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胶东半岛海草房传统聚落的景观构造及其保全策略

胶东半岛海草房传统聚落的景观构造及其保全策略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 作者: 钱玉莲,曲琳平,王刚,姜云霞,于瑞强
  • 商品条码: 978757721368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保存相对完整的我国胶东荣成地区的海草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整个区域传统聚落形成时期的人口迁移、军事制度等进行梳理,对区域各聚落的形成时期、人口来源、聚落原始功能、选址特点等进行解析,明确海草房聚落的历史形成过程;其次从聚落内部居住区域、聚落(居住区+耕地+菜地)、地域三个由小到大的空间尺度,分别对整个区域的海草房的选址特点(与河海的关系、地势特点、整个区域村落之间的原始功能关系及布局等)、形态(房屋朝向、房屋组合、道路形态等)、景观构造(古井、道路、墓地、打麦场、菜地、耕地、家庙、龙王庙、林地等的位置及功能关系)进行把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草房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然后从多角度解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迁状况,并通过对传统聚落保全的相关制度的梳理,探讨了传统聚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保全策略。
作者简介
钱玉莲,先后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就读本科、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大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就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东京大学就读博后研究员,博后研究员出站后于烟台大学就职,并同时取得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客座研究员职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景观保全、文化遗产保全及其旅游开发,先后在《日本造园学会论文集》《东京大学林学会论文集》《新型建筑材料》上发表多篇期刊论文,参与东日本大震灾复兴、由布院温泉地景观改造等项目。
精彩导读
1绪论 1.1本书的背景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深化我国传统聚落景观模式的探讨,同时也为今后传统聚落的保全、利用及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自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建设运动陆续开展起来。而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村住民的生活尺度、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民居更是逐渐消失。 传统民居建筑是很久以前建造的,分散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其结构和自然环境正在被破坏。 同时,由于风、雨、洪水、地震和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已经恶化,有的甚至倒塌,因为建筑材料是天然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和农村聚落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大量的农村人口已经迁入城市。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有230万处聚落,比2010年的271万个和2000年的363万个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几百处聚落在消失。 另外,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更加强调农村住区的统一性和清洁性以及设施的独立功能,而对住区的地方特色关注较少。 许多方便的现代建筑和设施已经建成,但它们已经失去了地域特色,正在成为 “千村一面 ”的单一聚落景观。 与此同时,人们对过往生活产生了怀念之情,故而对保全农村聚落传统景观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因此,作为保存和保全传统住区的措施,2012年4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我国传统住区调查,并制定了传统住区的评估体系和登录制度。 本书将登录的海草房聚落作为研究对象。 在我国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可以看到被称为“海草房 ”的房屋分布。 这些房屋的墙壁用石头砌成,屋顶采用高耸的人字形设计,上面堆砌有附近5~10 m浅海海域生长的海草,海草房也因此而得名(图11、图12)。 在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大量的海草被海风冲上沙滩,绿色的海草经过晾干变成银灰色,收集起来非常便利。 此外,海草盐分含量高,既不易燃烧,也能够防虫蛀,防霉烂,与生长于陆地的杂草或木材相比,更易保存,所以作为屋顶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另外,海草屋顶具备冬暖夏凉的特性,深受当地住民喜爱。 这些有海草屋顶的民居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聚落,被称为“海草房聚落”。
目录
1绪论(1) 1.1本书的背景(1) 1.2本书目的与对象(4) 1.3本书方法(7) 1.4文献梳理及研究定位(10) 1.5研究整体框架(16) 本章参考文献(17) 2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形成脉络(23) 2.1海草房概述(23) 2.2本章目的及方法(33) 2.3明代人口迁移状况(34) 2.4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形成脉络(40) 2.5小结(48) 本章参考文献(49) 3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景观特征(51) 3.1本章背景及目的(51) 3.2本章方法(51) 3.3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景观特征(57) 3.4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69) 3.5小结(75) 本章参考文献(77) 4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迁及保全(78) 4.1本章目的与方法(78) 4.2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化(78) 4.3海草房聚落的保全(86) 4.4聚落保全现状(97) 4.5小结(100) 本章参考文献(101) 5总结(102) 5.1研究总结(102) 5.2课题展望(106) 附录A聚落调查图表(107) 附录B聚落形态、景观要素、街景(1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