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知识是追求真理的副产品(哲学与艺术对话录)
字数: 234
出版社: 上海文艺
作者: 编者:梅剑华|
商品条码: 9787532192205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艺术与哲学对话录”系列由服务器艺术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推出,在哲学与艺术交界地带,寻找有意思的话题。 第2辑《知识就是追求真理的副产品》是由梅剑华主编的又一跨学科思想力作。本书延续了艺术与哲学深度对话的独特路径,收录九场前沿学术讲座与对谈,以多元视角探讨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命题,为当代知识界提供了一场贯通理性与感性的思想盛宴。 全书围绕“真理”与“创造”展开多维度思辨。从苏德超以“游戏”为切口揭示生命意义的当下性,到朱锐、陈常燊对艺术赝品与原真性的哲学辨析;从姬志闯解析古德曼“构造世界”理论中的艺术认识论转向,到汤志恒探讨时间性艺术品的审美体验如何突破“现在主义”的桎梏,学者们不断叩问艺术与真理的共生关系。任会明以核心命题“知识是追求真理的副产品”为原点,重新勘定认知活动的价值坐标;程广云则跨越创世神话与末世科幻的时空维度,追问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陈敬坤、孟强更将目光投向科技前沿,从泛心论到人工智能,从拉图尔的科技哲学到数字时代的本体论重构,展现出哲学回应现实命题的思辨力量。 这些对话打破了学科壁垒,在艺术创作的感性实践与哲学思辨的理性分析之间架起桥梁。无论是探讨符号系统的认知功能,还是剖析时间体验的审美维度,学者们始终保持着对“何以为真”的执着追问。本书既延续了首辑对世界本质的哲学叩问,又进一步拓展至科技伦理、艺术本体、文明演进等当代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动态的思想图谱。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深度碰撞,更是面向大众的智性邀请——在艺术与哲学的共振中,重新发现追求真理的多种可能。适合艺术理论研究者、哲学爱好者及所有关切人类精神图景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梅剑华,男,1980年生,湖北秭归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毕业,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先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学校访学。现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维特根斯坦学会理事等职。研究方向有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实验哲学与认知科学、儒家哲学与比较哲学等。
精彩导读
游戏:生命意义与当下解放 一、托尔斯泰的烦恼:为什么?好吧,然后呢? 托尔斯泰是个很可爱的老头,他有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可以用两个问句表达:“为什么?”“好吧,然后呢?” 他在《忏悔录》里讲道:“五年前,很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在我身上。在某些时候,我崩溃了,我先是感到困惑,生命的阻滞接踵而来,仿佛我不知道如何去活,或者该怎样做,我迷失了自己,十分沮丧。不过之后很快恢复过来,但很快又开始沮丧。”用今天的话说,他很可能抑郁了。 在他抑郁的时候,他说:“生命的停滞将可以始终用相同的问题来表达:为什么?好吧,然后呢?”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有一个庄园,也有很爱他的儿子、很爱他的读者,他也在写书。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是外在的,他想知道他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写书?为什么教育他的孩子?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庄园里?他这样想的时候,就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好吧,你在萨马拉庄园那里有六千俄亩的土地,还有三百匹马—然后呢?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呢?” 托尔斯泰开始茫然,不知道如何思考下去,他又说到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教育我的孩子?”当他思考让民众丰衣足食的方法时,突然对自己说:“对我来说,这些又能算什么呢?” 关于他的作品,他也说:“作品能够给我带来名声,好吧,我将会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更加出名。然后呢?”这些东西都有了,“然后呢?”最重要的是“然后呢?” 托尔斯泰是一个可爱而真诚的人,一篇网上流传的笔记是这样写的:“1919年9月19日,收拾就绪,做了体操,感到精力特别充沛,从莫斯科动身,感到欢快起来。我认为应该爱、应该劳动,始终这样。可是已经多少次了!我喜欢在途中思考。”第二天又说:“我到达家中感到疲倦,没有爱,也没有劳动。” 对于一个真诚而可爱的人,他对于生命的困惑,我们觉得是坦诚的、真实的,不是做作,不是在作秀。 在生命中,我们对每一件事情总可以问:“为什么?”如果得不到回答,我们的生活就已经中断了;如果得到回答,无论这个回答多么好,我们还可以问第二个问题:“好吧,然后呢?” 这两个问题把托尔斯泰击倒的问题,也会击倒每一个普通人。 托尔斯泰说:这些问题看上去是如此愚蠢、简单和幼稚。但是,当触及它们并且试图回答的时候,发现它们既不幼稚,也不愚蠢,而是生命当中非常重要而且深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论多么努力地去尝试,我们都没有办法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那样生活?”“我们那样生活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托尔斯泰完全不能做任何回答,但这些问题对他来说迫在眉睫,又不得不回答,如果不回答,他的生活没有办法继续。他感觉他所站之处已经垮塌,脚下没有任何根基;他好像一片浮萍,飘在没有根的深渊之上。 有时候,他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像是某人跟他开了一场愚蠢的玩笑。尽管他并不认为是“某人”创造了他,但却被这个人带到世界上来。托尔斯泰是这样想的:这个人正在头顶某处俯视我寻开心。这个人看托尔斯泰生活了三四十年,从身心、学习方面都达到巅峰,内心顽强,但是好像看着玩偶一样看着托尔斯泰,看出托尔斯泰的生命没有意义。托尔斯泰写小说,这个人把托尔斯泰当成了他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托尔斯泰的命运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玩笑。 托尔斯泰是一个小说家,他想象他的命运可能是另外一篇小说里的内容,他的命运没有未来。 托尔斯泰转述的东方故事: 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被野兽追赶,跳进一口干涸的深井里。当他想到自己已经脱离野兽魔爪的时候,突然发现井底有一条恶龙,于是又拼命往洞口爬,但不敢爬到井口,因为井外面还有猛兽等着他。这个人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在井中苦苦支撑,又饥又渴。他手抓的地方正好有两把青草,青草上有甜美的露水,他舔食露水,在生命中感到短暂的快乐。正是这两株青草让他不至于掉到井底被恶龙吞食,但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这两堆青草下有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正在啃青草的草根。这意味着只要时间足够长,他所抓的草就不能再给他承载力,他也会因为失去支撑掉到井里,被恶龙吃掉。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一黑一白”讲的就是白天和黑夜。我们从白天和黑夜获得甜美的蜜汁,但是白天和黑夜也在渐渐地消逝,我们所来的地方有猛兽,我们所去的地方有恶龙,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呢?我们只能在当下苟且地活着。 二、托尔斯泰的挫折:科学是摧毁性的,思辨也给不出答案 托尔斯泰感到特别受挫,因为他发现当他知道得越多、想得越多,越得不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的路;第二条路是思辨的路。 首先,他认为科学是摧毁性的。因为在科学看来,生命就是一堆微粒暂时和偶然地聚集。用今天的物理学说,每个人就是一团电子云,因为每个原子90%以上的部分都由电子构成,而电子完全是一片电子云,靠概率出现。这些微粒之间的关系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个电子没有意义,两个电子没有意义,我们就可以假设,如果N个电子没有意义,N+1个电子也就没有意义,因此一堆电子云将不会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朵电子云,我们渴望意义,我们也认为我们生命中有意义。但如果科学说我们只是电子云,我们就真的没有意义。所以托尔斯泰遇到了挫折,科学对于生命意义是摧毁性的。在薛定谔那里也有类似的说法。 其次,哲学思辨也没有办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知识的另一面,即思辨的那一面,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给出同一个回答:“世界是一个无限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人类的生命,是这个不可理解的整体里不可理解的部分……”托尔斯泰的回答非常接近于近代哲学的回答。近代哲学经过经验论的洗礼,基本认为“本体不可知”或者不希望、不期待知道本体。如果是这样,我们也是本体中不可理解的部分。 近代自然科学不能给生命提供意义;近代哲学也不能给生命提供意义。托尔斯泰活了四十年之后,突然想问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回答了“为什么”之后突然想问“即便这样,那又怎么样呢?”(即“然后,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困境和托尔斯泰的挫折。 三、托尔斯泰的发现:普通信徒 托尔斯泰有了这些挫折之后,发现像他这样的智识分子或说知识分子,作为当时社会理性的代表,否定了人生的意义,甚至想要自杀。但是普通人,那些劳动人民甚至都不识字,却自信满满地活着,他们的生命好像充满了意义,尽管他们生活在苦难中,至少在知识分子看来是这样的。从这里,托尔斯泰认识到知识分子也许应该谦卑。 为了全人类都能生活下去,为了继续生活并赋予生命以意义,亿万人民必定拥有另一种知识,一种信仰的真正知识。并不是我(还有所罗门和叔本华这样的人)没有自杀这样一个事实说服了我,从而让我深信信仰是存在的;而是因为亿万人民曾经生活过,并在生活的大潮中扛起了我和所罗门这样的人。于是,我开始培养自己对信徒的熟识,从穷困潦倒、头脑简单、不识字的人中间开始,从朝圣者、僧侣、异议者、农民中间并始。(《忏悔录》) 四、托尔斯泰的救赎:信仰 托尔斯泰说:“在所罗门和我看来,下等人被剥夺了构成生命中唯一好处的所有东西。从物质层面来看,他们缺衣少食,一生劳碌,但他们依然体验到最大程度的幸福。而且他们人数众多。”于是托尔斯泰开始用更加广阔的眼睛看待自己,他考察了大多数群众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发现他们已经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已经知道如何生活、如何死亡。这样的人远比知识分子多,尽管这些人在爱好、智力、文化、境遇上千差万别,但他们跟托尔斯泰有一个巨大的不同,虽然他们的知识很少,但是他们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知道的很多;因为他们知道的很多,所以愿意接受他们的生活,哪怕他们的生活充满苦难,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疼痛,但他们依然充实而愉快地活着。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没有看到虚无,而是看到了善,看到了善良中最可宝贵的是信仰。 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关于生命意义的回答是不是只有这唯一的一条路呢?这是下面需要追问的。 五、人生意义问题是个什么样的问题? 托尔斯泰,一个世界级的作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声望,财富很多,又有孩子,但他依然感到不满足,不是物质上的不满足,他需要的是另外一种满足—在人的意义上的满足,而不是在动物意义上的满足。作为动物,只需要物质活下去就够了,但是人,总是要问“为什么要活?”这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朱生豪的翻译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而出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加高贵?” 朱生豪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翻译得文雅了一点。按照邓晓芒老师的翻译,会粗暴一点,但更加准确:“活还是不活”。如果翻译得哲学一点,像王路老师或者四川大学熊林老师的翻译,应该翻译成“是还是不是”。因为人活着总得是一个什么,总要活在一定的角色里,总要执行一定的公务。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是一个什么”;当我们选择死亡,就选择失去所有的角色,失去所有的功能,我们也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去活”就是要“是一个什么”;“去死”就是要“去不是”,拒绝所有的“是”。人生意义的问题是要活还是不活的问题、是或者不是的问题。“活”“是”意味着选择担当;“不是”就是选择彻底地逃避。 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相比,加缪笔下的西西弗要深刻得多。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的问题。自杀的问题其实也是哈姆雷特的问题,判断人生是否值得度过,相当于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所有别的问题在加缪看来都必须建立在“To be, or not to be”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上。 加缪举例:伽利略,一个掌握了极其重要的科学真理的人,他相信日心说,不相信地心说。当教廷、教皇用这个真理威胁他生命的时候,伽利略选择了放弃科学的真理,因为他要活下去。在某个意义上,伽利略做得对,那个真理不值得。《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告诉我们:不要为真理去死,而要为人而活。 他为什么这样讲?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我们活着,首先是必须作为一个人活着,而不是为了一个抽象的道理活着。如果道理里面没有人,为什么要为了这个道理去赔上一些人的生命?要知道,道理如果真的是道理,它就肯定不会在乎人。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论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在道理面前,万物平等。我这里讲的“道理”是指自然科学、自然宇宙意义层面上的道理。科学并不区分人和万物,但人必须区分自己。人不只是万物之一,他也在万物之外。“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这是近代人文主义的理想。如果我们所追求的道理并不在乎我们的人性,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些道理呢?为什么要为这些道理献出我们的生命呢? “道理”是人活动的工具,为什么要为工具去死?如果我是脚,我就不应该为鞋而消失;如果我是喉咙,我就不应该为歌声而沙哑;如果我是眼睛,就不应该为看到的东西而瞎掉。如果脚消失了,如果喉咙沙哑了,如果眼睛瞎掉了,那一定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远方,可能是因为情感,可能是因为期盼。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为工具牺牲我们的目的。生命是最可宝贵,因为它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有人为我们献出生命的时候,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英雄,因为他献出了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呢? 加缪说得对,伽利略的生命的意义要大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如果没有生命,谁会在乎地球和太阳谁绕着谁转呢?因为有了生命,这样的争论才有意义。是生命赋予了这些讨论以意义,所以不应该为这些讨论失去我们的生命。这是我对加缪的一个解读。 六、意义问题的普遍性 在加缪这里,生命意义有一个类似于托尔斯泰的难题—生命意义的普遍性,东方、西方概莫能外。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跛足道人唱《好了歌》也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生命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的一切意义都建立在有生命的基础之上,但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果生活没有意义,生命的一切意义都变得没有意义。《红楼梦》的跛足道人告诉我们:生命真的没有意义。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中生活的一切都是为了求好,希望有生命中的好、未来的好作为生命的意义;我们要当神仙,要求功名,那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但他突然问“古今将相在何方?”没有了。“荒冢一堆草没了”,再好最终都不好,因为都有一个了结,都有一个中断。 《好了歌》后面两节其实没有前面两节深刻。后面两节讲的是人与人,带有一些愤世嫉俗的味道,在生命中看不见生命中所追求的好;而前面两小节讲在生命中可以看见生命中追求的好。因此,《好了歌》应该反过来念,后面两节在前面。后面两节告诉我们,生命中追求的“好”在生命中不一定见得到;“孝顺儿孙谁见了?君死又随人去了。”更进一步说,就算是在生命中可以见得到所追求的“好”,这种“好”最终也会消失。“古今将相在何方”,能出将入相已经是生命中的好了,最终“荒冢一堆草没了”。生命最终没有意义,我们生命最终还是空无的。 《圣经?传道书》中有同样的说法: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又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人过去、一代人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最终一切都会过去。文化、生命、工作它们都要造成差别,我努力学习、你努力学习、我努力工作、你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差别,但是,死亡终将让这一切差别抹平。生命造成差别,死亡抹杀差别,我们这一切差别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虽然生命中不一定找得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但是在生命之后也许是可以的。如果生命中的未来不能满足我们,生命之后的未来就可以满足我们。有一句挖苦基督教的话,其实也是基督教的真实反映,基督教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朽—只有死了才能不朽。把我们的生命意义放在生命之后。这是托尔斯泰的路,是宗教的路。 另外一条路是跛足道人的路,是虚无主义的路,看空一切,一切好都是了,一切“了”才是最后的好。第三条路,就是活在当下,活在这个世界中,这是萨特存在主义的路,是加缪西西弗的路,是石里克的路,是席勒的路。
目录
游戏:生命意义与当下解放 / 苏德超 艺术、语言与赝品 / 朱锐 “构造世界”视域内的符号、艺术与理解:古德曼论艺术及其“认识论转向” / 姬志闯 赝品与艺术原真性 / 陈常燊 现在主义、时间性艺术品与审美体验 / 汤志恒 知识是追求真理的副产品 / 任会明 从创世神话到末世科幻 / 程广云 泛心论到人工智能 / 陈敬坤 拉图尔的科技之思 / 孟强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