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初连世界--北京气象通信枢纽建设追记

初连世界--北京气象通信枢纽建设追记

  • 字数: 176
  • 出版社: 世界知识
  • 作者: 沈文海|
  • 商品条码: 97875012692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72年,中国加人世界 气象组织不久,该组织发布 了一项计划,准备于今后几 年大幅提升全球电信系统和 亚洲区域通信网的传输速率 ,但该计划未将中国纳人其 间。 中国如果缺位,将无缘 参与全球气象资料大共享, 将使原本已落后的中央气象 局再失一局,让未来很长一 段时间内中国的气象事业发 展难有出头之日。 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而 在技术层面,这一波气象通 信线路大提速需要使用到在 现在社会上无处不在,而在 当时却十分稀缺、十分陌生 ,因而也十分神秘的东西— —电子计算机。 北京气象通信枢纽工程 就是围绕这一世纪难题展开 的。它的建成,是一个关于 现代化建设、改开精神和科 技赶超的宏伟故事。实现了 穿越的中国初代“码农”,也 讲述了一个有关计算机系统 设计、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 的专业故事。
作者简介
沈文海,男,1959年7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多年从事气象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我国气象部门信息化发展的见证者。目前主要从事气象信息化发展战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精彩导读
缘起 1971年10月25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了第2758 (XXVI)号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据报道, 当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时 ,会场上一片欢腾。许多国 家的代表握手拥抱、欢呼雀 跃、相互祝贺,“还有一些 人跳起舞来……” 不久,我国派出了以乔 冠华副外长为团长的中国代 表团赴纽约参会,并留下了 著名的摄影作品《乔的大笑 》。 加入WMO 世界气象组织(WMO) 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为响 应和执行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第2758号决议,该组织采 取了积极行动,于当年11月 26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 织中的代表权问题进行了通 信表决。表决结果于次年( 1972年)的2月24日统计公 布:70票赞成,21票反对 ,8票弃权。决议承认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为中国在 世界气象组织的唯一合法代 表。当日,世界气象组织秘 书长戴维斯致电我国外交部 长姬鹏飞,通知了表决结果 。姬外长于当年3月9日电复 戴维斯秘书长,邀请其于3 月19-25日访华。在此以前 的1972年1月21日,中央领 导同志已经批准了外交部、 总参谋部呈报的《关于我国 进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 请示报告》。 1972年3月19-25日,戴 维斯秘书长应中央气象局邀 计访华,双方就中国批准该 组织公约、委任常驻代表、 参加区域协会和各技术委员 会等有关具体程序进行了会 谈。访华期间秘书长还向我 方详细介绍了该组织的组织 机构及业务科研等情况,并 就完备加入世界气象组织的 各项程序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姬鹏飞外长于3月23日会 见了戴维斯秘书长。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 1972年7月14日,应世界气 象组织秘书长的邀请,中国 派出了由当时的副局长张乃 召为团长的中央气象局代表 团,赴日内瓦世界气象组鸟 部,进行了勒期三周的考察 和学习。 …… 得悉讯息 现在的中国气象局,就 历史沿革而言,总共有四个 名称。 1950-1954年:中央军委 气象局。 1954-1982年:中央气象 局。 1982-1993年:国家气彖 象局。 1993年至现在:中国气 象局。 1972年前后,正是冠名“ 中央气象局”的阶段。 时值“文革”,天下鼎沸 ,纲纪俱废。1967年全国 施行军管,军代表进驻中央 气象局,全面接管了各项工 作。1969年12月4日,国务 院、中央军委以(69)国发 50号发出《关于总参军事气 象局与中央气象局合并问题 的通知》,决定两局正式合 并,按新的组织机构办公。 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名 称均予保留,归总参谋部建 制,军代表孟平任局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于 1972年1月21日批准的《关 于我国进入联合国世界气象 组织的请示报告》是由外交 部、总参谋部联合呈报的原 因。 1968年9月30日,毛泽东 主席对《柳河“五·七”干校 为机关革命化走出条新路》 一文的批示以“最新指示”发 表后,各中央、国家直属机 关单位热烈响应,纷纷在外 地建立起本单位的“五七干 校”。1969年3月2日,中苏 在我国东北边境爆发了“珍 宝岛事件”,国内以“提高警 惕、保卫祖国”和“要准备打 仗”为口号的战备活动迅速 成为当时的主要工作内容之 一。北京城内到处可见挖掘 防空洞的施工现场,中央和 国务院直属单位更加快了以 疏散为目标之一的下干校活 动。至1969年年底,中央 气象局大院内人走了一多半 。原本有500多人的大院内 ,业务单位门可罗雀,只勉 强支撑各项主要工作不至荒 废。 这种情况在两年之后发 生了改变。 1971年,“九一三事件” 发生,举国震惊,人们开始 思考目前发生的凡此种种。 周恩来总理以此为契机,开 始着手逐渐恢复此前被破坏 摧残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 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各种业 务秩序。 1972年7月26日,“7203” 号台风(即“3号台风”)预 报出现失误,给京津地区尤 其是渤海沿海造成重大损失 ,震惊国务院。据当年的老 同事们回忆,周总理在听完 气象局有关领导就这次台风 相关事宜的汇报后说道,你 们不要做检讨了,你们缺什 么,提出来。 P1-3
目录
序一 序二 01 缘起 加入WMO 得悉讯息 那时的气象通信 “开通国际线路的愿望 02 前世(上) 气象局的身世 个中甘苦 气象通信中的有线和无线 通信、天气图和预报 有线通信和电传 天气图的广播 03 前世(下) 两局合并和下放干校 “315基地”和“三”“四”号任务 基地生活 资料室的最终回归 气象局的计算机缘 04 孕育 项目的酝酿 为筹措外汇而四处奔波 窘迫的出国考察 考察中的点滴记忆 让人眼前一亮的日本技术 05 选择 技术交流和谈判 日本公司的两种态度 选择的两难和邹竞蒙的气度 谈判组里的两个人 为了未来——应用软件自主研发 动荡中的坚守 06 培训 高中生们 初进局大门 “计算机短训班” 十月里归来 专业教育和实习 赴日技术培训 培训日常生活片段 07 方法 系统空前复杂 最初谁也说不清 向谁学?学什么? “文档驱动” 功能规格书的作用 08 擘画 系统总体功能规格书 气象报文及存储文件数据规格书 应用系统的技术文档 开会讨论是工作常态 09 就位(上) 前期准备一:大楼及其通信电缆 前期准备二:环境动力条件 乔迁新大楼 清洁工作及擦拭风道 10 就位(下) 热火朝天的搬运和安装 令日方老板血压升高的考机 考机过程中实战培训 工作例会 11 颠沛 “150机”以及与BQS项目的渊源 “150机组” “北大200号” “150机”的辗转流离 12 筑建(上) 计算机组的构成 “绘图软件全是用Fortran编的” 最忙的是ESP2组 BUP组与众不同 位当核心的ESP1 13 筑建(下) 系统软件组的工作 M-160和M-170的连接 高速连接奥芬巴赫 14 艰辛 “150机”的困顿 不给力的制冷系统 自己动手排查故障 改造存储器 连接日立磁带机 生态系统很重要 令人扼腕的结局 15 成功 至今依然罕见的严谨测试 保驾护航的通信队 正式入网运行 风光一时的M-170机 乘势改造区域中心链路 16 尾声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二年后光荣退役 遗产盘点 后记 致谢 参考资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