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一年好景君须记
字数: 188
出版社: 江苏文艺
作者: 肖复兴
商品条码: 9787559493118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07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4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家肖复兴最新散文作品53篇。这些美文以四季为笔,以回忆为墨,书写生活里那些微小却璀璨的瞬间。从北大荒的雪夜到老北京的胡同,从少年宫的乒乓球室到异国的街头,每一篇文字都像一扇窗,推开后是时光的倒影:暴风雪中的倔强、旧友重逢的温暖、陌生人的善意、不如意的生活和芜杂的心绪中的一点点诗意……书中既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成长的深刻思考,启迪你我在喧嚣的世界里,用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生活中的小确幸。 所谓“好景”,未必是惊天动地的绽放,而是你肯为一架翻飞的蔷薇花驻足,能在冰雪覆盖的哈尔滨街头享受大列巴与冰啤酒的惬意,敢在喧嚣中静心立足,八面风来山镇静。 53篇散文新作,53次与自己的重逢。 愿你在此书中,遇见那个在时光河流里倔强奔跑的自己——眉目清亮,掌心有风,永远相信下一个街角会有光。
作者简介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等多种奖项,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作家”称号。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两百余部。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他以温情的笔触书写平凡世间万物,记录日常生活中细腻、温暖的琐碎。他的文字真诚质朴,却能写透纷繁复杂生活与人物的多样性。
精彩导读
生命的尽头是一束花 1983 年的 3 月,台北已是春意盎然。阳明山下,双溪水前,草色和柳梢萌动着蒙蒙的绿意。 漂泊大半生的张大千,住在双溪水侧他自己建造的摩耶精舍里,这里是他一生最后的家。张大千让夫人把他刚刚在台北出版的《张大千书画集》第四卷拿出十四本,放到画案上,他要给“那边的朋友”签名留念。夫人知道,这是他早想好的事情,画集出版前,就对她讲过好几次了。 “那边的朋友”,是他最近这几年常说的话,谁都明白, 指的是在海峡那边大陆的书画家朋友。自从 1949 年离开大陆,他再也没有能够见到“那边的朋友”了。朋友,还要分这边和那边,一道“天堑银河”,将朋友分隔两地,让朋友之间多了思念和牵挂。每次从张大千的嘴里说出“那边的朋友”这句话的时候,都显得有些沉重。 张大千明显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艺术的生命,还是肉体的生命,都到了尾声。久经沧海,他已经看尽生死,四年前就立好了遗嘱。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已是风中残烛,命悬一线,来日无多,得赶紧抓紧时间,做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为“那边的朋友” 签名送书,留下最后的纪念,就是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情, 他一直焦急等待着画集的出版。 夫人听到他的话后,刚要去拿书,他又说了一句:“拿十三本吧!”夫人有些奇怪,刚说拿十四本,怎么一眨眼的工夫就少了一本?他望了望夫人,叹了口气,说道:“伯驹已经不在了。”屋子里一下子静得出奇,他的那口叹气声, 久未散去,仿佛一片落花,还在风中盘桓。 夫人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这些日子里,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张伯驹先生呢。同为收藏家,又同为戏迷,他们是从年轻时就交往的老朋友,1936 年,为帮助张伯驹买那幅《平复帖》,张大千没少专门跑去找溥心畬,他和张伯驹相交甚深。张大千到台北之后,天远水长,和张伯驹再也没能见面,这是最使得他心焦的事情啊。漫长岁月跌宕里,老朋友的命运沉浮,张大千多少听说一点儿,让他忧心忡忡。 七年前,1976 年,大陆“四人帮”被粉碎了,后来张伯驹平反了,这样的消息传来,劫后余生,让人感喟,让张大千欣慰。遗憾的是,海峡两岸,还不能往返走动,徒凭思念成灰,却难以见上一面。 1979 年,终于听说张伯驹夫妇应香港好友之邀准备到香港,张大千兴奋异常。如果张伯驹到香港,他就可以从台北飞往香港,和阔别三十年的老朋友见上一面了。他立刻驰书一封,经由香港的朋友转寄到张伯驹手中。在这封信上, 张大千直抒思念之情:“伯驹吾兄左右:一别三十年,想念不可言。故人情重,不遗在远,先后赐书,喜极而泣,极思一晤……企盼惠临晋江,以慰饥渴。”同时又说,已经嘱咐香港的朋友为张伯驹和夫人订购了两张北京—香港往返机票,并请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同为画家)多带她的画作,准备为她在香港举办画展。所写的内容之详尽,安排之周到,可谓情深意长,真的是思饥念渴。可惜的是,张伯驹此次香港之行因故未能成行,给企盼中的张大千一盆冷水浇头。那样的打击,让他几日寝食难安,徒任思念如水无情蔓延,无法拢岸。 一年前,1982 年 1 月,听说张伯驹病重住院,张大千心里很是担忧,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岁月不饶人啊。那时, 在美国的孙子正要从美国到北京,张大千嘱咐孙子到北京立刻去医院看望张伯驹,并叮嘱孙子“一定要拍一张和你张爷爷的合影寄给我”。孙子哪敢怠慢,到北京之后立刻赶往医院,和张伯驹合影留念。张伯驹在病榻上还写来诗以慰思念之情,诗中有句:“别后瞬过四十年,沧波急注换桑田”“一病方知思万事,余情未可了前缘”。张大千看着心痛。 更让张大千心痛的是,不到一个月,张伯驹撒手人寰。 想着这些往事,张大千不禁一阵伤感。如今,即使在画册上签上伯驹的大名,又往哪儿邮寄呢? 夫人已经将十三本《张大千书画集》抱了过来,放到画案上,一本本把书翻开到扉页。张大千戴上老花镜,开始在书上签名,他早已经想好,这十三本书分别送给李可染、李苦禅、王个簃、田世光、何海霞……一共十三位画家,都是“那边的朋友”。 夫人绝对没有想到,当张大千签到第十三本书的时候, 手中的笔突然滑落到了地上,随之身子一歪,倒在地上。 八天之后,张大千溘然长逝。 遵照张大千遗嘱,他所收藏的历代名画全部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隋唐到宋代的名画,价值连城,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宋代董源的《江堤晚景》,这是 1945 年在北平他用了准备置办房屋的五百两黄金,外加 20 幅历代名家画作换来的国宝。 无论当时,还是如今,人们站在这幅《江堤晚景》画前,都会想起张大千,也会想起张伯驹。当年,张伯驹是用自己一座占地十三亩的清代王府庭院变卖成二十四条黄金, 买下的隋代展子虔的名画《游春图》。同《江堤晚景》一样,《游春图》也是国宝级的名画。同张大千一样,张伯驹也是将画捐献给了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不知有多少人会想,这两位老朋友真的是心有灵犀,当年是同样不惜倾其千金买下名画,后来又是同样无私地把价值连城的名画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们好像事先商量过了似的,一切的思想和行为的轨迹,是那样相同。都说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的朋友,才会这样心心相印。 两件国宝,两个同样国宝级的画家、收藏家,同样珍贵无比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好朋友,在天堂再见面时, 俯地仰天,问心无愧。 张伯驹比张大千年长一岁,比张大千早一年过世。他们都活到了八十四岁。这也是朋友之间难得的缘分吧。 每逢想起张大千和张伯驹“二张”这件陈年往事,我总会想起同为画家的夏加尔写过的一句诗:生命的尽头是一束花。是的,有的人生命的尽头只是一堆草,有的人生命的尽头才会是一束花。夏加尔的这句诗,像是专门为“二张”写的。“二张”配得上这句诗,在他们生命的尽头,是一束令我们敬慕的花。 2024 年 9 月 30 日三稿于北京秋雨中 草厂三条记忆 草厂共十条胡同,长巷共四条胡同,它们东西对称,各自呈弯曲状态,分别从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在芦草园会合,然后到北桥湾。在北京,它们是最集中的斜街。如果航拍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草厂和长巷这几条胡同,几乎构成一个“人”字。讲究街巷布局横平竖直的北京城里,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道景观。 这样的地理肌理,呈现的是水流的状态。清《京师坊巷志稿》里说:“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厂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明史·河渠志》里记载,三里河是明正统间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北京城修了外城之后,三里河已经干涸。也就是说, 这些胡同,统统是在三里河的旧河道上建起的。胡同形成前,这里是朝廷的积草之地,朝廷所用的烧草、饲养牲畜用草,以及做窗帘或凉席,乃至保护雨中的城墙用的芦苇,大部分都是从这里而来(其余从台基厂和神木厂来)。也就是说,最早的草厂,是朝廷的后勤基地之一。草厂之名,由此而得。 这便是草厂胡同的前史。 草厂十条胡同,离我儿时住的粤东会馆最近的是草厂三条。穿过墙缝胡同,胡同南口正对着草厂三条北口,如果不是隔着兴隆街,它们能亲嘴。其实,近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那里住着我的发小儿黄德智。 “发小儿”,是地道的北京话,必带尾音“儿”,透着亲切的劲儿,只可意会。一般的朋友,没有发小儿从童年到老年那样漫长时间的履历。这样漫长时间的加持,成为感情之树的年轮,不是谁想刻就能刻上去的。从这一点讲,发小儿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你和父母,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久。 黄德智就是我这样的一个发小儿,我和黄德智从小一起长大,有整整七十年的友谊。他家境殷实,父亲是资本家,母亲是在旗的格格。他家宽敞,在草厂三条路西,住在一个独门独户的小四合院里。在整个一条胡同里,那是非常漂亮的一个院子,只有这个院子大门的门楣上有镂空带花的砖雕。大门上还有一副精美的门联: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小时候,看不大懂,觉得词儿很华丽。长大以后,知道这是一副集宋诗联,前联寇准诗,后联欧阳修诗。 放学之后,为便于监督管理,免得学生放了羊,老师把就近住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这是那个时代校外学习一种普遍的管理方式。我和黄德智在一个小组,学习的地方就在他家,学习小组的组长,老师指定他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几乎每天放学之后,我都要上他家写作业,顺便一起疯玩。天棚鱼缸石榴树,他家样样东西都足够让我感到新奇。 开始,我们趴在他家那张大写字桌上,还安静写作业, 后来屁股上就长了草,坐不住,开始玩,打打闹闹,很快就 “大闹天宫”了。 在他家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爸爸,可能他爸爸一直在外面工作忙吧。每一次,出来迎接我们的都是他的妈妈。他妈妈长得娇小玲珑,面容姣好,皮肤尤其白皙。她没有工作,料理家里的一切。她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很和蔼客气,看我们一帮小孩子在屋子里瞎闹,在院子里疯跑,没有什么不耐烦、不高兴,相反,夏天的时候还给我们酸梅汤喝。那是我第一次喝酸梅汤,是她自己熬制的,酸梅汤里放了好多桂花,上面浮着一层碎冰碴儿,非常凉爽、好喝。 玩完了,疯够了,天渐黄昏,倦鸟归巢,该回家了。我们走了,在胡同里还可以疯跑瞎玩,黄德智不行,他妈妈不让他出来,留在家里,还得临帖写大字。他妈妈走出屋,像送大人一样送我们,一直送到大门口,让我们非常不好意思于刚才在她家的“大闹天宫”。 一眨眼,童年就像一只调皮的小鸟飞走了,飞得无影无踪。 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插队,黄德智留在北京肉联厂炸丸子。分别之际,他送我一本《朗诵诗选》。这本书, 上高二那年正流行。那时候北京常举办“星期天诗歌朗诵会”,蓝天野、郑榕、朱琳、舒绣文、周正、董行佶等好多有名的演员,在人艺、青艺、儿艺的剧场,轮番登台朗诵。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听“星期天诗歌朗诵会”,特别入迷。作家出版社将他们朗诵的诗,适时结集出版为这本书, 一时畅销。当时,黄德智买到了书,我没有买到。书里有好多诗,如闻捷的《我思念北京》、张万舒的《黄山松》、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韩北屏的《谢赠刀》……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我曾经向他借过,在我的手上看了好长时间,一直没舍得还他,偷偷地想,如果他忘了跟我要才好呢,我就可以据为己有了。可是,他和我一样也喜欢这本书,后来还是跟我要了回去。这时候,他把书送给了我。 从北大荒回北京探亲的时候,我去肉联厂看他。一口足有一间小屋子那么大的大锅里,哪吒闹海一般翻滚着油炸的丸子,是他每天要对付的活儿。他要拿着一把大铲子,不停地搅拌锅里的丸子,再挥舞着一把大笊篱,把锅里的丸子一个个油淋淋地捞上来。 我指着这一锅丸子说:“你多美呀,天天能吃炸丸子!” 他瞅了我一眼,说:“美?天天闻这味儿,我都想吐。”六年以后,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他还在那口大锅前炸丸子。 我在一所郊区的中学教书,没多久,查出血压高,医生给我开了张半休病假条。从此,我每天上午上完课,中午赶紧骑车回家,扒拉几口饭,就趴在我家的那张破饭桌上,开始悄悄地写一部取名叫作《希望》的长篇小说。每写完一段,晚上就穿过墙缝胡同,到草厂三条黄德智家,兴致勃勃地念给他听。 我们都还没有结婚,有的是时间,凑在一起,彼此倾诉和聆听,生活在臆想的世界里,暂时忘记了周围的喧嚣,忘记了日子的枯燥和贫瘠。爱好这一根单薄的柱子,独立支撑着希望窄小的天空几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到我那部一千多页的稿纸、三十万字冗长的长篇小说写完,他从来都是张大眼睛,舔舔嘴唇,小猫吃鱼一般,从头到尾地听着, 从春雨霏霏一直到大雪茫茫。 每次听完之后,他都对我说:“不错,你得写下去!”然后,拿出他写的字和字帖,向我讲述他的书法,轮到我只有听的份了。这是他从小的爱好,天天写,一直到现在,白天炸丸子,晚上写书法。当然,我也只是说:“好!”在那段憋屈的日子里,即使我们写得不好、写得很差,我们也要给对方打气,让已经干瘪的气球别再瘪下去,即使不能像鸟一样飞起来,多少充盈一些,好歹也得像青蛙一样蹦几下。我们既是上场的运动员,又是场外鼓掌的观众,我们就这样使劲儿地鼓励着对方,孤独地欣赏着彼此。除此之外,我的小说,他的书法,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看到,只有窗外春天的风吹,冬天的雪飘。 尽管最后我写的那部长篇小说《希望》,也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希望,只成为一堆废纸。他却写下一幅横幅,六个楷书大字——“风景这边独好”,特意贴在他家的墙上。墨汁淋漓,无语沧桑,看得我眼泪汪汪,心里的那只瘪气球,又莫名其妙呼呼地鼓胀起来。 到现在我还总想起那些个难忘的夜晚,那是 1974 年开 春到 1975 年春末,我们二十七到二十八岁,可怜的青春, 只剩下了可怜的尾巴。我坐在床头,他坐在椅子上,几乎面对着面,能听到彼此的鼻息和心跳。我们就这样一个朗读着,一个倾听着;一个写着,一个看着;一直到夜深时分。他那秀气而和善的母亲轻轻推门进来,好心地询问着:“你们俩今儿的工作还没完呢?明天不上班去了吗?” 告别的时候,黄德智会送我走出他的小屋,一直送到草厂三条胡同的北口。夜深时分的街道,寂静得没有一人,只有街灯的灯光如霜,凄清地挥洒在我们的肩头。一年多的时间啊,几乎天天都是在这里分手,然后,我穿过墙缝胡同, 一拐弯儿,就到家了。那条短短的黑黑的路,总让我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总觉得眼前晃动着他的影子,回头一看,还有他的影子。那种感觉,只有恋爱时才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幽暗而冷风呼啸的寒冷夜晚,也会让我的心里格外明亮而温暖。 如今,草厂三条已经扩展成一条宽敞的马路,从前门大街直通两广大街。有时候,我会到那里走走,每一次都会想起黄德智和他家的小院,还会想起小学四年级的一件往事。 少年宫举办全区中小学生书法展览,我们学校,只有黄德智的一幅书法被选上。少年宫在芦草园,出草厂三条南口就到,不远。展览开幕那天,我和他一起去少年宫,我们的老师没有来,我们班上的同学没有来,连平常到他家写作业的学习小组里的人,一个也没有来。这让我很不高兴,替黄德智愤愤不平。他却说:“你来了,就挺好的了!” 看完展览回去的路上,忽然下起雨来。开始雨不大,谁想不大一会儿工夫,雨越下越大,我们两人谁也不想找个地方躲雨,一直往前跑,觉得跑几步就到黄德智家了。跑到他家,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他妈妈见我们狼狈的样子,忙去找来黄德智的衣服,非让我换上不可。然后,又跑到厨房去熬红糖姜汤水,热腾腾地端上来,逼我们一口不剩地喝光。 雨停了下来,我穿着黄德智的衣服,走出他家的大门,黄德智送我到胡同口,我又想起刚才喝的那碗红糖姜汤水, 问他:“都说红糖水是给生孩子的妈妈喝的,你妈妈怎么给咱们喝这个呀?” 他笑着说:“谁告诉你红糖水只能是生孩子的妈妈喝?”我们两人都忍不住咯咯笑起来。 笑声让我忘了刚才在少年宫的不快。笑声回荡在如今草厂三条的马路上。 2024 年 8 月 7 日立秋写毕于北京 放一架钢琴在海边 如今,孙岩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了。二十多年前, 他很出名。他是位盲人钢琴家,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唯一一位钢琴独奏的演员。他成名比郎朗和李云迪都要早。 十多年前的春天,我跟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从土耳其到波兰,在华沙,我和孙岩同住一室,有了深入交谈的机会。那天晚上,窗外夜色如墨,他忽然对我说现在他感觉外面像是一片海。 我很奇怪,问他怎么有这样的感觉。 他告诉我他其实从来没见过大海,只是想象到海,感觉到海。第一次来到大海边,是 2000 年到美国夏威夷演出的时候,他住的屋子阳台外面就是海,但是,他看不见海。夜晚,四周万籁俱静,坐在阳台上,他能听见海浪的声音,那时眼睛还能有一点点的光感,能够感受到蒙蒙的月光,甚至月光洒在海面上泛起的粼粼微光。 说着,他笑了:“其实,都只是我自己的想象。” 我对他说:“你想象得挺对,而且,挺美的,比真实的大海还要美!” 他又笑了,说:“你在安慰我!” 我说:“不是安慰,安徒生说过,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环绕着灿烂的诗的光芒。安徒生说的是爱情,你说的是大海,是艺术。你是钢琴家,才会有这样的想象!” 他不说话了,垂下头,不知是有些感动,还是在沉思, 或陷入想象。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安徒生说得对,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和所有的人,对我们盲人来说,都看不见,都得靠我们的想象才存在。你比如说大海吧……” 他接着向我说了他想象中大海的样子,他说:“大海安静的时候,像莫扎特;大海有些微微的浪的时候,像肖邦; 大海发怒的时候,像贝多芬;大海涨潮涌起的时候,像李斯特。” 他说的真的非常有意思,新颖,又贴切,是只有钢琴家才会拥有的想象中大海的样子。如果让我说大海安静或涨涌时的样子,我可能会说一平如镜或浊浪排空这一类的陈词滥调。他却说像莫扎特和李斯特,让两位伟大的音乐家蹈海而来。他让大海活在他的想象中,他让自己活在音乐里。 我知道,他最喜欢李斯特,从土耳其到波兰,一路在很多地方,他演奏的都是李斯特的《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在李斯特的这首钢琴曲中,有他想象和向往的大海。 那天晚上,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过去了那么多年, 我总也忘不了。他说:“如果能有一架钢琴,放在大海的海滩上多好啊。” 我知道,那不再只是想象,而是他的一个梦。残疾人艺术团的孩子们的梦,都是那么美,那么新奇而独特,那么让人感动。也许是因为,他们对眼下这个越发纷繁变化的世界看不到、听不到、无法诉说吧,他们的梦,才比我们能够看见一切却已经熟视无睹的常人,更为丰富,更为清澈,更为动人,也更为迫切吧。他们的梦想,便在他们的艺术表演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如果,真的能够有一架钢琴,放在大海的海滩上,让孙岩为我们演奏一曲李斯特的《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大海翻涌到海滩边的波涛,该是和孙岩的钢琴二重奏,是与他心的和弦。 那一晚,他对我说了好几遍,说外面的声音,真的很像是夏威夷的大海。其实,窗外是白杨树叶沙沙的细语。 2024 年 9 月 23 日于北京 上海知青 小林是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我们在一个生产队。他不怎么爱说话,就是闷头干活儿。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会闷头干活儿,在队上头头那儿,不得烟抽。上海知青一般不仅能干,而且说话甜,很有人缘,不少很快就调到机务开拖拉机康拜因,那时,流行一句俗语:上机务,下农工。小林一直在农工班干农活,夏天收麦子,秋天收大豆,冬天到七星河修水利。 我和小林不熟,来往不多。那年,我暂时调到师部宣传队,干了小一年。夏天,北大荒常有暴雨来袭,麦收时候,来得最多最猛。那一年来得尤其猛,连续好多天下个不停,老农说天要漏了!麦子都泡在雨水里,拖拉机康拜因无法下地,收麦子,只好人工干。知青们人手一把镰刀,冒雨下地抢收麦子归仓。我奉命写了个小节目《小镰刀战胜拖拉机》,在三江平原到处演。 麦收结束,演出完毕,雨季过去了,长舒一口气,算是消停了。忽然想起我那一箱子书。从北京来北大荒,我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装的是满满一箱子书,虽不是珍奇的版本,却藏有我青春时节蠢蠢欲动的文学梦。知青带去的箱子,都放在队里用茅草搭建的简陋窝棚里,下了这么大的雨,窝棚肯定被雨浇得漏成了筛子眼儿,我人又不在队上, 我那一箱子书,还不都让雨水泡烂了呀。 宣传队休整的时候,我请假赶紧过七星河往队里跑。回到队里,先着急忙慌地要去看我那一箱子书。同学对我说: “放心吧!早有人替你保存好了!” 便是小林。尽管雨中收麦子那么累,一身湿淋淋的衣服没换,却先跑进窝棚,用厚厚的草帘子,好几层替我把箱子像包粽子一样,包得严严实实的。 “别看他不言不语的,知道那一箱子书是你的命根子!” 同学又这样对我说。 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一箱子的书好多散失了,仅存的几本书页间残留的雨水洇湿的黄渍,清晰还在,斑斑物证一样,书写着小林对我的情谊。 小童也是上海知青,在我们队上所有女知青中,她长得最漂亮,个头高挑,亭亭玉立,还写一手漂亮的好字。那一年,我被调到团部编写知青诗选,缺一个会刻钢板的人,我推荐了她,和她相处了一个来月,心里暗想,这样秀外慧中的好女子,不知哪个男知青有福气能够娶到她? 娶到她的是我们队上的统计小陈,也是上海知青,人长得英俊挺拔,和小童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不仅我一个人,几乎全队的人都觉得,没有比他们更般配的了。 我和他们两口子很熟悉,他们到北京,我到上海,总要见上一面叙旧。那一年,我到上海淮海路的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很多队上的上海知青来捧场。小童自然也来了,没见到小陈,一问才知道小陈在加班。我知道,小陈已经是一家单位的基建处的处长,大星期天的,还要加班。小童告诉我, 他正带着一帮工人在工地上加紧干活儿,中午休息的时候, 他会抽空赶过来。 中午,小陈真的来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是开着大卡车来的。我异常惊讶,星期天的淮海路上,这大卡车,他是怎么开过来的呀! 一身工服,一脸汗珠,他对我说:“你就别担心我是怎么开过来的了,你好不容易来一趟上海,我怎么也得来看看你呀!”然后,他笑着又对我说:“不是开着这卡车,我还真的过不来淮海路了呢,它是我的通行证!” 从来没有一个人,只为了看你,竟然是开着大卡车,穿过喧嚣的闹市,隆隆响着,赶了过来。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知青的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意外,真挚又真实,感动并感叹。那是因为有青春时节的滋养,有漫长时光的磨砺,让这一份友情打上了岁月结实的包浆,才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如魔术师蓦然间变出的一捧鲜花,芬芳在你的眼前和日后长久的记忆里。 2024 年 4 月 19 日
目录
目录 第一辑:雪与雨 那雪花非常好看,是我以前,也是我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的那么好看的雪花。 雪五章 / 003 雨四季 / 013 北国的树 / 021 草厂三条记忆 / 026 窗外的雨下着 / 034 曾经那面灰墙 / 038 第二辑 放一架钢琴在海边 那天晚上,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过去了那么多年,我总也忘不了。他说:“如果能有一架钢琴,放在大海的海滩上多好啊。” 百岁王火 / 047 生命的尽头是一束花 / 055 放一架钢琴在海边 / 061 孙犁的夹竹桃 / 064 想起斯美塔那 / 068 那年雨果在北大荒 / 073 第三辑 一辈子能写多少信 想起高一暑假这桩往事,总忍不住想起《飞鸟集》中的第一行诗:“夏日漂泊的鸟,飞来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 老院物语 / 079 一辈子能写多少信 / 087 鸟飞来我窗前唱歌 / 090 新年老人只来过一次 / 096 秋香三韵 / 102 少年宫两章 / 107 第四辑 舞台的瞬间 青春之梦破碎的声音,在红剧场里清脆回荡,没人听见,只有我自己清晰可闻。 粥 滋 味 / 115 学 画 记 / 118 暮色中的长城 / 122 舞台的瞬间 / 127 汇文两题 / 130 月下无人自煮茶 / 139 第五辑 偶然之间 一个人的人生半径极短,平常能与你联系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撑死了,也就几十个人而已。 上海知青 / 145 三遇小萍 / 149 南深沟 / 152 偶 遇 / 156 手机号码 / 160 广州街头 / 164 哈尔滨街头 / 167 天坛拾零 / 171 第六辑 蔷薇笺 数九隆冬,白雪红炉,三五亲朋围坐,一壶杨桃茶尽饮,最是滋味无穷。 杨桃茶 / 177 冰啤酒和大列巴 / 181 有趣的人名 / 184 红羽毛 / 188 苍蝇馆 / 191 小店吟 / 194 蔷薇笺 / 197 槐花笺 / 200 苹果笺 / 203 第七辑 阿维尼翁邂逅 夏天的阿维尼翁,处处跳跃着金色的阳光,几乎没有一处阴影。即使是橄榄树下,从枝叶间筛下的阳光变成了绿色,依然明亮得照眼。 微不足道 / 209 水晶般的元旦 / 213 叶圣陶和牵牛花 / 216 三厂小镇 / 219 香港点滴 / 222 阿维尼翁邂逅 / 225 借伞四折 / 229 第八辑 书边草 他说得极好,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书, 对于我,就是召来逝去的时光,充满感情的存在。 孙犁和日记 / 235 今宵应解说伊人——重读门罗 / 240 谁能召来逝去的时光 / 246 书边草(一) / 255 书边草(二) / 264 附录 2024 年旧体诗草 / 27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