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发现香严寺——南阳浙川香严寺建筑研究

发现香严寺——南阳浙川香严寺建筑研究

  • 字数: 357
  • 出版社: 四川大学
  • 作者: 王巍//李斌//贺一明|
  • 商品条码: 978756907455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香严寺位于河南省南 阳市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 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也是中原地区极具 代表性的禅宗寺庙之一, 其营建史可追溯至唐宝应 元年至唐大历十年(762 —775年)。寺院坐北朝 南,依势而建,中轴线上 现存石牌坊、韦驮殿、接 客亭、大雄宝殿、望月亭 、法堂和藏经阁等明清建 筑。大雄宝殿内绘有以二 十四诸天为主题的明代壁 画,同时香严寺建筑中的 石雕、木雕和砖雕也非常 精美。整体来讲,香严寺 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本 书对香严寺的历史沿革、 景观文化、建筑艺术、文 物价值、保护和发展等方 面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梳 理、分析和阐释,并辅以 测绘图纸和细部照片,展 现香严寺的文物价值,展 示中原地区独具特色、南 北交融的传统建筑文化, 为其保护利用和活态传承 提供助力。
目录
第一章 千年古刹——香严寺概述 第二章 兴衰沉浮——香严寺的历史研究 一、慧忠奏请,宝应创寺 二、宣宗出家,敕护香严 三、明清两代,几度中兴 (一)永乐大修,敕赐“显通” (二)嘉靖重修,诸山之冠 (三)康熙大修,香严再兴 四、民国时期,乱世争斗 五、新中国成立后,任重道远 六、寺名变迁 (一)香严寺与香岩寺 (二)香严西寺与白云寺 七、其他历史典故 (一)唐:被谬传的一行和被忽视的智闲 (二)宋:范仲淹的残句诗 (三)元:慈憨和尚牧牛伏虎 (四)明:藩王进香修石桥 (五)清:临济宗重要门庭 第三章 多维阐释——香严寺的景观文化 一、“香严八景”:亦真亦幻的精英叙事 (一)“无根二柏”:精英与大众的双重叙事 (二)“珍珠涌泉”:风光不再 (三)“大峪洞天”: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四)“无缝宝塔”:建筑与禅 (五)“香严八景”之其他四景 (六)“八景”之于香严寺:跨越空间的记录和阐释 二、禅宗与塔:慧忠“首创”无缝塔 三、其他景观:底层民众的朴素愿景 第四章 梵筵宏规——香严寺的建筑 一、南阳地区佛教和佛寺发展简史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寺的兴建 (二)唐代禅宗南宗的振兴 (三)宋代及之后的发展 二、香严寺选址与规模 (一)寺院选址:钟声传经韵,松篁映浮屠 (二)空间尺度与建筑规模 三、香严寺建筑群布局 (一)汉传佛寺空间的发展演变 (二)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三)礼以重祭、居中为尊的空间理念 (四)独特的视觉设计与建筑节奏 四、香严寺建筑群设置特点 (一)韦驮庇佑梵宫,佛光普照仙殿:韦驮殿的设置 (二)梵呗钟磬远相闻,不见暮鼓萦山村:单钟楼的设置 (三)过厅映霞光,古殿香灯明:过渡与纳陛 五、香严寺单体建筑结构及形制 (一)石牌坊 (二)山门 (三)韦驮殿 (四)钟楼 (五)大雄宝殿与接客亭 (六)望月亭 (七)法堂 (八)藏经阁 (九)文殊殿与普贤殿 (十)禅堂与祖堂 (十一)观音殿与菩萨殿 (十二)斋堂、僧堂及西客堂 (十三)静养院 (十四)其他附属建筑 六、香严寺建筑营造规律 (一)建筑平面设计规律:压白尺 (二)建筑侧样设计规律:插梁造与屋面分水 (三)建筑中的几何比例:天圆地方、“方五斜七”和黄金分割 七、香严寺建筑彩画与壁画 (一)香严寺建筑彩画 (二)香严寺建筑壁画 第五章 佛国胜景——香严寺的文物价值 一、历史价值 (一)见证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在北方的振兴与发展 (二)见证唐室皇权争夺的残酷以及李唐政权发展和佛教之间的密切关联 (三)见证沩仰宗早期的发展、临济宗在南阳的发展 (四)见证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艺术价值 (一)内在艺术价值:“三绝一宝”和巧妙的建筑群布局 (二)外在艺术价值:多角度叙事构筑的美好图景 三、科学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六、权威话语之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再阐释 (一)对香客游客的疗愈价值:自我和解与成长 (二)对周边居民的双重价值:赋能经济和增强地方认同 第六章 探幽揽胜——香严寺的保护与发展 一、香严寺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基础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健全,零售业态单一 (二)管理与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容易互相掣肘 (三)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保护与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一)从22字方针谈起:关联和体验 (二)跳出关注物质的范式:真实性保护 (三)保护与发展的另一底线:保护与商业化的平衡 三、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一)国家高位引领,地方落实护航 (二)坚持政企合作,统筹保护利用 (三)持续深挖价值,促进文化赋能 (四)丰富互动手段,提供特色体验 (五)拓宽表达路径,促进公众参与 第七章 香光庄严——香严十问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建筑测绘图纸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