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怪女人和一座城

怪女人和一座城

  • 字数: 80
  • 出版社: 北京联合
  • 作者: (美)薇薇安·戈尔尼克|译者:蒋慧
  • 商品条码: 978755967876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大后我从城郊搬到了市中心,但没有一件事如我所愿。我念了书,但文凭没能让我在市中心占据一间办公室。我开始写作,但十四街上谁也不读我的作品。通向金牌企业的大门并未向我敞开。辉煌的事业依然遥不可及。 我发现自己日渐滑向社会边缘,此时没什么比在城中漫步更能抚慰我痛苦而愤怒的心灵。 多年来,我每天散步六英里。我通过散步提神醒脑,体验街头生活,驱散午后的愁绪。散步时,我不停幻想,有时幻想过去——美化记忆中的爱情或赞美,不过,大多数时候我在幻想未来:不久的将来,我会写出不朽著作,遇见一生所爱,成为那个我有待成为的知名女性。啊,那个将来!那种生机勃勃的预测是多么美妙,它帮我熬过了无数虚度的灰暗日子。 我走在逛了许多年的大街小巷上,孜孜不倦地为幻想中的生活安排新的脚本。接着,就在我快到六十岁的时候,一个异乎寻常的发展让这个惬意的习惯陷入了混乱。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薇薇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1935-) 1935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投身20世纪60、70年代女权运动,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她从60年代开始写作,出版作品均为非虚构(回忆录、文学批评、散文等),多部作品曾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被誉为“非虚构写作大师”。戈尔尼克关注女性问题,反思女性在成长不同阶段面临的处境,尖锐地刻画发生在女性之间的友谊和“战争”。 译者简介 蒋慧 全职译者、撰稿人。译有《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平面国》《面纱下的女性》 等。
精彩导读
P137-P142 19 世纪晚期,关于现代女性的伟大作品都出自男性天才文学家之手。短短二十年间,托马斯·哈代 的《无名的裘德》、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乔治·梅瑞狄斯的《十字路口的戴安娜》相继问世。虽然这些小说都很有深度,但最直击我心的还是乔治·吉辛的《怪女人》。他笔下的人物让我能见其人,能闻其声,仿佛是我现实中认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就是“怪”女人中的一员。法国大革命后,每过五十年,女权主义者都会被赋予新称号,从“新”女性,到“自由”女性,再到“独立” 女性——但是吉辛的形容恰到好处。我们是“怪” 女人。 小说以 1887 年的伦敦为背景。玛丽·巴福特是一位年过五十的贵妇,她开办了一所秘书学校,旨在培养中产阶级年轻女性从事除教师、家庭教师之外的职业。她有个同事,名叫罗达·纳恩,刚满三十,相当漂亮,也非常聪明,她公然蔑视自己口中“爱情和婚姻的奴役”,并且立场十分坚定。面对任何支持依法结合的论点,罗达都能立刻做出反驳。 接着,埃弗拉德·巴福特登场了,他是玛丽的侄子,聪明伶俐,家境殷实,意志坚定。他和罗达的智力较量(这是本书的亮点)变得频繁而挑逗。吉辛娴熟、耐心、深入地描述了这两人的故事。他在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男人和女人为了自己,为了对方,会变成什么样? 罗达和埃弗拉德都认为自己竭力主张两性之间真正的伙伴关系,但归根结底,两人在探求自我的道路上总是进两步退一步,这也是社会变革速度如此缓慢的原因。 巴福特的聪明才智令他相信,自己在婚姻中寻求的是知心伴侣:“对他来说,婚姻必须……意味着……活跃思想的相互激发……一个女人,别的特质都其次,有头脑和运用头脑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智力是他的首要考量。”可与此同时,他更渴望驾驭对方。罗达的聪明才智让他快乐,但他常想:“让彼此的意志做一番较量,无疑也是一桩乐事……要是能激怒罗达,再强迫她留下,征服她的理智,看她长长的睫毛垂在会说话的双眼上,他会很高兴。” 至于罗达——她坚信对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理性而负责的人”—她经常恼火而直率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态度恰恰暴露了她在情感上的无知。当巴福特斥责她傲慢的苛刻时 ——“也许你太过无法容忍人性的弱点”——她冷冷地答道:“人性的弱点不过是被滥用的借口,通常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听了这话,埃弗拉德一阵激动,却也不禁莞尔。他这一笑,吓得罗达粗鲁起来:“巴福特先生……如果你在练习自己的讽刺能力,我建议你换个对象”——但事实上,这番交谈让两人都很兴奋。 他们之间的吸引力源于性迷恋这一经典对立,而这种性迷恋正处在最难以抗拒,也最令人疲惫的时候。它缺乏温柔与同情,侵蚀着彼此的神经,最终因自我矛盾和自尊自大而消耗殆尽。一年过去,两人有过许多次惊人的交谈,这时巴福特对罗达的感情已相当深厚,但他依然犹豫不决:“他从没想到自己会如此爱她,但他依然像最初追求她时那样,只有无条件的臣服才能让他满足。”与此同时,罗达的理性第一次被完全唤醒,鲁莽自信带给她的舒适感正在疾速消失。现在她深深迷上了埃弗拉德,一想到要向欲望屈服,她就无比焦虑。不安和惶恐终日伴她左右。 无论他们之间有过多少交流,埃弗拉德还是被控制欲打败了,罗达则陷入了可耻的自我怀疑。他躲进一段传统的婚姻,而她实现了一种无性的独立。他们只在很短的时间里,略微尝试过接受那种困难——为“新”联盟所需的团结而奋斗,然后又回到了甘心不再努力的精神状态。 罗达·纳恩与人论战,惶恐不安——我们观察她的际遇就能发现,她永远没法应对与巴福特对抗的后果。正是她的困惑让她如此真实。哈代笔下的淑·布莱德赫,詹姆斯笔下的伊莎贝尔·阿切尔,梅瑞狄斯笔下的十字路口的戴安娜,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也都同样困惑,如果你认同这个看法——但我在罗达身上看清了我和我们这代人。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吉辛那样,通过让罗达·纳恩经历某些明显的阶段,精准地刻画我们的智慧、焦虑与勇气的发展过程。想象一下(我自己完全可以想象),当她已经见识过女性主义的光芒,骄傲地宣布“在爱情中没有平等?我可以不要爱情!生孩子,为人母?没必要!社会的谴责?胡扯!”时,在她细水长流的热情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天真。在罗达的热烈宣言与血淋淋的现实之间,存在一片无人区,里面是未经检验的信念。对我们和罗达而言,愤怒地喊出“让这一切见鬼去吧”是多么容易。可无法控制的情感不断破坏大胆的单纯,这让我们多么痛苦。罗达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让自己失望的那一刻,这时她就化作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罅隙:我们之中有许多人都曾发现自己一再置身其中。 有时我想,对我来说,这条罅隙已经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我在沟底徘徊,就像走在朝圣的路上,我依然希望死前能沿着沟壁爬上平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