀呀跟着唱。平板电脑是孙子专门买来孝顺他的,孙子还帮他下载了几十出折子戏存在里面。老人说每天听戏看戏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我跟几个老人聊了一会儿,蒲国长老人说要去街上溜达一圈,吃碗面条啥的。我跟着老人走出剧场,想着我也该去农贸市场买点熟食什么的。我跟拍这么多年川戏,每次到戏班都觉得是在走亲访友,出发前总会买些糕点零食,比如蛋糕、面包、饼干、糖果、瓜子、花生、水果什么的带到戏班。如果要在戏班吃饭,我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总会主动买些凉菜,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农贸市场就在戏班对面,走路五分钟就到了。疫情形势已经大有好转,市场里人还是挺多,但戴口罩的已经很少了。我在农贸市场里转了一圈,看到一家陈记卤菜店,窗口还站着几个人排队,都说这家味道挺好。我凑了个热闹,买了一只香酥鸭、一只卤猪耳。 我提着卤菜来到厨房,见严西湖正忙着做鲫鱼炖豆腐,锅里炖着的七八斤鲫鱼是严黄河前天去鱼塘钓的。赵小利和李玲在帮着洗菜打杂,赵小利见我提着熟食,说她今天菜买得多就是怕我乱花钱,结果我还是乱花钱了。我看着她有点动气的样子,心里却热乎乎的。 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好了凉拌折耳根、油酥花生米、一盆莴笋素菜汤、一瓶老干妈。赵小利把香酥鸭和卤猪耳分成两盘摆上,大声招呼着演员们出来吃饭。一大盆鲫鱼炖豆腐正在热腾腾地起锅,光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赵小利又去剧场把大邑来的四位老人请过来一起吃饭。演员、家属、观众,再加上我,一共22人。李玲给四个老人端了四张竹凳,演员和家属都习惯站着,这么多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还真是热热闹闹其乐融融。我拿着相机忙着拍照,赵小利赶紧给我盛上一碗饭,又专门拿一个盘子帮我留出一条鲫鱼,说是吃饭的人多,怕一会儿菜就没了。演员们都是夹上菜就端到一旁去吃。赵小利热情招呼着四个老人多吃菜,自己和严西湖却没有吃饭,我估摸着是米饭不够。一般出现这种突然多了几个人吃饭的情况,他们俩都是等演员和观众先吃饱自己再吃,如果饭不够,他们就煮面条吃。 不光是吃饭,在唱戏中,他们也是把好的角色让给演员。认识赵小利这么多年来,我发觉她饰演的角色大都是配角,演小花脸更是家常便饭。赵小利告诉我,自从自己搞戏班以来,她就很少演主角了。演员在戏班工资低,观众的献花钱算是补贴,有些演员收到的献花钱甚至比工资还高。而观众献花的对象主要是主演,配角在台上露不了几次脸,更谈不上有观众打赏,所以每个演员都想演主角。她作为班主,要留住演员就不能去争主角,只能捡一些没人演的角色来演。 《丹心与凡心》 我的父母都是泸州人,2011年我陪同母亲回老家探亲,因母亲一直喜爱川剧,我多方打听才在小市街道找到了龙潭剧社,其后带着母亲连续在剧社看了一个星期的川戏,让老人家好好过了一把川戏瘾。有一天去剧社看戏,正巧遇到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组的记者专程来采访龙潭剧社。张德华开心地告诉我,央视记者通过拍摄了解到剧团的现状,也被演员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演出时的激情所感动,栏目组决定对龙潭剧社持续跟踪报道。这件事对戏班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影响力大了就有可能引起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对剧社就会有资金上的扶持。 2020年7月24日,泸州市龙潭剧社在困境中苦苦坚守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CCTV-12频道播出。《见证》栏目纪录片《守望泸州》第二集《江城川音》真实记录了龙潭剧社的故事:一条即将拆迁的老街,一个坚持18年演出的川剧团,十几位年过半百的老演员,他们不忘初心相守十尺舞台,痴痴挚爱着生旦净末丑的舞台人生…… 2021年8月,张德华的母亲因病去世。张德华悲痛万分,她说对不起父母,办戏班这19年家人都跟着她受罪,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为了给她减轻负担,年迈的父母都在剧团帮忙,卖票、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等,差演员的时候父亲母亲还要上台跑龙套。 龙潭剧社还是停演了。常有老观众专门到剧团来打听啥时候才能开演,说没戏听感觉生活都少了很多乐趣。可这疫情反反复复,张德华自己都不知道剧场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开锣唱戏,让她和戏迷们重聚一堂。停演的两年多,每隔一段时间张德华都会到剧场看看,打扫打扫卫生,把戏箱里的戏服戏帽拿出来晾晒一下。可即便是这样,因为剧场的墙壁很多地方都在渗水,室内太潮湿,不少戏服和帽子还是长了霉,有些座椅板凳也破烂不堪,这些都让张德华心痛不已。2022年3月,张德华再也闲不住,四处打电话邀请演员准备重新开锣,让龙潭剧社热热闹闹过个20岁的生日。可还没等一切准备就绪,她又接到通知说因新冠疫情又开始蔓延,剧场暂时还不能营业。现如今剧团只能接点周边的零星演出,维持一下基本开销,看起来开锣还是遥遥无期。前几天我碰见张德华,她还乐观地笑着说再坚持坚持,等疫情过去也许戏班就会好了,愿她心想事成。\\\"
目录
\\\"那一抹晚霞/陈锦 乡村戏班的影响铭记/张晖 余音绕梁 戏里戏外 转场 失落与重拾 活着唱着 丹心与凡心 庙戏以及刘莉记录的乡村戏班/余茂智 后记 尾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