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的江山 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 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刘刚,李冬君
  • 商品条码: 978752176938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7—18世纪,当“中国风”吹到欧洲,“中国”便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欧洲人这才发现,中国人除了有丝、瓷、茶,还有欧洲人所说的那种“哲学”,于是,孔子被欧洲人称为“哲学家”。随着理性的上升,“哲学”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取代了神性、宗教,而与神学平起平坐了。不仅如此,“哲学”还赋予国家绝对精神,使国家观念成为绝对精神的集中反映。 在“中国风”的影响下,孔子作为国家主义的代表,其历史地位与欧洲的国策密切相关。孔子不但是中国历代帝王师,也成了启蒙运动中欧洲君主的老师。可一旦历史的风向从君主转向民主,孔子就不再是欧洲君主们的选项。他们改以希腊为师,使国家在君主制的基础上,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进行改良。在这一转变中,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对孔子和《论语》等东方思想做出了评判。 作者回应了黑格尔提出的中国“非历史”这一命题,反思谢林中国“非神话”的论断,回顾了一个中国人对孟德斯鸠的启示,再现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思想文化的辩论,分析了尼采的精神变形,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中,经历了军事革命、经济革命的欧洲人,在思想文化转型期,对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器物的追捧,以及在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时,欧洲人对中国儒学、道学等思想的吸收与评判,解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欧洲人对国策、国家道路如何做出方向性选择。 在作者笔下,先秦至近代的中西思想家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景貌,阐释了中国思想文化对近代西方的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揭示了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启迪、中国作用和中国影响。
作者简介
刘刚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专栏作家,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 李冬君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著作:《走进宋画》《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精彩导读
序 当“中国风”吹到欧洲,“中国”便成了关注的焦点。 欧洲人自视甚高,当他们面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时,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这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这种提问方式已成了他们的习惯。 将此一问,问向当时的“中国”,那问题就成了:“中国”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对于欧洲来说,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他们不但参考了《马可·波罗游记》,还有传教士对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的实地考察,更有欧洲商人“利来”“利往”,几百年来,一直在欧洲销售中国的丝、瓷、茶等商品。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通过这些商品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普遍认为:“中国”是文明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中国”是文明的,可“中国”并没有基督教,也没有教会和教皇,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文明可以没有基督教吗?这个问题给教会和教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回答,不能回避。传教士在中国本土考察并传教,发现儒生可以信教,教士亦能从儒。于是乎,就有了一种观点,叫作“孔耶同源”,也就是孔子和耶稣同出一源——最高存在,孔子源于天,耶稣源于天主,天是最高存在的自然形态,天主是最高存在的人格形态,故天与天主互补,儒教与基督教相通。 对于最高存在,传教士从中国传统出发,对应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基于史学传统的“五帝”的说法,而有“上帝”一说;另一种是基于经学传统的天命、天道、天理的说法,而有“天主”一说。天命是必然性的,天道是规律性的;天理是伦理性的,而天主则是主体性的,所以,基督教在中国也叫作“天主教”。 “天”与“主”合二为一,就叫作“天主”。 “天”是中国式的天,“主”是基督教的主。 但这只是基于“孔耶同源”说而有的一种观点,究竟如何,还要看它能不能得到罗马教廷的教皇的认可。教皇闻而知之,知而不解,问道:儒教尊天、尊孔,又如何与基督教相通? 于是,孔子及其儒家经典被引入欧洲,孔子被称为“哲学家”,儒学被称为“哲学”。欧洲人这才发现,中国人除了有丝、瓷、茶,还有哲学—— 欧洲人所说的那种“哲学”。 后来,有人认为,传教士把孔子当作“哲学家”是对孔子的过分赞誉。其实不然。“哲学家”非但不是对孔子的过分称道,反而是低估了孔子的地位。 在中国,孔子的地位被传教士提到“孔耶同源”的高度,在他们看来,与耶稣相提并论,何等尊荣!当然,他们未必真的尊孔,只是为了在中国传教,与“中国”结亲家,这是他们文化传教策略的一部分。
目录
引言:发现文化的江山 序 第一章 当欧洲刮起了“中国风” 一、回应黑格尔:中国“非历史”吗? 二、反思谢林:中国“非神话”吗? 三、回到莱布尼茨 1. 与中国的前定和谐 2. 成就一个大同世界 3. 开创世界主义科学 第二章 欧洲往何处去 一、说不尽的中国与希腊 二、对中国文化的指控 三、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辩论 四、一个中国人对孟德斯鸠的启示 第三章 启蒙运动的变奏 一、黄宗羲的难题谁来解 二、讲究科学的政治 三、政治要有客观性 四、卢梭通往哪里 五、洛克的中国功课 六、启蒙:我思、我疑、我批判 第四章 西方文化怎么了 一、从圣人之死到上帝死了 1. 圣人为何要死 2. 死后如何复活 3. 上帝怎么死的 二、尼采的中国韵味 1. 尼采的精神变形 2. “老子化胡”新传奇 三、从《浮士德》看歌德与中国 1. 浮士德精神的构造 2. 浮士德形象的原型 3. 浮士德没有结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