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演变研究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演变研究

  • 字数: 270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朱之勇 著
  • 商品条码: 978757321519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了目前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经过发掘的细石器遗存资料,结合年代数据,分析研究出华北地区细石器遗存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华北地区细石器遗存发展演变可以分成出现期、发展期、复杂期、融合期和分化期等5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贯穿了细石叶技术从石叶技术衍生而来直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华北地区旧、新石器过渡的大部分过程,细石器遗存的发展演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成果,借鉴古气候、古生态、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华北地区细石器遗存发展演变历程所处的环境背景,对华北地区各阶段细石器遗存的发展特点予以了解释。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各阶段细石器遗存的演变与全球气候事件存在媾和关系,各阶段细石叶技术、细石器遗存工具组合的变化以及随之出现的陶器、磨制石器、墓葬、居址等文化现象都是古人类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的策略反映。这充分说明,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阶段,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朱之勇,西北大学文化遗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甘南县人,1995—1999年在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9—2002年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学习,获硕士学位;2002—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华北地区细石器遗存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节 关键概念的厘定——细石叶组合 第二章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的分期 第一节分期的基础 第二节分期的结论 第三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出现期(距今30100-23000年) 第一节 西施遗址 第二节 东施遗址 第三节 西沙河遗址 第四节 龙王辿遗址 第五节 下川小白桦圪梁地点 第六节 下川水井背地点 第七节 油坊遗址 第八节 柴寺遗址 第四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发展期(距今23000-17100年) 第一节 柿子滩S29地点 第二节 柿子滩S5地点 第三节 柿子滩S14地点 第四节 二道梁遗址 第五节 孟家泉遗址 第六节 渟泗涧遗址 第七节 东灰山遗址 第五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碰撞期(距今17100-12900年) 第一节 虎头梁遗址群 第二节 籍箕滩遗址 第三节 马鞍山遗址 第四节 尉家小堡遗址 第五节 薛关遗址 第六节 下川流水腰地点 第七节 石峡口第1地点 第八节 凤凰岭遗址 第六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融合期(距今12900-11500年) 第一节 柿子滩S9地点 第二节 柿子滩S12G地点 第三节 柿子滩S1地点 第四节 于家沟遗址 第五节 李家沟遗址 第六节 大岗遗址 第七节 灵井遗址 第七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分化期(距今11500-10000年) 第一节 南庄头遗址 第二节 东胡林遗址 第三节 转年遗址 第四节 水洞沟第12地点 第八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各阶段特点 第一节 出现期 第二节 发展期 第三节 碰撞期 第四节 融合期 第五节 分化期 第九章 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演变的环境动因 一、晚更新世后期中国北方的环境特点 二、华北地区细石叶组合的环境适应 第十章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